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與其他獸角、獸牙、獸骨一樣,是動物身上最堅實的部分,以其制成的裝飾品或器皿,美觀耐用,深得人們喜愛。加之犀牛已成瀕危動物,因而犀角越發顯得珍貴,以犀牛角制成的藝術品,更是身價不菲。那麼古人是何時認識犀角的?又是如何利用犀角并把它發展為藝術品的,本文将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讨。
(一)角的使用曆史悠久
考古發掘證實,遠在新石器時代獸骨、獸牙、獸角所制成的器具就與石器、木器、陶器共用。距今7000年左右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十餘件象牙制品和大量的骨及牛、羊角等制品,并有五個個體的犀牛遺骨。其中象牙刻雙鳥朝陽紋蝶形器、連體雙鳥紋骨雕匕皆陰刻線裝飾,線條流暢娴熟,構圖和諧精緻,為不折不扣的牙骨雕藝術品。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的透雕象牙梳、牙琮、鑲嵌松石骨雕筒、角器及其他藝術品向我們展示着五千年前的牙骨雕藝術成就。商代殷墟婦好墓出土文物1928件,其中牙骨制品就有567件之多。最具代表性的兩件嵌松石象牙杯堪稱古代傑作。
以上所列遺址墓葬出土的幾件藝術品,都是我們文物工作者耳熟能詳的象牙制品。伴随這些藝術品出土的還有羊角、牛角、鹿角,或許因為這些角類在今天沒有象牙昂貴,也談不上什麼藝術價值,但寫在發掘報告裡的這些角類,與上述象牙珍品一樣,證明着先民使用角的曆史。
(二)古代酒器與角密不可分
我國早在殷周時期就有用犀角制觥的記載。據《詩經》引《寒詩》說,“兕觥,以兕角為主,容五升。”“兕”漢語詞典解釋為“雌的犀牛”、“觥”字解釋為“古代用角做的酒器”。從這一文獻記載,我們不僅知道了兕觥最初是犀角做成的,還了解了它的溶積大小。我國商代有青銅盛酒器兕觥,由此我們可以想象犀角所做兕觥的形狀。
商周青銅酒器種類頗多,除觥外,還有觯、觚、觞,這些字都有“角”字旁,推測“觥”、“觯”、“觚”、“觞”這些酒器最初的制作材料應與角有關系。還有一種青銅飲酒器名曰“角”,這又給我們一個信息:原始先民最早用于飲酒的器皿可能就取自動物的角。犀角較之羊角、牛角色澤更美麗,先民在使用羊角、牛角、鹿角的同時,應不會放棄犀角的使用,相反,可能利用的更多。
犀角,可清熱解毒。早在晉代古人就對犀角的藥性有了一定的認識。南朝陶弘景《本草經集注》載:“入藥性雄犀生者為佳。若犀片及見成器物,皆被蒸煮不堪用。”這說明犀角當時有兩個主要用途,一是入藥,二是雕刻成器物。用于雕刻器物的犀角要先進行熱煮,使其變軟,再行雕刻。唐宋時期的犀角依靠進口,應該說當時的犀角雕刻品不會少,我們之所以見不到的原因可能是:一、當時的犀角大部分首先作為藥材使用了;二、極少一部分雕刻成藝術品的犀角或保存不善或自身材質的原因腐朽掉了。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載:“犀角,犀之精靈所聚,足陽明藥也。胃為水谷之海,飲食藥物必先受之,故犀角能解一切諸毒,五髒六腑皆禀氣于胃,風邪熱毒必先幹之,故犀角能療諸血及驚狂斑痘之證。”犀角屬角質類,是毛發類物質的衍生物,内含角質及碳酸鈣、磷酸鈣、酪氨酸等,是清熱解毒、定驚止血的良藥。所以,工匠把犀角做成酒杯,以期犀角的藥性能溶于酒中,在飲酒的同時,亦能達到治病強身的目的。
(三)繁榮時期的犀角工藝
在中國悠久的犀角藝術品曆史長河中,隻有明清兩代的作品在向人們展示着其尊貴的身姿,訴說着昔日的成就與輝煌。正如朱家溍先生在《中國美術全集》工藝美術編竹木牙角器概述中所言:“自宋以來的犀、象制品,還有待于今後的地下的發掘。”因此,專家的一緻看法是:至明代,犀角的雕刻工藝逐步進入了繁榮時期,清代中期則達到曆史的鼎盛。
明清時期所需的犀角,多從東南亞地區輸入,18世紀後非洲的犀角開始進入中國,為犀角雕刻藝術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雕刻名家的出現,又推動了犀角雕刻藝術向個性化方向發展。鮑天成是明代雕刻犀角的專家,此外,明末清初人尤通“善雕刻犀象玉石玩器,精巧為三吳冠。”
犀角雕刻與象牙、竹木的雕刻沒有嚴格的分工,所以,犀角藝術品與同時代的竹木牙器藝術的風格有頗多相似之處,犀角的雕刻技法與風格,深受竹雕藝術的影響。自明代中期以後至清乾隆時期,具有文人氣質的竹雕藝術家不斷出現,他們能詩能畫,修養極高,這就決定了他們的作品很少匠氣,而又頗具藝術品位,深得皇室特别是文人士大夫的喜愛與推崇。于是,許多文人墨客追逐時尚,親自參與設計雕刻,使雕刻與繪畫相結合,作品具有層次感,增加了表現力與感染力,具有濃郁的書卷氣,并時常有一些立意清新而乖巧的作品問世。這些文人不但刻竹,還涉足象牙、犀角的雕刻,對犀角工藝及竹木工藝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明早期多浮雕或镂整株的葵花、玉蘭、牡丹、茶花等圖案,枝葉簡練茁壯,在盛開的大朵花的四周常襯托小花蕾。以山水人物為題材的作品,由于受到犀角倒置後上寬下窄的空間局限,畫面一般由下而上鋪陳展開,或山林疊嶂,或殿閣庭院,人物活躍于其間,多表現深遠、幽閑、高逸的意境。這一時期也常見蟠螭紋的作品。刀法圓滑光潤,不留雕刻痕迹,是明早期犀角雕刻的特點。
明犀角雕喜鵲登梅紋杯、明犀角雕梅花紋杯即是花卉題材的作品。喜鵲登梅杯色澤黃潤,高浮雕、镂雕梅花,一枝梅花攀延彎曲深入杯内,喜鵲身體左傾,低頭啄食花瓣,動感十足。梅花紋杯的枝幹部分采用高浮雕、镂雕,以突出枝幹的強勁有力;梅花的花朵部分,則采用減地陽文的手法,以表現花朵的柔美。
(四)明末清初的犀角工藝
犀角雕刻藝術從明朝的初步繁榮,至清中期達到了鼎盛。清初的犀角雕刻繼承明代的傳統風格。因明末著名的牙角雕刻家仍繼續從事雕刻工藝。雕刻蟠螭紋和龍紋的犀角杯數量增多。進入乾隆朝,犀角雕的器形種類頗豐,除杯外,有圓雕人物、洗、挂件及仿古器形爵、鼎、羽觞等,雕刻工藝精緻至極。
犀角較之象牙更為稀有。今天成為世界級珍稀保護動物的犀牛,其角已禁止入藥,因此,明清時期所留下的犀角杯已是稀世珍寶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