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英語:Confucius , 公元前 551年 --- 公元前 479年 ),名:丘,字:仲尼,中國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東南)人。中國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生于周靈王廿年(魯襄公二十二年,黃帝紀元2146年,前551年)夏曆八月廿七(現行陽曆9月28日),出生于魯國。孔子的先世可追溯至宋國公室及殷商王室,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國的一位大夫,做過大司馬,在宮廷内亂中被殺,其子木金父為避滅頂之災逃到魯國的鄒邑,從此孔氏在鄒邑定居,變成了魯國人。
孔子父親叔梁纥居于魯昌平鄉鄒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為鄒邑大夫。《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叔梁)纥與顔氏女野合而生孔子”,隐晦地表明孔子是一個“野合”後誕生的私生子。孔子少年和青年時代和母親居住,不知有父,可以說是這種姻親關系的最好證明。關于孔子的出身,有一個傳說是:叔梁纥的元配施氏為孔纥一連添了九個女兒,孔纥望子心切,于是續娶一妾,雖然生了一個兒子名為孟皮,卻腳有殘疾。所以孔纥在72歲時三娶18歲的顔征在,生孔丘仲尼。為得子,其父曾在尼丘山求拜,表示欲子心切,後果然得一健壯之子,故取名丘,字仲尼,仲是排行老二的意思,但是大排行為老二,小排行,仍然位老大,也就是說,孔子是其生母的長子。但這個傳說于籍無考,一般認為是後世儒生為粉飾孔子出身而編造的故事。
孔子年表
1歲:公元前551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孔子9月28日生于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城東南)。關于孔子出生年月
有兩種記載,相差一年,今從《史記·孔子世家》說。
3歲:公元前549年(魯襄公二十四年)其父叔梁纥卒,葬于防山(今曲阜東25裡處)。孔母顔征在攜子移居曲阜阙裡,生活艱難。
5歲:公元前547年(魯襄公二十六年)孔子弟子秦商生,商字不慈,魯國人。
6歲:公元前546年(魯襄公二十七年)弟子曾點生,點字皙,曾參之父。
7歲:公元前545年(魯襄公二十八年)弟子顔繇生,繇又名無繇,字季路,顔淵之父。
8歲:公元前544年(魯襄公二十九年)弟子冉耕生,字伯牛,魯國人。
10歲:公元前542年(魯襄公三十一年〕弟子仲由生,字子路,卞人。 是年魯襄公死,其子躌繼位,是為昭公。
12歲:公元前540年(魯昭公二年)弟子漆雕開生,字子若,蔡人。
15歲:公元前537年(魯昭公五年〕孔子日見其長,已意識到要努力學習做人與生活之本領,故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論語·為政》)
16歲,公元前536年(魯昭公六年)鄭鑄刑鼎。弟子閩損生,字子骞,魯國人。
17歲:公元前535年(魯昭公六年〕孔母顔征在卒。是年。季氏宴請士一級貴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陽虎拒之門外。
19歲:公元前533年(魯昭公九年)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
20歲:公元前532年(魯昭公十年)亓官氏生子。據傳此時正好趕上魯昭公賜鯉魚于孔子,故給其子起名為鯉,字伯魚。是年孔子開始為委吏,管理倉庫。
21歲:公元前531年(魯昭公十一年)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論語·
正在加載孔子
子罕》) 此“鄙事”當包括“委吏”、”乘田”。
27歲,公元前525年(魯昭公十七年〕郯子朝魯,孔子向郯子詢問郯國古代官制。孔子開辦私人學校,當在此前後。
30歲:公元前522年(魯昭公二十年〕自十五歲有志于學至此時已逾15年,孔子經過努力在社會上已站住腳,故雲”三十而立”。(《論語·為政》)是年齊景公與晏嬰來魯國訪問。齊景公會見孔子,與孔子讨論秦穆公何以稱霸的問題。弟子顔回、冉雍、冉求、商瞿、梁鴷生。回字淵,雍字仲弓,求字子有,瞿字子木,皆魯國人;鴷字叔魚,齊國人。
