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國内全球學者庫網站公布了“全球頂尖前10萬科學家排名”,該名單中國内共有11642人入圍,僅次于美國(38449人),位居第二位。在感歎我國人才輩出的同時,也發現一個有趣的問題,有些學者“論文”發表量超過了1000篇,有位中科院院士的論文數已達2731篇之多。
榜單部分中國學者排名
我國目前有各領域專家682人排名進入了1萬名以内,這682人中,學術論文發表量達到1000篇以上的有26人,其中較多的有西北工業大學院士黃維論文數2731篇、香港城市大學教授朱劍豪論文數1984篇、華南理工大學唐本忠院士論文數1919篇、湖南大學環境保護研究所所長曾光明論文數1795篇……
在這裡,很多人想必與我都有一個疑問,那就是這些學者怎能如此“高産”?有些網友還發出“寫作文都沒這麼快”的感慨!
這些學者大都年齡超過了50歲,如果說從大學能發表論文到現在按30年左右時間算,那麼平均每年要發近100篇的論文量才能達到2700多篇之多,這些論文量超過1000篇的學者,至少平均每年要發40多篇論文才能積累到這樣的程度。
而論文并非“寫作文”那樣簡單,論文發表是需要一定時間周期的,論文準備、選擇期刊投稿以及論文審核都是需要時間的。想平均三兩天或一周内就成功發表一篇論文,且一直持續幾十年在我們看來還是比較難的,這些學者多是大學教授,也不可能每天寫論文。
其實這些教授很多是碩博研究生導師,研究生論文和博士生論文通常都需要進行科研試驗,而實驗通常是由導師帶隊完成的,因此論文也須通過導師,署名時也要有導師才行。教授帶的一個研究課題組通常會有幾個或幾十個小老師和學生,1人一年發幾篇,其實積累到上千篇并不是不可能,比較牛的導師完全可以做到千篇論文的程度。
且上榜1萬名以内的這些中國學者,化學領域占了很大一部分,化學相對來說變化多、研究化學的人寫的論文也多。
雖然說部分論文可能并非本人親自所寫,但作為研究課題的帶頭人,學生和小老師是在教授的帶領和引導下完成課題和論文。且國内發表論文比較重視第一作者,國外論文發表則重視通訊作者,文章署名導師也有利于論文的發表,尤其是在業内有聲望的老師。帶領學生完成研究課題多、發表論文多也算是一種能力。
對于學術、科研人員來說,論文發表其實還是蠻重要的,尤其是對需要評職稱的作者來說,論文發表是職稱評定重要的審核标準,更是加分項。
對此,你怎麼看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