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綜合報道
中國書法曆史悠久,書體沿革流變,書法藝術異采迷人。從甲骨文、金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書法一直散發着獨特的藝術魅力。
澎湃新聞獲悉,近日,台北故宮博物院專題陳列展“筆墨見真章——故宮書法導賞”迎來換展,更新的重點展品包括漢《開通褒斜道刻石》、魏王遠《石門銘墨拓本》、漢《石門頌墨拓本》、宋歐陽修《集古錄跋》等。其中漢《開通褒斜道刻石》被金石文字學家楊守敬評為神品,稱其“按其字體,長短廣狹,參差不齊,天然古茂若石紋然。百代而下,無從摹拟。”
秦漢時代是書法發展的關鍵時期,一方面三代以來古文大篆書寫、銘刻分歧的現象,歸于統一,産生标準書體小篆;另方面春秋戰國時代萌芽的新興書體隸書,也在此際從篆書簡省蛻化成熟,發展為漢代通行的書體。由于時代潮流趨向簡便快捷,隸書又持續蛻變分化,遂有草書、行書和楷書的形成。書體遞變原非朝夕立就,因此進入魏晉南北朝之後,過渡型書風以及各體參雜的混合書風時而可見,顯示書體蛻變遷延歲月,方能在結構和筆法上建立自己的規律。
隋唐時代是另一個關鍵時期,政治統一帶來南北各地書風會流,筆法發展臻于完備,從此楷書成為曆代通行的書體。入宋以後,為保存前賢書法長遠流傳,刻帖日漸盛行。但是宋人并不以繼承傳統為足,書法取向表現個人情性、得其天趣。
元代繼起,轉而提倡複古,晉唐書法傳統得以延續。然而,不受傳統束縛的意念也活躍起來,至明代浮現縱橫跳脫的氣息。明人書法面貌至為紛雜,行草書尤其活潑自由,适與當時依循傳統法度者形成對比。其間突顯個性自成一格的書家,也走出實現自己的路徑,不為時代潮流所吞沒。
清代以降,三代秦漢古文篆隸陸續出土,堪稱是得天獨厚。在務實的學術風氣影響之下,清人摩挲碑版,從而與刻帖相互為用,書法發展的視野得以串聯古今,終能在篆書、隸書兩方面汲古創新,引領新方向。
“筆墨見真章”是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專題陳列,不定期更換展品,呈現中國書法從古至今的發展脈絡。據悉,此次更新的重點展品包括宋上官佖《篆書陶谷撰重修泾州回山王母宮頌碑》、宋晏袤《釋鄐君開通褒斜道石刻墨拓本》、魏王遠《石門銘墨拓本》、漢《石門頌墨拓本》、宋歐陽修《集古錄跋》等,展覽将持續至9月28日。
重點展品:
宋 晏袤 重修山河堰碑墨拓本
宋 晏袤 重修山河堰碑墨拓本
晏袤,字亍德。南宋臨川(今屬江西)人,北宋宰相與文學家晏殊(991-1055)四世孫,宋代隸書代表。紹熙年間(1190-1194)任陝西南鄭縣令,當地中國最早的人工隧道石門摩崖13品中,有3品出自晏袤之手。本次展出石門及其南北山崖104種摩崖中最大的石刻《重修山河堰碑》,紹熙五年(1194)刻于石門洞口崖際,結體開張,氣息雄闊。
碑文:紹熙五年山河堰落成。郡太守章森。常平使者範中藝。戎帥王宗廉。以二月丙辰徠勞工徒。堰別爲六。凡九百三十五丈,釃渠四百一十丈。木以工計。七十二萬四千九百有奇。工以人計。一十五萬九千八百有奇。先是四年。夏大水。六堰盡決。秋。使者被旨兼守事。會凡役。慨念民輸當四倍於每歲之常。迺官出錢萬缗爲民助。查沆。賈嗣祖。晏袤。張柄實董其事。
宋 上官佖 篆書陶谷撰重修泾州回山王母宮頌碑
宋 上官佖 篆書陶谷撰重修泾州回山王母宮頌碑
