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考試是衆多學子出人頭地、改變命運的方式,為此古人寒窗苦讀數十載。但是想要奪魁,想要站在所有人之上,要經曆四個階段,這也是科舉考試的四個等級。
科舉考試的四個等級
童生試,也叫做童試。在明代的時候是提學官主持,到了清代則是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童生試包括縣試、府試、院試三個階段。等到院試合格之後會得到生員(秀才)資格。之後才能夠進入府、州、縣學學習。
鄉試,明清的時候每三年就會在各省的省城舉行一次考試,皇帝會委派主考官,這次考試結束之後會将結果發布在正榜和副榜上。正榜所取的叫做舉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到第十名叫做亞元。
會試,會試每三年在京城舉行一次,由禮部主持。這次考試各省的舉人和國子監的監生都可以參加,最終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則是叫做會元。
殿試,基本上能夠走到殿試這步,可以說未來至少不會太差。參加殿試的都是貢士,取中之後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狀元、榜眼和探花。
科舉考試考試内容
在不同的朝代,科舉考試的内容是不同的。唐朝的時候科目很多,常設科目有明經、進士、明法、明字、明算。到明朝隻設一科,清朝沿襲明制,也開過特制(特别科)。
但無論哪朝哪代,明經、進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經典。考試形式有時務策、詩賦、墨義等。常常以“四書”文句為題,規定文章的格式為八股文,解釋則是要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為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