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失據”亂語意
高考文言文翻譯的原則是“直譯為主”,一般要求直譯,并且直譯應盡量尊重原文,“原聲重現”,但不要忘了“意譯為輔”,也要注意靈活變通,否則極易造成表達失據。
★
典題試做
★
症狀一
一味抱定字面意思“硬譯”
1. 閱讀下面文段,翻譯畫線句子。
(2020·浙江卷)嗚呼!是徒知其一,而不知夫君子之文章,固出于其德,與夫無其德而有其言者異位也。某之初為文,最喜讀左氏、《離騷》之書。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見于後,不可得而考。
(《上曾子固龍圖書》)
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見于後,不可得而考。
考生翻譯 |
左丘明的文章華美,然而他的做事在後世(文獻中)看不到,不能夠考證。 |
失分評析 |
點評:“行事”與今天的“行事”不相同,在這裡是兩個詞,意思是“行為事迹”。 |
【滿分答案】
左丘明的文章華美,然而他的行為事迹在後世(文獻中)看不到,不能考證。
【參考譯文】
唉,這是隻知其一,而不知道君子的文章,本來就是出于他們的德行,與那些沒有德行卻述說德行的人不一樣啊。我剛開始寫文章,最喜歡讀《左氏春秋》《離騷》等書。左丘明的文章華美,然而他的行為事迹在後世(文獻中)看不到,不能考證。
症狀二
不知句讀而“串譯”
2. 閱讀下面文段,翻譯畫線句子。
元昊反,建請複民兵。除天章閣待制、河東路計置糧草。受诏料揀河東鄉民可為兵者,諸路視以為法。進兵部郎中、權知開封府,馭吏嚴肅,屬縣無追逮。時宋庠、鄭戬、葉清臣皆宰相呂夷簡所不悅。遵路與三人雅相厚善,夷簡忌之,出知宣州。
(節選自《宋史·吳遵路傳》)
時宋庠、鄭戬、葉清臣皆宰相呂夷簡所不悅。
考生翻譯 |
當時宋庠、鄭戬、葉清臣等人都是宰相,呂夷簡不喜歡他們。 |
失分評析 |
顯然,誤譯是将原文句讀為“時宋庠、鄭戬、葉清臣等皆宰相/呂夷簡所不悅”,而正确句讀是“時宋庠、鄭戬、葉清臣/皆宰相呂夷簡所不悅”,誤譯将宰相一職安錯了對象。 |
【滿分答案】
當時宋庠、鄭戬、葉清臣等人,都是宰相呂夷簡不喜歡的人。
【參考譯文】
元昊反叛,吳遵路建議重新恢複民兵。被任命為天章閣待制、河東路計置糧草。受诏考察和挑選河東鄉民中可以當兵的人,各路相繼效法。晉升兵部郎中、代替管理開封府,管理屬吏嚴格認真,所屬各縣沒有要追捕的犯人。當時宋庠、鄭戬、葉清臣等人,都是宰相呂夷簡不喜歡的人。吳遵路與他們三人的關系很好,呂夷簡對此很忌諱,讓他出任宣州知州。
症狀三
不看結構而“橫譯”
3. 閱讀下面文段,翻譯畫線句子。
(吳遵路)嘗于真楚泰州、高郵軍置鬥門十九,以畜洩水利。又廣屬郡常平倉儲畜至二百萬,以待兇歲。凡所規畫,後皆便之。遷工部郎中,坐失按蕲州王蒙正故入部吏死罪,降知洪州。
(節選自《宋史·吳遵路傳》)
遷工部郎中,坐失按蕲州王蒙正故入部吏死罪,降知洪州。
考生翻譯 |
(吳遵路)升任工部郞中,因為失去蕲州王蒙正,所以犯死罪關進工部監獄,被降為洪州知州。 |
失分評析 |
此句翻譯的難點是“坐失按蕲州王蒙正故入部吏死罪”。“坐”,因、由于,介詞。“故入”,故意重判或故意陷人于死罪。“坐”領起的内容是“蕲州王蒙正故入部吏死罪”,它們合起來作“失按(按,審察;失按即失察)”的原因狀語,而誤譯明顯沒有理清原句結構,也沒有理解大意,隻是依從原文亦步亦趨。 |
【滿分答案】
(吳遵路)升任工部郎中,因為審理蕲州王蒙正故意判屬吏死罪一案失察,被降為洪州知州。
【參考譯文】
吳遵路曾經在真、楚、泰三州和高郵軍設置十九個鬥門,用來儲洩洪水、調整水利工程。又使所屬州郡常平倉的儲糧增加到二百萬石,用來防備災年。凡是他所規劃采取的措施,後來的人都感到很方便。(吳遵路)升任工部郎中,因為審理蕲州王蒙正故意判屬吏死罪一案失察,被降為洪州知州。
症狀四
不辨詞語而“曲譯”
4. 閱讀下面文段,翻譯畫線句子。
聿修少平和溫潤,素流之中,最有規檢。以名家子曆任清華,時望多相器待,許其風鑒。在郎署之日,值趙彥深為水部郎中,同在一院,因成交友。彥深後被沙汰停私,門生藜藿,聿修獨以故情,存問來往。
(節選自《北齊書·袁聿修列傳》)
彥深後被沙汰停私,門生藜藿,聿修獨以故情,存問來往。
考生翻譯 |
趙彥深後來被淘汰罷官回家,隻有他的學生藜藿和袁聿修由于以前的交情,探問他,和他交往。 |