宋太祖開寶元年(968),泾州重修回山王母宮,翰林學士陶谷(904-970)撰寫頌文,并親書碑文碑額。陶谷文采雖好,人品卻多受議論。此碑立後,五十六年間,兩磨三刻。第一次磨于三十年後,篆書大家夢英重寫。第二次磨于宋仁宗天聖三年(1025),員外郎上官佖不喜夢英書法,以玉箸篆重寫刻石。本次所展,即上官佖篆書拓本。
宋 晏袤 釋鄐君開通褒斜道石刻墨拓本
宋 晏袤 釋鄐君開通褒斜道石刻墨拓本
此為台靜農舊藏,全名《晏袤釋鄐君開通褒斜道》,又稱小開通。漢永平九年(66)摩崖記漢中太守鄐君以刑徒2690人,費3年開通褒斜棧道事者為大開通。宋紹熙五年(1194)為晏袤發現,仿大開通筆法刻釋文于旁,後被苔藓所掩。清幹隆間陜西巡撫畢沅(1730-1797)複搜訪而得,遂多拓本流傳,而大開通已比晏袤釋文所載少了三十餘字。
漢 開通褒斜道刻石
漢 開通褒斜道刻石
此拓為束雲章(1886-1973)舊藏,束鐘澄清女士捐贈。全名《鄐君開通褒斜道》,又稱大開通,是現存東漢最早的隸書摩崖。用筆圓勁,帶有篆書筆法。體勢渾樸蒼勁,氣勢飽滿,結體奇崛,字形大小錯落有緻。金石文字學家楊守敬(1839-1915)以“按其字體,長短廣狹,參差不齊,天然古茂若石紋然。百代而下,無從摹拟。”評此作為神品。
碑文:永平六年。漢中郡以詔書受廣漢。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開通褒餘道。太守鉅鹿鄐君。部掾治級王弘。史荀茂。張宇。韓岑等典功作。太守丞廣漢楊顯將相用□,始作橋格六百卅三間,大橋五,為道二百五十八裡,郵亭、驛置、徒司空。褒中縣官寺並六十四所。凡用功七十六萬六千八百餘人。瓦卅六萬九千八百八(四器。用錢百四十九萬九千四百餘斛粟。九年四月成就。益州東至京師。去就安穩)
魏 王遠 石門銘墨拓本
魏 王遠 石門銘墨拓本
《石門銘》,北魏正書摩崖刻石,又稱《泰山羊祉開複石門銘》。典簽太原王遠書丹,石師武阿仁鑿字,刻于北魏永平二年(509)。記載北魏梁、秦二州刺史羊祉(458-516)奉宣武帝诏命,修複已壅塞兩百多年褒斜道南段事,并頌揚倡導者和主事者的功績。《石門銘》筆劃圓渾勁健,行筆流暢飄逸。在用筆多顯方峻的魏碑書法中,尤顯獨特。
漢 石門頌墨拓本
漢 石門頌墨拓本
《石門頌》,東漢建和二年(148)刻于褒斜道(今屬陝西)石門崖壁,紀念懸崖峭壁間棧道工程修通,表彰楊孟文不畏挫折,屢次奏請朝廷修複,故也稱《司隸校尉楊孟文頌》。
此碑用筆圓勁淳厚,結字舒展開張,為漢隸新奇豪放書風代表,與建甯五年(172)洛陽《郙閣頌》、建甯四年(171)甘肅《西狹頌》并稱“漢三頌”,影響深遠。
宋 歐陽修集古錄跋
宋 歐陽修集古錄跋(局部)
宋 歐陽修集古錄跋(局部)
宋 歐陽修集古錄跋(局部)
宋 歐陽修集古錄跋(局部)
宋 歐陽修集古錄跋(局部)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西盧陵(今吉安)人。全卷以楷書寫成,結字嚴謹,用筆橫輕豎重,提按頓挫分明,貌似平靜,内蘊靈動,清逸脫俗。共有“漢西嶽華山碑”“漢楊君碑”“唐陸文學傳”“平泉山居草木記”四段,合裝一卷,寫于治平元年(1064),應為其金石學著作《集古錄跋尾》的稿本。
(本文整理自台北故宮博物院官網及澎湃新聞此前報道。)
責任編輯:李梅
校對:丁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