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镛,别署凸齋、鼎樓主人等。1948年生于北京,太原人。1979年考取中央美院中國畫系李可染、梁樹年教授研究生,攻山水畫和書法篆刻,得到葉淺予、梁樹年等先生的指導,1981年在研究生畢業展中獲葉淺予獎金一等獎并留校執教。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書法家 協會篆刻藝術委員會副主任、書法藝術研究室主任、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展評審委員會副主任、滄浪書社社員。作品曾多次在國内外展出和發表,被多家美術館、博物館收藏,并出版專集數種。
王镛作品頗深,頗得藝術之“自然”境界,恒諸古人,當可立世不倒。然王镛行草書時露荒率、枯燥氣,“帶燥方潤,将濃遂枯”意未加深刻注入行草。可否再多一些潤墨補之?對于介于楷隸之間的“磚文”型書法作品和大篆作品,尤其是對聯形式,幾無懈可擊也,論筆墨、論風格、論造境均堪稱一流,然十年不變亦為大家之短也。形式構成之大家在得“蒼樸”氣之基礎上有否勇氣再向“渾茫”——“充實而有光輝”之更深化境開拓耶?
王镛乃前段流行書風之代表人物,短鋒作書,以側取态,深深地感染了一大批青年書家,追者衆矣。被大部分人認為是“醜書”的倡導者和提倡者。但筆者作為捯饬書法多年的老司機來說,到現在也很難對醜書下個定義,“醜書”是書法藝術發展到一定時期的必然産物,如果把古時候各種書體轉換時候的作品拿出來,可能大家都會認為那也是醜書。
所以筆者很多時候都不說醜書的事情,隻說流行書風。
但王镛的流行書風的發展,近流行書風轉為二王風,王镛亦依獨家陣地辦展、出雜志、舉辦講座,等等,聲勢雖不及前,但亦得轟轟烈烈之效。老子曰“無為而無不為”。對于自己書風之影響或曰打造流行書風、功建書壇,大可不必過于傾盡心力。
當你過于在自我傾慕的風格中加入人為推動之種種力量時,實際上,對于自己反倒是一種“傷害”:因為即使再出色的書風,如果長時間保持一種覆蓋氣勢,會對大衆的審美心理造成很大的疲勞感,進而失去應有的審美愉悅而緻抛落。
而當我們在功成之時更多地選擇一種适度的表現,弱化自己,反倒會被人追加上許許多多人為因素所不能達到的強化之功。這對于多樣化的書風發展亦為有利。其實書法的發展是有它自己的規律的:萬事過則反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