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金祥
聽到“槟榔谷”這個名字,你的腦海浮現出的是什麼?是“高高的樹上結槟榔,誰先爬上誰先嘗”的優美旋律,還是黎族阿哥阿妹口含槟榔、手拉手唱山歌的民族風情?
攝影/李少白
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槟榔谷保存着最原始、最淳樸的黎族風情,多年來保護和傳承着黎族的傳統技藝和文化。在這裡,我們可以近距離了解黎族人的民居——船形屋,現場體驗鑽木取火、織錦、舂米、演奏竹木器樂、跳打柴舞等黎族人生産、生活場景,俨然走入一個微縮版的黎族社會。
攝影/李少白
黎族:海南最早的民族
曆史上海南島經曆了多次人口遷徙文化交融,大約在唐朝初期,島上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黎族為次,多民族聚居的格局。
根據文獻資料記載,作為最早定居海南及海南省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黎族是古代生活在廣東西部的百越族分支駱越人的後裔。大約三千多年前,他們從兩廣地區多次橫渡瓊州海峽來到海南島北部定居生活,繁衍生息。如今海南島上的黎族人口約150萬左右,主要分布于海南島陵水、保亭、三亞、樂東、東方、昌江、白沙、瓊中、五指山等南中部縣市。學者們根據黎族先民遷徙情況、居住地和分布概況,把黎族劃分為哈黎、杞黎、本地黎、美孚黎和加茂黎5個分支。
攝影/李少白
黎族先民來到海南島後,群居洞穴,鑽木取火,以簡陋的打制石器作為生産工具,開始了原始的生産活動。後來随着時代發展,黎族先民逐漸走出洞穴,組建村落,并很早定下了“山包圍村,村包圍田,田包圍水,有山有水”的規矩。所以黎族村落一般依山而建,就算是在平原建村,也大多建在較高的小山坡,有利于防止台風和洪水侵襲。黎族一般以村莊為中心,開展捕魚、狩獵、采集等經濟活動。
攝影/李少白
船形屋:黎族建築技術的活化石
傳統的黎族村寨,民居以船形屋為主。船形屋的由來有一個傳說:南海俚國美麗的丹雅公主嫁了三任丈夫,三任丈夫都意外喪生。族人都認為她是災星,紛紛請求國王處死她。當時她已身懷六甲,國王于心不忍,但又迫于無奈,給了她一艘無舵無槳的木船,在船上放了一些水和食物、三斤谷種和一把砍刀,将她放逐。丹雅公主乘着小船漂流到了海南島,上岸後砍來木頭立起支架,将船倒扣過來當屋頂,定居了下來,據說這就是黎族船形屋的雛形。
攝影/金祥
船形屋分為高架、低架、落地、半船形四種。基本格局如一艘倒扣的船,中間高,四邊低,以竹條或木條為支架,糊上泥巴為牆,聰明的黎族人因地制宜,上山砍來茅草或蒲葵,曬幹鋪到上面作為屋頂。屋頂和檐牆合而為一,兩邊各有一出口,高架船形屋還開有窗戶,方便通風透氣。
攝影/金祥
在黎族人純樸的家族觀念中,一個家是由男人和女人共同組成的。所以他們在船形屋中間立了3根高大的柱子象征男人,兩邊立6根略矮的柱子象征女人。黎族家庭男女分工明确,成年男子負責耕田耙地、砍山欄、狩獵、修繕房屋、制作農具等體力活,婦女則承擔家務、照顧孩子、紡織、染繡、插秧種稻等。
船形屋還包括隆閨、谷倉、豬舍、牛欄、曬谷場、土地廟等等。
攝影/金祥
如今大部分黎族村民已搬出世代居住的船形屋,住進了新居,船形屋作為黎族建築技藝的活化石,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攝影/金祥
黎族山歌:唱開愛之門
早在三千多年前,黎族在廣東作為百越的一支分支,就已經擁有自己的語言,黎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黎族自稱“賽”,語言學家根據語音、詞彙、語法特點,将黎話分為哈方言、杞方言、潤方言、美孚方言、賽方言等5種方言。雖然海南各地黎族方言不盡相同,但整個黎族社會依然保留着部分母系氏族社會習俗。
