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臨淄,大概有人會想到寫《三都賦》造成“洛陽紙貴”的左思等。提到青州,有印象的朋友也許會想到它是大宋才女李清照的故鄉。
臨淄和青州,可謂是英傑輩出。兩者還有一個共同點,即都當過山東齊地的中心。今山東主要由古齊地和古魯地兩部分組成,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古齊地較為發達,所以可把山東齊地的中心視為山東地區早期的中心。
魏晉前,臨淄占據當之無愧的c位;魏晉之際,青州取代了臨淄的中心位置,這是為什麼呢?
上圖_ 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
一、中心演變的曆程
本文探讨的地域範圍是齊地,臨淄在戰國時期是齊國的都城,也是戰國最大的城市,作為中心當然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可從《戰國策·齊策》“臨淄之中七萬戶……臨淄之途,車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的描寫中一窺臨淄人口摩肩接踵的繁華景象。
西漢實行郡國并行制,立齊郡國,齊地城市分布以齊郡治所臨淄為核心,輻射第一圈層千乘郡等,以及第二圈層平原郡等。在西漢183個城市中,臨淄是絕對的主位。東漢的行政制度與西漢略有不同,但也基本繼承了西漢格局,承認了臨淄的核心地位。
可用《史記》概括兩漢臨淄的盛狀:“十萬戶,市租千金,人衆殷富,巨于長安”。臨淄在兩漢的經濟和人口實力,真是不容忽視的存在啊。
但進入三國,戰亂紛争增多,臨淄受到戰争的沖擊,齊地中心逐漸向青州轉移。
上圖_ 戰國時期的 臨淄
青州在魏晉以前概念比較寬泛,那麼在這裡主要讨論它初始發展為中心位時最重要的一個城市“廣固”。
光緒時的《益都縣圖志·武備志》用一段話簡要地說明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齊地中心由臨淄向青州轉移的狀況:“自曹嶷……移鎮廣固。劉宋之世,夷廣固,城東陽。齊天保中,移縣來治,青州遂為重鎮。”
青州的重鎮地位給它帶來了經濟政治文化方面的收益,讓它逐漸成長為齊地中心。在隋唐宋元時期,它都享受到了作為中心的頗多好處。
直到明朝皇帝設立山東行省,立同在齊地的濟南為省會,青州的中心地位才告一段落。
了解了齊地中心轉移的基本脈絡,接下來就可以開始探讨在魏晉南北朝這個大背景下,齊地中心轉移的原因了。
上圖_ 三國時期 青州、徐州
二、山東齊地中心轉移的原因分析
戰國時期,臨淄是戰國七雄齊國的都城,其在齊地的政治地位不言而喻。
在兩漢,臨淄是齊地輻射能力最強的核心城市。應該注意到在封建社會,核心城市聚合了經濟、軍事等多重職能,臨淄因而順理成章成為政治中心。
可惜臨淄的政治地位在魏晉南北朝不及從前的顯著。臨淄經常有外者入侵,也并未成為哪個政權的首都,在齊地的影響力便不斷下降。
與此同時,許多政權選擇在青州割據,紛紛在青州建城,逐漸把青州從一個概念上的地理名詞變成實實在在發展的城市。
上圖_ 後燕 西燕 南燕 北燕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廣固城當過十六國格局政權中南燕的首都。南燕這個政權存在20年,在齊地頗有影響力,廣固城也就成了當時齊地的政治中心。
南北朝時期,北魏占領青州,因廣固城毀,故在其東面建立東陽城。後來東陽城小擁擠,又在東陽城的南面建立了位置較為寬闊的南陽城。
青州三城和臨淄雖然都經曆過戰争的破壞,但總體來說統治者也在不斷的修複和建設,所以整體呈發展的态勢。
再者這青州三城,雖然數量看起來多,但位置集中,可以凝聚力量輻射周邊城市,使得青州城市影響力不斷提升。
