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歐明俊問學小言

歐明俊問學小言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5 12:05:03

  歐明俊《問學小言》(續三)

  古時稱人“飽讀詩書”,“詩書”原指《詩經》《尚書》。

  孟子曰:“何必曰利,亦有仁義焉。”僞大師說:“何必曰學術,亦有名利焉。”

  《列子》曰:“務外遊,不如務内觀。”古人多治“内觀”之學,今人多治“外遊”之學。

  “溫柔敦厚”,詩教也,亦樂教也、文教也、詞教也,亦禮教也。

  杜預《〈春秋左傳正義〉序》曰:“其發凡以言例,皆經國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書之舊章,仲尼從而修之,以成一經之通體。其微顯闡幽,裁成義類者,皆據舊例而發義,指行事以正褒貶。”當下“創新”泛濫成災,哪需那麼多的“創新”?

  歐陽修十分欣賞蘇轼,感歎“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對其子歐陽棐曰:“汝記吾言,三十年後,世上人更不道着我也。”今日學者,幾人有此虛懷若谷之氣度?

  王安石《答曾子固書》曰:“讀經而已,則不足以知經。”讀史而已,則不足以知史;讀詩而已,則不足以知詩。

  宋代劉摯教子孫“先行實,後文藝”,每曰:“士當以器識為先,一号為文人,無足觀矣。”顧炎武《日知錄•與人書》曰:“仆自一讀此言,便絕應酬文字,所以養其器識而不堕于文人也……蓋止為一人一家之事,而無經術、政理之大,則不作也。”今日文人學者對此當三思。

  通天、地、人者,堪稱大師之大師。

  東西方文化差異:一為整體文化,一為分析文化;一為群體文化,一為個體文化。

  餘英時《讓一部分人在精神上先富起來》說:“在世紀末的今天,中國的精神貧困更遠在物質貧困之上。”

  大學是培養有知識、有思想、有情趣的人格健全的人才,而不是制造工作機器。

  教育的功能是有限的,有些人可以教育,有些人則不能教育,一個人,有些方面可以教育,有些方面則無法教育。

  一個人有兩種老師:一種是會說話的老師,一種是不會說話的老師,就是書。

  當今,大學校長太多,教育家太少;大學教授太多,教育者太少。學術不高明,政術、治術便不可能真正高明。

  拜師當拜嚴師,擇友當擇畏友。

  做經師,難;做人師,更難。求經師,難;求人師,更難。

  為人師者,須胸懷灑落,如光風霁月。

  為人師者,其身正,其品高,其學博,其識大,則不言而信,不怒而威,不令而從。

  “一盲引衆盲”,如今許多師生、師徒,不正如此嗎?

  不與經師交,我不知己無知;不與人師交,我不知己無識。

  對學生來說,教師的話可以不聽,聖人的話不可不聽。

  要讀書,更要讀人。

  讀書能變化氣質,脫胎換骨。

  讀書有兩種:一苦讀,一樂讀。

  要讀無字書,天文是書,地理是書,社會是書,生活是書。

  書是不會說話的老師,老師是會說話的書。

  有書可讀,有閑得讀,有資能讀,有興願讀,人生一樂。

  以趣味而論,編書不若著書,著書不若注書,注書不若校書,校書不若選書,選書不若抄書,抄書不若讀書,讀書不若淘書。

  歐明俊問學小言(歐明俊問學小言)(1)

  作者簡介:

  歐明俊,文學博士,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主要研究古代散文學、詞學、古代文學理論、古典文獻學和國際漢學。出版《古代散文史論》《古代文體學思辨錄》《詞學思辨錄》《唐宋詞史論》《宋代文學四大家研究》《陸遊研究》等著作十餘部。在《文學遺産》《北京大學學報》、韓國《中語中文學》《中國散文研究集刊》、馬來西亞《馬來西亞漢學刊》、台灣《宋代文學研究叢刊》、香港《文學論衡》等刊物發表論文120餘篇。

  兼任中國歐陽修研究會會長、中國古代散文學會副會長、中國陸遊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詞學研究會常務理事、《斯文》副主編、韓國《中國散文研究集刊》《中國地域文化研究》中方編委等。至今已18次應邀赴韓國、日本、馬來西亞、法國及台、港、澳等高校和研究機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或作學術演講和交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