攝影/金祥
黎族孩子長到十三四歲,父母會為他們在村子附近較幽靜的地方蓋一間小房子,讓其居住,少女們聚集的房子叫“姐妹隆閨”,男青年們聚集的房子叫“兄弟隆閨”。到了黃昏,黎族小夥子們穿戴整齊,拿着口弓和箫笛,三五成群地來到“姐妹隆閨”尋找自己的意中人。姑娘們的房門并不是那麼輕易能敲開的,男青年們吹響箫笛,開口唱起了優美動聽的山歌,姑娘們在“姐妹隆閨”裡一唱一和,對上了才打開房門讓其進入。
攝影/韓銘新
每年的“三月三”節是黎族的傳統佳節,也是黎族男女青年們尋找伴侶的好時機。到了這個時候,春暖花開,能歌善舞的黎族阿哥們,溫柔可人的黎族阿妹們紛紛打扮一新,穿上傳統節日禮服,走出家門,到山上對唱山歌、吹鼻箫。如果男女雙方情投意合,會互相交換定情信物,如草帽、竹笠、身上的彩帶、腰帶等。
經過一段時間的相戀相處,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要經過說親和定親成功,然後進入婚嫁的送親、迎親、飲福酒、“逗娘”、對歌、送親、回門、請妻等程序,兩人才算正式成為夫妻。
攝影/韓銘新
奇特文身:傳遞民族的文化密碼
不同的民族,審美不盡相同。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黎族婦女認為,在身上文上圖案的女人才是最美的。文身的女孩子從八歲開始,到十四五歲結束,以藤剌棒拍的手法,把染料刺入皮膚,逐步在臉上、脖子、手臂、胸前、雙腿等部位文上圖案。按照黎族的傳統習俗,文身是黎族婦女結束少女生活、步入成年必需完成的一個程序。對于黎族婦女這種獨特的文身習俗,學界基本的觀點認為它起源于原始的圖騰崇拜即氏族部落在人身體上刻烙圖騰符号。黎族宗教信仰以本民族的原始宗教為主,比較典型的是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這在黎族婦女的文身上得到了體現。
黎族有5個支系,各個支系婦女文身遵照祖先遺傳的圖案,互不相同,成為不同氏族、部落的标志。一般認為這些對稱的雙線點紋、幾何線紋、泉流紋、銅錢紋、樹葉紋等,表示平安吉利、護身辟邪的美好祈盼。黎族男青年看女性的文身圖案就能知道是不是同一祖先,能不能通婚。
攝影/金祥
黎錦:神秘的無字史書
早在三千多年前,黎族婦女就已經掌握了高超的紡織技藝。她們采來當地特産的吉貝木棉,紡成紗,染上色,織成布,再繡上精美圖案制成黎錦,裁成衣服、筒裙穿在身上,或做成頭巾、披肩、被單、龍被等使用。黎族沒有自己的文字,黎錦就是她們世代相傳的記叙本民族生産生活的特殊文字。所以黎錦又被稱為“無字史書”。
攝影/李少白
黎錦的織棉紋樣種類繁多,黎族婦女最常用的是人形紋和動物紋,另有植物紋,直線、平行線、方形、菱形等組成的幾何紋,漢字紋等。黎錦講究色彩的運用,色線由經線和緯線組成,經線為黑色,用來打底,緯線顔色多樣,包括紅、粉紅、黃、白、紫、棕色等,穿插其中;圖案絢麗多彩。
攝影/李少白
黎族婦女把生活生産的場景,及人和動物等加以變化,通過誇張和變形的工藝創作手法,構織到了黎錦上,使圖案造型具有強烈的藝術性和美感。黎錦蘊含着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等符号意義與社會文化内涵,承載着傳承本民族文化的曆史重任。
攝影/黎偉宇
海南島擁有獨特的自然環境,曆經三千餘載歲月悠悠,孕育了黎族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保護發掘優秀的黎族傳統文化,共同發展與繁榮本土特色文化,海南這座國際旅遊島将更有魅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