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哲
“麻煩您了”“打擾您了”“拜托了”“馬上安排”……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這些充滿謙卑、恭敬語氣的措辭并不鮮見,仿佛乙方回應甲方的樣子,表面客客氣氣,實則距離感滿滿。
據媒體報道,網絡上因此創造出一批新詞彙:“乙裡乙氣”“乙德報怨”“恐乙己”等等。不少年輕人自嘲:“我們是乙掉的一代!”
對于這種現象,我們在“感同身受”的同時,也要讀懂年輕人自嘲背後的情緒與困境。
在契約社會、市場經濟時代,可以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乙方。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都有需要和别人合作的時候,都有需要求助于他人的時候,這其實就是一種乙方境遇,給予别人足夠的禮貌的尊重,當然是應該的。但是尊重的前提,是不喪失自尊。因為契約社會和市場經濟的本質,在于公平對等。
無論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無論是甲方還是乙方,難道不應該都是人格平等的嗎?從法律意義上講,甲乙雙方本就具有對等的權利義務。區别隻在于,甲方提供的往往是資金或資源,而乙方一般提供服務。二者本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無論是資金、資源,還是勞力、服務,也都是生産要素的一部分,不可或缺。
更何況,甲方和乙方的地位,也經常因為供求關系發生轉換。換一個場景,我們每個人也都可能是甲方。比如典型的買方市場和賣方市場,也經常存在一些情況,是拿錢的求着提供服務的來達成交易。這個場景裡的甲方,也可能是另一個場景的乙方。所以,同樣天涯乙方人,何苦相互為難?
當然,乙方和甲方地位不對等,根本原因并不在于職場人,更不隻是囿于處于乙方地位的職場人。他們隻是被動養成了乙方的習慣,沾染了乙方的氣息。并不是單純依靠他們調整心态,轉變待人處事的方式,就能扭轉這種現象。如果甲方還是那個甲方,乙方怎麼可能就自個兒昂首挺胸了呢?
有人說,面對這種現實,隻需要“做好乙方的工作,過好甲方的生活”。恐怕這是一廂情願的想法。暫且不說,一個人在一天當中八小時低聲下氣、八小時盛氣淩人會是一種怎麼樣的狀态,會不會造成人格分裂;這種心态本身是一種被迫的妥協,是自我逃避和矮化。
真正需要改進的其實是職場,是打造足夠開放、透明、公平、平等的市場,讓現實賦權和法律賦權相一緻。這是一個社會氛圍和環境的問題,需要來自法律、制度、企業文化等各方面的保障。
脫口秀中将甲乙兩方講成段子
在電影《甲方乙方》裡,那些購買“好夢一日遊”服務的人,其實無非就是想體驗一把甲方的感覺。但是最後幾乎都發現,錢确實能夠買來一時的、無微不至的、按照自己設想的各種服務,但是卻未必能買到真心和真誠,甚至連圍繞在你周邊的笑臉都可能是假的,是裝出來滿足你的虛榮的。
因此,任何時候我們都需要謙卑禮貌,也都需要平視、真誠待人。尊重和善待他人,其實就是在拓寬自己的路。
文字:李哲
圖片: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