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産與樓市的理性思考?作者:劉海明 重慶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房産與樓市的理性思考?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作者:劉海明 重慶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孔子在跟子貢和顔淵對話中,留下“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的警語。不論個人還是群體,沒有長遠眼光,煩惱必然形影相随。日前舉辦的2022年湖南常德石門縣房地産展示交易會啟動儀式上,縣委書記号召公職人員帶頭購房:“買了一套買二套,買了二套買三套,買了三套買四套。”當地回應稱,上級并未下達購房考核指标,是否購房完全看個人意願。
無獨有偶,安徽泗縣發布共創房地産業繁榮倡議書,倡議公職人員發動親友參與購房。引發輿論熱議後,該倡議書内容已不在“泗縣發布”公衆号上顯示。
從一房難求到政府限購再到鼓勵多買,一些地方的商品房正在從高光時刻滑向“低光時刻”。從地方政府發紅頭文件鼓勵買房,再到地方官員号召公職人員不僅要帶頭買房,還要“多多益善”,這樣的“代言廣告”在網絡輿論場掀起軒然大波。持批評意見的網友七嘴八舌:“沒有人買房,有人慌了。”“可以,不過先告訴我錢怎麼掙。”“人人金磚在手?間間房子白菜價?”與此同時,也有理解和支持的聲音:“房地産交易會領導鼓動一下氣氛,沒啥問題啊。”“這是房地産交易會,不買房來幹嗎。”
湖南石門縣和安徽泗縣鼓勵公職人員買房,可以說是此輪樓市促銷的一個縮影。多地密集為減少房地産存量出台的政策,折射出一些地方的“樓市焦慮”——
首先,地方政府愁在土地拍賣不再火爆。曾幾何時,從大城市到小縣城,土地拍賣相當火爆。在土地拍賣中,房地産商巴不得地方政府多拿出地塊來拍賣,價格高點不是問題,能拍到地就行。土地供不應求造就了典型的賣方市場。出售多少土地,決定權掌握在地方政府手裡,在這個階段,地方官員自然無焦慮可言。
經曆了多年無憂無慮的土地财政好日子後,當房地産市場趨于飽和,“冬江水冷鴨先知”的房地産商在競拍土地時趨于謹慎。近年來,就連大城市的土地拍賣也不再火爆,那些習慣了吃土地财政飯的地方官員心裡就更沒底了。如何把更多土地“賣”出去,成為了一些官員的心病,“賣地焦慮”演變成了“樓市焦慮”。
其次,地方政府愁在樓盤銷售遇到困難。就中國房地産市場的發展來看,“樓市焦慮”并非新現象,隻不過先前的“樓市焦慮”主體多元,地方政府擔心地不夠賣,房地産商焦慮買不到地,城市居民發愁不好買房或者買不到心儀的房子。随着房地産市場趨于飽和,“樓市焦慮”的主體不再多元,樓市成了一些地方政府的最大心病。
如果說,在個别房地産巨頭“神話”釀成的困境中,還有房地産商在分擔“樓市焦慮”的話,現在一些購買者和銀行以及房地産商之間的矛盾最終都可能指向政府部門,“樓市焦慮”的最大主體變成了地方政府。消費者“買房是為了幸福生活,不是為了辛苦還貸款”,更不是交了房款拿不到房子;房地産商要麼為資金所困,要麼賣不出去房子,民衆和企業的憂愁加劇了地方政府的“樓市焦慮”。
再者,地方政府愁在缺少“土地财政”解藥。人有路徑依賴的習慣,人的思維方式也不例外。長期以來,不少地方政府嘗到了土地财政的甜頭,這種“短平快”的坐地收錢方式,讓一些地方誤以為土地财政就是“鐵飯碗”,可以永遠端在手裡,于是不斷加大賣地和蓋樓的力度,最終導緻房地産市場的“消化不良”。以湖南石門縣為例,在這個城區僅有15萬多人的地方,一次房地産交易會就有21個樓盤參展、1萬套待售房源。房地産市場如此供大于求,并非某個或少數地方的獨特現象。
面對過于“臃腫”的樓市,網友們在問:“為何要建那麼多房?不是以需定産而是為GDP?”這些困難和尴尬表明,不少地方尤其是經濟欠發達的地區,還沒有真正告别土地财政。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未必是地方官員沒有意識到土地财政已經走到了盡頭,而是暫時還沒找到告别“土地财政”的解藥,于是隻能靠紅頭文件或者地方官員赤膊上陣吆喝賣房子了。
離開土地财政,地方經濟如果能夠健康發展?這樣的問題,是亟須不少地方官員尋求答案的“靈魂之問”。緩解和消除“樓市焦慮”,不能靠勸說公職人員、城鄉居民多買房子,畢竟這些群體不可能把買房當作“一日三餐”。
回答這樣的“靈魂之問”,需要跳出“地方财政給公務員發工資,公務員買房錢流向城投企業,城投向地方繳稅”的閉環做法。改變這種模式,需要控制地産資本的野蠻生長,給房地産市場的無序擴張安裝“紅綠燈”。轉變觀念,因地制宜,尋找适合本地經濟發展的新模式,讓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支持地方發展的堅強後盾,這是走出“樓市焦慮”的必由之路。(劉海明)
來源: 北京青年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