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篇》
論語今解:
《詩經》,中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也是中國詩歌的開端。經孔子重新編撰以後,更被後世儒家奉為經典。思無邪是一個怎樣的評價?孔子為何如此蓋棺論定的将《詩經》概括為“思無邪”呢?《詩經》又跟為政有什麼關聯呢?我想不少人疑惑。那我就根據自己淺薄的理解加以簡單的闡釋。
首先,思無邪是一個怎樣的評價?我們要先做一個咬文嚼字:思,會意字。從田,從心。“田”指農田,引申指谷物、糧食。“心”指“心意”、“考慮”。“田”與“心”聯合起來表示“記挂谷物收成”、“考慮吃飯問題”。民以食為天,在古代,人們可能考慮最多的問題就是如何吃飽肚子。因此本義:考慮吃飯問題。引申義:考慮。邪,歪,偏,不正,我們經常說的“歪門邪道”指的就是這個意思,引申為投機取巧、不走正道。因此思無邪,指的是正心誠意,思想純正,出于本心、光明磊落。這其實是一個極高的評價。我們經常說“飽暖思淫欲”、“無事生非”,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一旦邪念升起,則百惡就會随之而生。就像文章的封面圖片,這本是來自法國盧浮宮的鎮館之寶之一:《加布裡埃爾和姐妹維拉公爵夫人肖像》,妹妹為何要捏住姐姐的乳頭呢?乍一看是百合情深,甚至不少人認為很黃很污很輕佻,但裡面其實有着非常深刻的文化内涵,因為在西方藝術和文化,乳頭象征着生育、母性、溫柔,作為生命的第一餐,也寓意着生命的起點....但對于不了解背景真相的人,卻是仁者見仁、色者見色,污者自污,甚至進行道德綁架。因此思想和念頭最難管控,儒家君子一直強調要“慎獨”,要“不欺暗室”就是為了自警。谷歌作為世界上最著名的互聯網公司,就把公司的價值觀和企業文化定義為:不作惡(do not be evil),這跟思無邪一樣,都是一個極高的要求和标準。
其次,孔子為何如此蓋棺論定的将《詩經》概括為“思無邪”呢?我們知道《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第一篇《周南·關雎》就是描寫男女戀愛的情歌,《國風》中更有不少描寫癡女懷春、情郎苦戀以及男歡女愛甚至私奔的内容。這不由得讓人心生疑惑,難道這就是孔子所定義的“思無邪”嗎?未免也太寬泛了吧。其實在孔子看來,這些詩歌色而不淫、哀而不傷,都是男女之間發乎本心的純真戀情,亦是人之常情,隻要情感是健康的,我們應該順其自然,不要去惡意打壓。而且《詩經》中有不少反對戰争、追求自由和愛情,反對剝削和壓迫的詩作,這些内容并非都符合統治者的需要,但經過孔子的整理卻變成追求真善美反對假惡醜用來教化民衆、施以禮義的素材;另外,相比于當時的貴族士大夫認為《詩經》有傷風化、“思有邪”,孔子關于《詩經》的解讀,更加接地氣更加寬容,更能把民衆引導向好的一面,也更能得到社會大衆和輿論支持,因此孔子能夠冒着極大的風險,獨抒己見,力排衆議,不遺餘力的推崇和宣揚《詩經》,顯示出了極強的決斷力、影響力和深知遠見。
再者,《詩經》又跟為政有什麼關聯呢?這其實跟孔子一直宣揚的用禮樂來教化民衆有着極大的關聯。孔子曾說:不學禮,無以立,不學詩,無以言。在孔子看來,作為統治階層,如果不好好學習詩經,甚至都無法跟人交流。這是為何呢?我們知道人與人交流要找到共同的話題,用共通的語言,《詩經》作為一部詩歌總集,裡面的文字,質樸自然,生動活潑,又情感健康,發乎本心,有關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統治階級和當政者隻有通曉這種語言,才能和民衆更好的交流溝通,尤其是作為一個優秀的統治者,更要做到體察民情,以民為本,而詩經中的篇章大都是從民間采風而來的詩作,最直接的反映了民衆的疾苦和心聲,因此隻有好好學詩,才能了解民間疾苦,采取更有效的方法滿足民衆的需求;此外,古代的詩歌都是用來吟唱的,而我們知道,“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歌之”,歌曲是最富情感的,情感的力量最是動人心魄,最能感化民衆。孔子聽韶樂三月不知肉味,由此可見音樂的魅力,而且孔子就因為知道歌曲知曉音樂的力量,還專門向苌(cháng)弘請教古樂,向師襄學琴,因為這是最直接見效也最快的能夠影響民衆心智和價值觀的一種方法,因此我們聽音樂也要有選擇,盡量少聽亡國的後庭花和讓人不思進取的靡靡之音。我們華夏自古号稱禮樂之邦,湖北也曾出土了一套東周時期的禮樂重器——曾侯乙編鐘,這也在提醒當政者和領導者更要效仿孔子,學會用禮樂——這種最有趣最直接也見效最快的方式,來教化衆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