31歲:公元前521年(魯昭公二十一年)弟子巫馬施、高柴、宓不齊生。施字子期,陳國人;柴字子高,齊國人;不齊字子賤,魯國人。
32歲:公元前520年(魯昭公二十二年)弟子端木賜生,賜字子貢,衛國人。
34歲:公元前518年(魯昭公二十四年)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學禮于孔子。相傳孔子與南宮敬叔适周問禮于老聘,問樂于苌弘。
35歲:公元前517年(魯昭公二十五年)魯國發生内亂。《史記·孔子世家》雲:“昭公率師擊(季)平子,平子與孟孫氏、叔孫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師敗,奔齊。”孔子在這一年也到了齊國。
36歲,公元前516年(魯昭公二十六年)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得到齊景公的賞識,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于,被晏子阻止。孔子在齊聞《韶》樂,如醉如癡,三月不知肉味。
37歲:公元前515年(魯昭公二十七年)齊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齊返魯。吳公子季劄聘齊,其子死,葬于瀛、博之間。孔子往,觀其葬禮。弟于樊須、原憲生。須字子遲,魯國入;憲字子思,宋國人。
38歲:公元前514年(魯昭公二十八年)晉魏獻子(名舒)執政,舉賢才不論親疏。孔子認為這是義舉,雲:“近不失親,遠不失舉,可謂義矣。”
39歲,公元前513年(魯昭公二十九年)是年冬天晉鑄刑鼎,孔子曰“晉其亡乎,失其度矣。”
40歲:公元前512年(魯昭公三十年)經過幾十年的磨練,對人生各種問題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故自雲“四十而不惑”。弟子澹台滅明生。滅明字子羽,魯國人。
41歲:公元前511年(魯昭公三十一年)弟子陳亢生。亢字子禽,陳國人。
42歲:公元前510年(魯昭公三十二年)昭公卒,定公立。
43歲:公元前509年(魯定公元年)弟公西赤生。赤字華,魯國人。
45歲:公元前507年(魯定公三年)弟子蔔商生。商字子夏,衛國人。
46歲:公元前506年(魯定公四年)弟子言偃生。偃字子遊,吳國人。
47歲:公元前505年(魯定公五年)弟子曾參、顔幸生。參字子輿,魯國人。幸字子柳,魯國人。
48歲:公元前504年(魯定公六年〕季氏家臣陽虎擅權日重。孔子稱之為“陪臣執國命”。(《論語·季氏》)《史記·孔子世家》雲:“陪臣執國政。......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衆,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陽虎欲見孔子,孔子不想見陽虎、後二人在路上相遇。陽虎勸孔子出仕,孔子沒有明确表态。此事當在魯定公五年或魯定公六年。
49歲:公元前503年(魯定公七年)弟子颛孫師生。師字子張,陳國人。
正在加載孔子
50歲:公元前502年(魯定公八年)自謂”五十而知天命”。(《論語·為政》)公山不狃以費叛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被子路阻攔。
51歲:公元前501年(魯定公九年)孔子為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績,四方則之。弟子冉魯、曹坅、伯虔、顔高,叔仲會生。魯字子魯,魯國人:坅字子循,蔡國人:虔字子析,魯國人;高字子驕,魯國人:會字子期。魯國人。
52歲:公元前500年(魯定公十年)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後升大司寇,攝相事。夏天随定公與齊侯相會于夾谷。孔子事先對齊國邀魯君會于夾谷有所警惕和準備,故不僅使齊國劫持定公的陰謀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齊國答應歸還侵占魯國的郓、鄵、龜陰等土地。
53歲:公元前499年(魯定公十一年)孔子為魯司寇,魯國大治。就任後七日,就以“五惡”的罪名,以言論定罪,殺死曾和自己争搶學生的著名的魯國大夫、教育家、演說家少正卯。
