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汞能沿陸生食物鍊放大,但汞在陸生無脊椎動物的富集過程尚不清楚。蚯蚓是陸地生态系統中非常重要的底栖生物,被視為土壤質量的重要指示物種。最近,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研究員黨菲運用活體暴露實驗和體外萃取實驗研究了土壤性質和蚯蚓消化過程對汞(尤其是甲基汞)富集的影響。 蚯蚓暴露于六種不同類型的汞污染土壤中。混合效應模型表明土壤TOC和pH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汞的生物有效性,兩者能夠解釋蚯蚓體内68%的總汞變化和52%的甲基汞變化;且蚯蚓體内總汞和甲基汞與土壤TOC呈負相關,與土壤pH呈正相關;體外萃取實驗表明蚯蚓腸液可以萃取土壤中8.3-18.1%的甲基汞和0.4-1.3%的總汞,而且蚯蚓腸液比CaCl2的萃取效率更高。這說明傳統的CaCl2萃取法可能低估了蚯蚓對汞的吸收能力。結合蚯蚓較高的土壤攝食量,生物動力學模型預測的蚯蚓體内MeHg濃度為實際觀測值的27-99%,說明土壤攝食是蚯蚓富集甲基汞的重要途徑。因此,在MeHg的陸生環境風險評估過程中,不僅應考慮污染土壤間隙水中的MeHg,而且要考慮土壤顆粒結合态的甲基汞。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301559,41273087)和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BK20131041)聯合資助。相關成果以題為Soil geochemistry and digestive solubilization control mercury bioaccumulation in the earthworm Pheretima guillemi 的研究論文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上在線發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