失分評析 |
譯文之誤出在“門生”一詞上。“門生”可當“學生”解,但此處不宜。趙彥深既然是“沙汰停私”,免不了門庭冷落,雜草叢生。原文中“門生”是兩個詞,“門”即“門庭”,“生”即“生長”。由于對“門生”一詞的理解錯誤,導緻對“藜藿”一詞的理解出現了偏差。 |
【滿分答案】
趙彥深後來被淘汰罷官回家,門庭生了雜草,唯獨袁聿修由于以前的交情,慰問他,和他交往。
【參考譯文】
袁聿修自小平和溫潤,在士族高門子弟中,最有規矩法度。他以名門之子曆任清要官職,當時名士多很賞識他,稱許他的風采與見識。他在郎署的時候,正好趙彥深為水部郎中,同在一院,就結為朋友。趙彥深後來被淘汰罷官回家,門庭生了雜草,唯獨袁聿修由于以前的交情,慰問他,和他交往。
★
增分策略
★
01
分清是哪類實詞,看需不需要翻譯。
人名、地名、官職名、器物名、年号等不用翻譯;古今異義詞要結合語境準确寫出其古義;一詞多義要根據搭配情況選出合适的義項;通假字要确定通哪個字,含義是什麼。
02
分析實詞在句中的位置,看是否活用。
譯詞類活用詞,一是要根據語法詞性準确判斷;二是要譯到位,即必須把它在語境中的詞性連同詞義譯出來。
03
了解前後語境,選取合适的義項。
★
對症快練
★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題目。
括字存中,以父任為沭陽主簿。擢進士第,編校昭文書籍,遷太常丞、同修起居注。遼蕭禧來理河東黃嵬地,留館不肯辭,曰:“必得請而後反。”帝遣括往聘。括詣樞密院閱故牍,得頃歲所議疆地書,指古長城為境,今所争蓋三十裡遠,表論之。帝以休日開天章閣召對,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幾誤國事。”命以畫圖示禧,禧議始屈。賜括白金千兩使行。至契丹庭,契丹相楊益戒來就議。括得地訟之籍數十,預使吏士誦之,益戒有所問,則顧吏舉以答。他日複問,亦如之。益戒無以應,謾曰:“數裡之地不忍,而輕絕好乎?”括曰:“師直為壯,曲為老。今北朝棄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會,契丹知不可奪,遂舍黃嵬而以天池請。
(節選自《宋史·沈括傳》)
請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括得地訟之籍數十,預使吏士誦之,益戒有所問,則顧吏舉以答。
(2)今北朝棄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
答案:(1)沈括找到争論地界的各種書信檔案數十件,預先讓幕僚和吏員背熟它,楊益戒有問題提出,沈括就回頭讓吏員列舉所得檔案來回答。(得分點:“籍”,書信檔案;“預”,預先;“所問”,提出問題;“顧”,回頭;“舉”,列舉。)
(2)現在你們北朝抛棄你們以前皇帝的重大信誓,用暴力役使人民,不是對我們宋朝不利。(得分點:“先君”,以前皇帝;“大信”,重大信誓;“用”,役使;“非……也”,否定判斷句式。)
【參考譯文】
沈括,字存中,因為父蔭得官為沭陽主簿。考中進士後,沈括被派去編集校對昭文館的書籍。升任太常丞、同修起居注。遼國的蕭禧來處理河東黃嵬一帶地界分劃的問題,留在館舍不肯辭去,說:“我一定要達到目的才能返回。”神宗派遣沈括出使遼國。沈括到樞密院查閱以前的檔案文件,查找到當年商定邊境的文件,文件指定以古代的長城作為邊界,而現在所争的地方與長城相距三十裡遠,于是上表闡明了這件事。神宗在休假日打開天章閣召見沈括答對,高興地說:“大臣們根本不去探究事情的原委,差一點誤了國家大事。”神宗命令把地圖拿給蕭禧看,蕭禧這才感到理屈。神宗賜給沈括白金一千兩,讓他出使遼國。他到了契丹宮廷,契丹宰相楊益戒來同他面議。沈括找到争論地界的各種書信檔案數十件,預先讓幕僚和吏員背熟它,楊益戒有問題提出,沈括就回頭讓吏員列舉所得檔案來回答。另一天再問,還是同樣回答。楊益戒無言可對,傲慢地說:“幾裡土地都不忍心,難道忍心輕率地斷絕友好關系嗎?”沈括回答說:“軍隊以正義為強大,以理屈為衰弱,現在你們北朝抛棄你們以前皇帝的重大信誓,用暴力役使人民,不是對我們宋朝不利。”總共會談了六次,契丹知道沈括不會屈服,于是丢開黃嵬不談而隻要求将天池地區劃歸他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