54歲:公元前498年(魯定公十二年)孔子為魯司寇。為削弱三桓,采取堕三都的措施。叔孫氏與季孫氏為削弱家臣的勢力,支持孔子的這一主張,但此一行動受孟孫氏家臣公斂處父的抵制,孟孫氏暗中支持公斂處父。堕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弟子公孫龍生。龍字子石,楚國人。
55歲:公元前497年(魯定公十三年)春,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子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與季氏出現不和。孔子離開魯國到了衛國。十月,孔子受讒言之害,離開衛國前往陳國。路經匡地,被圍困。後經蒲地,遇公叔氏叛衛, 孔子與弟子又被圍困。後又返回衛都。
56歲,公元前496年(魯定公十四年)孔子在衛國被衛靈公夫人南子召見。子路對孔子見南子極有意見批評了孔子。鄭國子産去世孔子聽到消息後,十分難過,稱贊子産是“古之遺愛”。
57歲:公元前495年(魯定公十五年)孔子去衛居魯。夏五月魯定公卒,魯哀公立。
58歲:公元前494年(魯哀公元年〕孔子居魯,吳國使人聘魯,就“骨節專車”一事問于孔子。
59歲:公元前493年(魯哀公二年)孔子由魯至衛。衛靈公問陳(陣)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絕了衛靈公。孔子在衛國住不下去,去衛西行。經過曹國到宋國。宋司馬桓?(左鬼右隹)讨厭孔子,揚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60歲:公元前492年(魯哀公三年)孔子自謂”六十而耳順”。孔子過鄭到陳國,在鄭國都城與弟子失散獨自在東門等候弟子來尋找,被人嘲笑,稱之為”累累若喪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61歲:公元前491年(魯哀公四年〕孔子離陳往蔡。
62歲:公元前490年(魯哀公五年)孔子自蔡到葉。葉公問政于孔子,并與孔子讨論有關正直的道德問題。在去葉返蔡的途中,孔子遇隐者。
63歲:公元前489年(魯哀公六年〕孔子與弟子在陳蔡之間被困絕糧,許多弟子因困餓而病,後被楚人相救。由楚返衛,途中又遇隐者。
64歲:公元前488年(魯哀公七年)孔子在衛。主張在衛國為政先要正名。
65歲:公元前487年(魯哀公八年)孔子在衛。是年吳伐魯,戰敗。孔子的弟子有若參戰有功。
66歲:公元前486年(魯哀公九年)孔子在衛。
67歲:公元前485年(魯哀公十年)孔子在衛。孔子夫人亓官氏卒。
68歲: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是年齊師伐魯,孔子弟子冉有帥魯師與齊戰,獲勝。季康子問冉有指揮才能從何而來?冉有答曰“學之于孔子”。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于歸魯。孔于周遊列國14年,至此結束。季康子欲行“田賦”,孔子反對。孔子對冉有說:“君子之行也,度于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如是則丘亦足矣”。
69歲:公元前483年(魯哀公十二年)孔子仍有心從政,然不被用。孔子繼續從事教育及整理文獻工作。孔子的兒子孔鯉卒。
70歲:公元前482年(魯哀公十三年〕孔子自謂“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顔回卒,孔子十分悲傷。
71歲:公元前481年(魯哀公十四年〕是年春,狩獵獲麟。孔了認為這不是好征兆,說:“吾道窮矣”。于是停止修《春秋》。六月齊國陳恒弑齊簡公,孔子見魯哀公及三桓,請求魯國出兵讨伐陳桓,沒有得到支持。
72歲:公元前480年(魯哀公十五年〕孔子聞衛國政變,預感到子路有生命危險。子路果然被害。孔子十分難過。
73歲:公元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孔子患病,不愈而卒。葬于魯城北。魯哀公诔之曰:“?天不吊,不潎遺一老,俾屏餘一人以在位,茕茕餘在疚,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不少弟子為之守墓三年,子貢為之守墓六年。弟子及魯人從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裡。孔子的故居改為廟堂,孔子受到人們的奉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