綜上看來,臨淄和青州在魏晉南北朝的政治影響力一降一升,一目了然了。
上圖_ 曹操(155年-220年)
2.軍事原因
首先,青州軍事人才輩出
在古代,齊地發生過許多戰争。這時候如果一個地方的人能展現出突出的軍事素質,一定是會被看重的。
曹操在鎮壓農民起義的時候,曾經在青州收編十萬“青州兵”,擴充了曹操兵力。曹操的青州兵後人評價參差不齊,但其剛直勇猛還是得到多數認同。
宋神宗則是直接稱贊青州兵,稱“‘京東武衛軍素号精悍得力,不減陝西兵。蓋青州營兵沉鸷骁悍,其天性也。’”
青州人英勇的氣質,自然被魏晉南北朝的想要擴張的枭雄看在眼裡。畢竟如果有勇猛的人能夠守護和幫助自己,統治者也會有更多的安全感。
上圖_ 宋神宗趙顼(1048年-1085年)
其次,青州的軍事優勢比臨淄明顯
臨淄地形東南高西北低,有一定的傾斜度,地形主要為低山、丘陵等,最高海拔處不到1000米,在地形上沒有明顯的防禦優勢。
作為齊國國都,臨淄很早就發展了淄河——泥河為護城河、宮城和大城的防禦體系,具有一定的防禦基礎。
但總體來看,臨淄的防禦能力難以承受魏晉南北朝時期頻率頗多的攻擊。
而青州一面靠山,三面環水,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建成的“三城”——廣固、東陽、南陽有着較好的防禦功能。
《晉書》稱廣固城,“山川險峻”。
《青州府志》稱東陽城:“控帶阛阓,巷陌歧出,所以得以“千軍之伏,出奇制勝”,又稱南陽城“依山俯澗,基址壯闊。
青州處于海與山之間,古人善于借用其依山的優勢加以防禦,可謂是明智的。
相比之下,青州的确比起臨淄更有防禦優勢,也難怪曹嶷“以臨淄地原難守”,要把自己的治所設在廣固了。
上圖_ 《青州府志》
最後,臨淄遭戰火破壞嚴重
臨淄在魏晉前經濟基礎不錯。
《史記》稱臨淄“齊帶山海,膏壤千裡”。可得臨淄在經濟生産方面具有良好的物質條件。
《漢書·貢禹傳》提及臨淄官營手工業的情況,稱“方今漢元帝時齊三服官(專作天子之服)做工各數千人,一歲費數巨萬。”臨淄是漢朝紡織中心之一,不僅負責向宮廷提供織品,還通過絲綢之路向外輸出,博得“東方古羅馬”的美名。
臨淄的文化也很發達,在戰國時期就有稷下學宮。兩漢時,由于經濟比較發達,當地人樂于追求風雅。畢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上圖_ 臨淄齊國故城排水道口
一個曆史悠久的城市,擁有着較好的經濟基礎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這是發展的優勢。但在戰争紛亂的時候,亂臣賊子往往會格外被激起對名城,尤其是經濟發達的名城的占有欲,增加自己割據的優勢,使得名城成為無辜的搶奪對象。
臨淄就是這麼一座無辜的名城。
臨淄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先後被劉宋、蕭齊、北魏、北齊等搶奪,嚴重遭受了戰火的迫害,故城幾乎全毀,整體元氣大傷。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的過去,化為泡影。
如今臨淄和青州已經不複古代時的繁華和萬衆矚目了,但這兩個地方留下的古城美景和人文傳說,依舊源源不斷地滋養着當地人和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
文:夏祯
參考資料:
【1】郭聲波、吳宏岐編著 《南方開發與中外交通》[M]. 2007
【2】郭庠林 《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研究》[M]. 1998
【3】張富泉 《從考古資料看戰國時期都城的防禦功能——以齊都臨淄為例》
文字由曆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