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互聯網時代知識不再是力量

互聯網時代知識不再是力量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3 06:28:43

沉默的螺旋

/The Spiral Of Silence/

“沉默的螺旋”理論是德國學者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Elisabeth Noelle Neumann)在1974年的《傳播學刊》上提出的觀點,1980年他在《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中全面地概括了此理論。

互聯網時代知識不再是力量(知識小課堂互聯網環境下)1

它由三個命題構成:

1、個人意見的表明是一個社會心理過程,倘若自己屬于“多數”或“優勢”意見,便大膽表明自己的觀點;若自己屬于“少數”或 “劣勢”意見則轉向“沉默”或表示附和。

2、意見的表明和“沉默”的擴散是螺旋式傳播模式,即是說,一方的沉默引起另一方的增勢,“優勢”意見會更為強大,此番強大又迫使那些持不同意見的人變得沉默。

3、大衆傳播通過營造“意見環境”來影響和制約輿論。

互聯網時代知識不再是力量(知識小課堂互聯網環境下)2

新媒體時代下該理論的嬗變

1、意見氣候更易走向非理性

在中國,網絡的匿名、離散、碎片、便捷特性很容易與網民的非理性特征聯系起來,尤其是中國網民結構呈現的“三多”特點一一學生多、年輕人多、底層人群多,導緻網絡空間充斥着解構、惡搞與怨恨。因此互聯網成為弱勢群體展示傷痕和互相取暖的地方,也經常變成傾瀉“仇官”、“仇富”等負面情緒的“垃圾箱”。

這種意見氣候在公衆的集體記憶、情感結構、以及刻闆印象的共同作用下,導緻習慣性質疑,走向“群體極化”。與傳統的溝通交流方式相比,網絡上的負面意見氣候主要是通過諷刺、謾罵和宣洩等網絡語言來顯現,更容易形成強大的輿論場。

2、情感傳遞壓倒理性

中國網絡公共事件的發生和發展,往往遵循情感邏輯。公衆關注的焦點是身份的歸屬、情感的認同,而不是事實本身的對錯,尤其是在“不鬧不解決,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的強大示範下,情感成為貫穿事件發生和發展的邏輯。“社會洩憤事件”、“非直接利益型群體性事件”、“悲情抗争”,他們都指出了“憤怒”與“悲情”在網絡公共事件中的動員作用,輿論最終走向了“沉默螺旋理論”所揭示的寡頭化和集中化。

3、意見氣候的強大

從近幾年的網絡輿情發展态勢來看,網絡公共事件往往在傳統媒體、網絡媒體共同作用下,走向關聯化和序列化,産生疊加效應,強化了意見氣候。它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

1)橫向序列化報道模式,是指在一定時間段内發生一件重大事件後,同時段的相類似議題不斷被挖掘的現象,形成了聲勢浩大的輿論場,如”滴滴司機“事件、“中國Me too”事件等,都是單個事件引發同時期媒體的序列化、規模化報道。

2)縱向序列化報道模式,是指一個事件的發生引發了不同時段同類事件集體記憶的激活,這種同類事件的集中化呈現到一定程度後,會形成一種既定的認知框架,影響公衆的道德判斷和現實行為,如“老人碰瓷事件”等。

3)橫向與縱向交織報導模式,是指事件的發展呈現共時與曆時熱點素材交疊的現象,它既從同時段的素材中進行橫向聯想,又從曆史素材中尋找新的輿情熱點。

圖片來源于網絡

文字編輯:王丹琪

公衆号:JR輿情觀察

新浪微博:JR觀察

今日頭條:JR視角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