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詩人節”等。端午節是流行于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究竟是為了紀念哪位曆史人物,曆史上有很多說法。有紀念因為讒言被夫差賜死的伍子胥說法的,也有紀念投江為了抱出父親屍首的曹娥的說法,持龍圖騰崇拜民族的祭祖日說,惡日說等。而在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最為深入人心。
屈原是楚國貴族,早年受楚懷王信任,為左徒。主張制定法紀,選用賢能,聯齊抗秦。後受貴族排擠不被重用,被流放汗北、江南,最後自沉汨羅江。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身。為了不讓屈原的身體被魚龍蝦蟹吃,人們紛紛往江裡扔飯團、倒雄黃酒。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自此,“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作為青少年的我們,自小就對屈原的故事耳熟能詳,小時候對于端午節我們更多的是喜歡節日的氛圍,随着年齡的生活的打磨和閱曆的加深,我們越來越他的愛國主義精神所折服。
作為當時的楚國貴族,他本可以和當時的貴族一樣,吃喝享樂,守着陳舊的貴族制度,自由自在的生活着,一輩子平安無恙。但是,他沒有,為實現振興楚國的大業,他對内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國富兵強的局面。
然而在戰國時期,貴族力量還是很強大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一個人并不能改變這個局面,他感慨自己的渺小,卻隻能掩面哭泣。“雖體解吾尤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在理想和現實之間,最終他還是選擇了死亡。“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他那深厚執着的愛國熱情,在政治鬥争中堅持理想、甯死不屈、追求真理和對現實大膽批判的精神,給後世做出了典範,拳拳愛國之心溢于言表。
屈原先生用死亡表達了對現實的無奈,我們是幸運的,雖然生活在一個不和平的世界,但是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作為青少年,我們必定要将愛國主義貫徹到現實生活中去,從日常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小打愛護公物,大到保家衛國,做一個合格的愛國主義者,共同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付出自己的貢獻!因此,朋友們,端午節的意義絕對不止吃粽子那麼簡單!端午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更多的是一種提倡忠誠、愛國思想的節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