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蕉(1907-1969),二十世紀中國書法帖學方面的傑出代表。他的書法藝術深入晉唐,自出機杼,氣息清新,韻味淳厚。諸體之中尤以行草尺牍見稱,每于興至,信手揮灑,天機自動。下面是他在談到書法的運筆時有關“永字八法”的解讀和認識。
社會上稱贊人家善書,總是說精工八法。八法的由來,便是智永所傳的“永字八法”,曆代學書者對此都頗為重視。唐代的李陽冰說:“王羲之攻書多載,十五年偏攻永字。”什麼是永字八法呢?現在說明如下:
李陽冰說逸少十五年偏攻永字,有無根據,不得而知。但憑我的猜測,書而講法,莫過于唐人。當時不知哪位肯用功的先生,找出一個筆劃既少,而筆法又比較不同的“永”字來,想以一赅萬,又託始于一個王羲之的七世裔孫――大書家智永和尚,于是流傳起來,足以增重,人家也便相信不疑了。
一到宋人,遂入魔道,宋人已自非之。如黃魯直雲:“承學之人,更用蘭亭永字,以開字中眼目,能使學家多拘忌,成一種俗氣。”
今人李公哲,對“永”字八法加以批駁,頗具理由:“古人論書,多以永字八法為宗,取其側、勒、努、趯、策、掠、啄、磔等八法具備。二千年來死守成規,莫逾此例。竊以為大謬不然者。如‘心’字之弧劃,屬于‘永’字何筆?固為八法所無,其缺憾之處此,其一。永字第一筆之點為一法,第二、三、五筆之劃,雖橫豎不同,筆勢原屬一法;第四筆之趯為一法;第六、七筆之撇亦是一法;第八筆之捺是一法,共成五法,所謂八法,隻有五法,此其二。點有側正,勒有平斜,趯有左右,撇有趨向,捺有角度,所謂八法者,若論筆之本法,則嫌太多;若言筆之變法,又嫌其太少,其未合邏輯明矣,此其三。……”
李先生所談的三點都是事實。古人舉出筆劃少,而筆法多的“永”字,總算不容易,不必說“大謬不然”。所大謬不然者,是後人拘于死法,愈注釋,愈支離,使學者目迷五色,鑽進牛角尖裡去,瑣瑣屑屑,越弄越不明白,實是無益之事。
如果丢開“法”不說,我卻注意到一點,為一般所忽略的,便是永字八法的形容注釋,全是在講一個“力”字,正如相傳衛夫人的筆陣圖,歐陽詢的八法,着眼處并未兩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