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度量衡由誰推行的

度量衡由誰推行的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1 07:02:01

度量衡——權衡(輕重)

度量衡由誰推行的(度量衡權衡)1

圖 商周秦漢的部分度量衡文物——權衡

度量衡由誰推行的(度量衡權衡)2

“權”的意思是“重”,“衡”的作用是用“權”來平衡物體的輕重,衡權也就是指權和物形成平衡。

中國古衡器,中國古代秤重量的衡器。出現的時間可能稍晚于尺度和量器。甲骨文中尚未見有重量單位,西周銅器上有重量單位、爰、勻,至今還沒有找出它們之間的進位關系。

衡器,是利用力的杠杆平衡原理測定物體質量的。衡器主要由承重系統(如秤盤)、傳力轉換系統(如杠杆傳力系統)和示值系統(如刻度盤)3部分組成。

所謂度,是指用尺(如古時的骨尺、牙尺及以後漸次問世的竹尺、木尺、皮尺、鋼尺等)測量物體的長短;

所謂量,是指用容器(如古時的合、升、鬥、斛及以後使用的量桶、量杯等)測量物體的體積;

所謂衡,則是指測量物體重量。

衡器是怎樣産生的?衡器的制作主要在權上,以權衡之。

《尚書•舜典》有“同律度量衡之語。”

《孔傳》載:“律者,候氣之管,度量衡三者法制皆起于律。”這就是說權衡之制也是起于黃鐘之律。

中國的度量衡制始于“黃鐘”律。據記載,“度本于黃鐘之長,量本于黃鐘之侖,權衡本于黃鐘之重”。

夏代,中國始用權衡作為稱重器具。權相當于砝碼,衡指杠杆。杠杆正中有一小孔用作支點,在杆的兩端各懸有挂鈎,一邊挂被稱物,一邊挂權。每一副權衡都有一組權。權的重量逐一遞增,以稱不同重量。漢代出現木質杆秤,此後一直沿用了2000多年。

權衡取其平,平者乃公道之謂也。權,俗稱秤砣、秤錘、秤權,是懸挂秤杆之上可以移動的銅、鐵、陶、瓷、石的秤砣和後世的砝碼。

《漢書》說:“權者,铢、兩、斤、鈞、石也,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也就是稱重量的器物,名曰衡器,衡為杆,權為砣。“權衡”這個詞就是這般引申出來的。蘇轼說得明白不過了:“人之所以為信者,手足耳目也,目識多寡,手知輕重,然人未有以手量而目計者,必會之于度量與權衡。”管子論刑論言道:“事督乎法,法出乎權。”權,猶如掂掇天下大事的一杆秤。

春秋戰國時期已掌握了杠杆原理,戰國中期在楚中一帶已廣泛使用天平和砝碼稱量黃金,但在相當長的時期内計量标準不一,較為混亂,直到秦統一天下後,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實行商鞅變法(前221年),才統一了度量衡标準;宋朝時期出現了準确度達到1厘(40mg)的戥秤,标志着當時的衡器已具有相當可觀技術水準。

衡器是在商品的交換過程中産生和發展的。人類最早使用的衡器是原始天平。

據說約在西元前5000年,埃及就已使用等臂天平秤。它是在簡易杠杆中點設一支點,在杠杆一端的盤(鈎)上放置被測物,在另一端的盤上逐個放置形狀、質量一樣的物體,當這種裝置平衡時,就意味着兩邊的質量相等,并可從左端物體的個數推定右端被測物的質量。

真的是“古埃及”先發明的嗎?!我們先來看看怎麼回事,以後講到的時候,就會明白了!

--------------------------------------

權衡器

戰國權器形大緻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環形權,另一種呈半球形頂端有鼻鈕,其中以秦國高奴禾石銅權、三晉司馬禾石銅權、楚國木衡、銅環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經實測推算,每斤重均在250克左右。

 

秦權

秦統一中國後,衡制仍因前代。秦始皇在“書同文,車同軌”的改革中,也統一了度量衡。

近代曾發現過秦始皇統一權衡的實物: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山東濰坊收藏家黃介祺于琅琊台西南古城址拾得秦始皇百二十斤(一石)鐵權一個,權上嵌銅诏版,權重清衡819兩又5铢。這種嵌有诏版的鐵權,必是秦統一度量衡以後的權度。

後來,秦權雖然多次出土,但嵌有為統一而發布诏令——诏版的卻不多。

如1973年5月在文登縣苘山公社新權村出土一件秦嵌銅诏版鐵權,底徑24.7、高20.5厘米,重32.5公斤,半球形,平底,頂部為半環形鈕,權的側面嵌銅诏版,诏版為長方形,上面陰刻有秦始皇诏書文字,豎行,九行,計40字,筆劃方折,大小錯落,大部分文字清晰。全文為“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者大安,立号為皇帝,乃诏丞相狀,绾,法度量,則不壹,嵌嶷者,皆明壹之。”這件重30多公斤的秦鐵權是目前所知最重的權。

所見秦權有三、四十件,以銅質權占絕大多數,每一件上都鑄刻有40字诏書,分别出土于遼甯、吉林、河北、山東、江蘇等地,量值基本統一,每斤重約250克。

 

