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很多家長想問,自己的孩子沒有樂感、五音不全、不懂音樂,是否不适合學鋼琴?沒有辦法判斷音高、音低,即便是唱歌也時常走調,諸如此類的情況的确是不少初學者會倍感困惑的。
其實音樂上樂理的掌握,以及樂感的培養在于循序漸進的學習,絕非一朝一夕便能改變。同樣“五音不全”的想要學好鋼琴的練琴者亦不要灰心,通過一定科學方法訓練達到精通音樂也隻是時間問題。
何為“聽音視唱”?如何鍛煉提升?生理意義上的“五音不全”一般源于喉部發育不足,或者腦部先天存在音律識别障礙。而絕大多數人的“五音不全”則是對“聽音視唱”缺乏系統性理論性的了解。所謂“聽音視唱”即視唱練耳,需練琴者将鍵盤上聽到的任意音符或旋律準确識别出來。既考驗腦力,亦考驗識譜能力~
對于初接觸鋼琴的孩子來說,“聽音視唱”能力确實相較薄弱,但這是可以通過後天努力達到改變的。在我們平時日常彈琴時,可以有意地培養提升識譜認音的好習慣。例如,聽單音、聽音程、聽和弦等等,每次訓練前可以聽1~2遍正确音,再對自己辨别的答案進行測驗。
另外,當拿到一手曲譜的時候,我們不要急于快速地展開彈奏,而應仔細閱讀浏覽一下全首的曲譜,做到大緻地在心中過一遍。同時,留意好曲譜中的标記符号、重要的樂句段落等地方,待用心揣摩這其中的樂理概念以及慣用音符走勢規律後,再認真彈奏全曲,從到真正達到手随耳,耳随心的自如狀态。
“沉浸式”學音樂了解音樂真谛最好的方式,便是以音樂為良友,将自己的内心沉浸與音樂其中,細細地聆聽它想要傾訴的話語。音樂是有聲而優美的語言,每一個鋼琴作品,都擁有着自己獨特不同的靈魂。按鍵的力度、琴音高低的轉換以及短暫的留白,皆細膩地展現了曲目的呼吸感與顆粒感。對于學琴者來說,沒有什麼比學會用心感受音樂的創作氛圍和表達情愫來的更為重要。
沉浸式學習音樂的好處,除了方便更好地了解曲譜的律動規律,更能讓自己在仔細聆聽中收獲更好的練琴能力提升。學習聆聽大量的優秀鋼琴家作品,堅持不懈的日常練習,幾乎成為了每個練琴者的“剛需”~
做好練琴計劃表,鼓勵至上疫情當下,一部分練琴人隻能在家跟着網課學習鋼琴,一部分人則面臨無法及時上課。作為陪練的家長們,除了平日對孩子正常的鼓勵式教學,還需協助孩子做一份詳細而規律的練琴計劃表。一個全面的練琴計劃表應當包括不限于:基本功的訓練(音階、琶音等)、每周重點練琴的片段、練習曲與樂曲的搭配練習等等。
此外,練琴者在彈奏的過程中,應學會及時反思自己在彈奏中遇到的問題,通過一次又一次重複的訓練糾正錯誤的發音從而達到流暢彈奏全曲。對于一個階段下來完成好的孩子,家長也可以做适當的生活小獎勵,為小小練琴者創造快樂而不緊張的練琴氛圍~
寫在最後著名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弗朗茨·李斯特曾說:“鋼琴之于我,有如把快艦之于水手,駱駝之于阿拉伯人,鋼琴就是我,我的母語,我的生命。”鋼琴流淌的動人音樂,在每一個沉浸内心聆聽的練琴者心中,都是無上珍貴的藝術品。每一位練琴者的二次彈奏,更是與創作者靈魂的奇妙邂逅,而聽見練琴者彈奏的其他人同樣也是生命中邂逅的美好傾聽者吧~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戶,你裝飾了别人的夢。”希望每個熱愛音樂的練琴者,都能為自己和身邊的人帶去美好的希冀。(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如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