從哲學角度,很多學者指出,莊周夢蝶,是莊子提出一個深刻的哲學問題——人如何認識真實?人能不能認識真實?但莊子的本意是為了從哲學角度讨論何為真何為幻嗎?不是,本意恰恰是希望我們别執着于真幻,真也好,幻也好,都不重要,不是說真的就重要,幻的就不重要,是真和幻都不重要,把幻當真是執着,把真當真也是執着,正所謂“雲中縱有金毛現,正眼觀時非吉祥”。那什麼重要?存在,當下的存在最重要,莊子所有的指向,就是希望人能逍遙地存在。
哲學家覺得重要的,在莊子來說根本微不足道,哲學家認為探尋真實是在探尋哲學的終極邊界,而莊子是要徹悟人生精神的邊界,讓精神無界,把哲學放在精神世界裡,不過是把一粒沙放進海裡而已。哲不哲學,不重要,莊子并不是在讨論一個哲學問題,隻不過是借莊周夢蝶告訴我們,别執着,你執着的,你哪知道是不是夢?你現在覺得醒着不是夢,哪知道是不是一個更大的夢?所以,放下吧,逍遙才是我們的方向,而不是無休止地在語義上邏輯上糾纏下去,這樣糾纏的最終結果隻會把人帶到哲學意義的不可知論裡——真不可知,幻不可知。
解讀莊子的言論,沒有誰敢說自己就是一定對,而從哲學角度解讀莊子,把莊子的言論說成是詩化的哲學(這算是目前研究中國古代哲學的共識了),也不能說錯,但也隻是解讀莊子的其中一種方式。而我解讀莊子的方式跟他們有點不同,他們立足于言,我立足于人,他們立足于頭腦,我立足于心。當然,了解莊子,我也是看他的言(書),也隻能通過看他的書,但僅僅像解讀其他古代文化作品一樣,隻是停留在字面考證,是遠遠不夠的。就譬如禅宗裡一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一樣,誰都知道字面是什麼意思,好學生每學期在學生評語本上都能看到這句話,但禅宗說這個的本意,就不是隻是看字面能理解的。都爬到竿子的盡頭了,怎麼更進一步?隻有悟,悟到什麼程度,就理解到什麼程度,而不是查新華字典,查說文解字能告訴你答案的,哪怕找禅書翻到解釋答案,也隻是知,而不是懂。
而在莊子開篇裡,也已經多次明說因為境界不同而造成無法溝通的問題了,所謂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千萬别理解為是多少的區别,别理解為少知識不如多知識,不是量變的區别,是質變(境界)的區别。這個理解不是我瞎編的,莊子為了防止誤解,後面直接說“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與乎鐘鼓之聲。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尤其最後這句,說不是隻是身體才有聾和盲,就非常清晰地指向了精神世界裡的聾和盲(日本學者福永光司對這幾句的解釋非常到位,而且通俗易懂,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找找看他的解讀),更著名的當然還有那句“夏蟲不可語冰”。境界不同,所以小麻雀理解不了大鵬,怎麼可以理解大鵬?唯一的方法,就是讓自己成為鵬(如果有人問,小麻雀就是小麻雀,怎麼可能變大鵬呢?那又回到百尺竿頭如何更進一步的問題裡了)。
所以,要了解莊子,自己也必須要悟,要修行,這就是我嘗試解讀莊子的方式。如果能慢慢與他在精神層面有共振了,那就更懂得他說的意思了。也正因此,首先,我如果說的觀點跟其他人不同,并不是為了标新立異,第二,我也不會像别人寫論文一樣,層層引用,步步論證,那不是我喜歡做的,他們那樣做是一種需要,不僅僅要思考說什麼,更要盡力證明自己說得對。而我就是喜歡松松垮垮沒心沒肺地胡扯,有人願意看一眼,是機緣,沒人看,也是機緣。我能保證的是我說的是自己真實的體會,是我的“真言”,但客觀上是對是錯,真不真,不知道,也不重要,畢竟,我算什麼嘛,不過塵世裡偶爾吱喳一下的小麻雀而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