漢權

西漢以官累權為代表,權上多标明自身重量。西漢權單位量值統一,每斤約重250克。新莽銅權均為環形,出土的銅權多刻有始建國元年正月癸酉朔日制,有的還刻自身的重量,折合每斤在240~250克之間。

東漢絕大多數為鐵質權,每斤在200~270克之間,單位量值很不統一,已大大超出一般允許誤差的範圍。單位量值的混亂(即權的重量已不再都是斤的整倍數),當是東漢多數權已從砝碼變化為秤砣的标志。

北朝權

仍以鐵權為主,器形分兩類,一類似秦漢權為半球形,上有鼻鈕,另一類更接近現代的秤砣,形态有瓜式、葫蘆式等,體積小,重量無規律可循。

宋明清權

宋代出土了兩枚大型銅砝碼,一枚自銘銅則重一百斤,合今64000克,另一枚自銘銅砣重一百斤,合今62500克。

明朝萬曆戥子是杆秤之精品,每秤有3個提鈕,度值為分、錢、兩。稱量準确,使用方便。明朝已有全套砝碼積裝在一長方形盒内,銅盒本身也是一枚有标定重量的砝碼,制作精巧。砝碼每斤重約合今580克。

清朝銅砝碼亦多用積裝式,以庫平兩為标準,每斤約合596克。

--------------------------------------

權、衡與天平、杆秤

權為我國古代衡器之一,用以秤重。銅權,銅權,相當于現在的秤砣。權,即秤錘,又叫秤铊,與衡(秤杆)相佐,也就是稱重量之用,名曰衡器。

據考:早在原始社會末期,随着人類私有制和商品交易的産生與發展,就開始有權衡理念和雛形實物,成為最原始的物物交換的工具。進入封建社會時期,為了征收賦稅,稱量财物,支付黃金白銀及鑄造錢币等,更是需要各種權衡器。

從現有出土和傳世的各種權來看,我國現存最早的權是戰國時期流傳較廣的秦權和楚權。

春秋中晚期,楚國已制造了小型衡器——木衡銅環權。目前所見的一套完整的環權系楚國遺物,全套共十枚,大體以倍數遞增,分别為一铢、二铢、三铢、六铢、十二铢,一兩、二兩、四兩、八兩、一斤。一铢重0.69克,一兩15.5克,一斤251.3克,十枚相加約500克,為楚制二斤。

這種精小的衡器是用來稱量楚國“市”上流通的黃金貨币“郢愛”的工具。1978年河北易縣燕下都戰國墓出土了一批金飾件,正面有精美的奔鹿和武士頭像,背面都有記重刻銘,如:四兩、十六朱(铢)、四分一(铢)等。現代經精密天平作過校量,證明當時稱量已相當精确,以所測八件平均值折算,每铢合0.66克,每兩合15.5克,每斤248克。

說明戰國時各國都有相應的小型權衡器來稱量金、銀之類的貴重物品。當時不僅廣泛使用衡器,而且有了相當完備的杠杆理論。

戰國時代的著作《墨子·經說下》:“衡,加重于其一旁,必捶。權、重相若也,相衡,則本短标長。兩加焉,重相若,則标必下,标得權也……。長、重者下,短、輕者上。”

圖 先秦的楚國的天平,及另一種杆秤

度量衡由誰推行的(度量衡權衡)3

中國曆史博物館藏有一支戰國時期的銅衡杆,正中有拱肩提紐和穿線孔,一面顯出貫通上、下的十等分刻線,全長相當于戰國時的一尺,每等分為一寸。形式既不同于天平衡杆,也有異于秤杆,很可能是界乎天平與杆秤之間的一種衡器,暫定名為“不等臂天平”。

用這種衡杆稱物,可以把被稱物與權放在提紐兩邊不同位置的刻線上,即把衡杆的某一臂加長,這樣,用同一個砝碼就可以稱出大于它一倍或幾倍的重量。經過逐步發展,縮短重臂,加長力臂,就形成了秦漢以後的杆秤。

春秋中晚期,楚國就開始使用木衡銅環權,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後,權衡器的權威地位更加明顯,鑄造和使用更加普遍。

《秦律·效律》對衡器的誤差範圍曾作了詳細的規定。經實測秦代的銅質權一般不超出秦律所規定的誤差範圍,而鐵石權(120斤)卻大大超過允差範圍。東漢以後大量值的權已很少見,且權和權之間值量已沒有明顯的遞增關系,據分析,這時期權已多作杆秤的秤砣了。

出土的戰國環權以及大量秦權,多用作等臂天平的砝碼。中國曆史博物館收藏的楚國王銅衡杆,與東周銅尺同長,銅衡上有十等分的刻度,可能是稱重時作為在不同部位懸挂權和重物的标志,一般認為王銅衡杆是從等臂天平過渡到杆秤時出現的一種衡器。

北宋景德年間劉承曾重新校定國庫内的标準砝碼,并創造了使用方便、精度較高的戥秤,在中國衡器制造上也是一個創舉。

元朝疆土遼闊,商業發達,目前所見元代銅權達 200餘枚,權上大多鑄年号和地名,有的還鑄或刻漢、蒙、八思巴及波斯等文字。流傳至今的明代衡器多為稱銀兩用的盒式砝碼,平均每斤合593g。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