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馨
編輯 | 趙文
雷尼·馬格利特(1898-1967),20世紀比利時最傑出的超現實主義畫家。馬格利特的性格與達利正好相反,他不喜歡那些喧鬧而充滿虛榮的生活,不喜歡抛頭露面,隻想自己一個人安安靜靜地躲在角落裡畫畫。他的作品平靜而孤獨,理性而神秘,充滿着智慧
透視 Clairvoyance(1936)
馬格利特是在基裡柯的影響下走上超現實主義道路的,他小的時候就很受那時無聲電影中許多不真實甚至驚悚的東西吸引,喜歡基裡柯的畫可以說是自然而然的事,而那種魔幻感貫穿了馬格利特一生的藝術創作,并且有着十分多樣的表達。
馬格利特是一個比利時人,在28歲的時候來,他也到了藝術家們都向往的那時的世界藝術中心——巴黎。可是巴黎城市生活的浮華與物欲橫流、紛雜而喧鬧的藝術圈、癫狂與争論的氣氛,與他的性格是那麼的相左,很快就讓他感到十分無力。
刺客的威脅 The Menaced Assassin(1926)
1930年,馬格利特離開了巴黎,回到了自己原來的藝術活動地——布魯塞爾,之後他一直在這裡安靜地進行着自己的創作,再也沒有離開。
馬格利特也像達利一樣,始終用着十分标準的具象風格,卻完全不像達利那樣不斷地對自己的欲望與幻想進行着表達、偏執而激烈、對自我進行剖析,他的繪畫是冷靜而克制的,卻充滿了智慧,還常常頗具諷刺性,并總能透露出一種充滿機智的辯論精神。
戀人 The Lovers(1928)
馬格利特的作品總能将平常事物置于一種超出平常思維模式之下的奇異位置中,從而賦予了平常事物嶄新的寓意。最為著名的就是那副《這不是一個煙鬥》(也叫作《形象的背離(或棄義)》),畫中正中央規規矩矩的畫着一隻野薔薇木制的煙鬥,在煙鬥的下方些這一排字“這不是一個煙鬥”。
形象的背離(這不是一個煙鬥) The Treachery of Images(This is not
這幅畫乍看讓人莫名,可畫家并沒有錯啊,這的确不是一個真正的的煙鬥,它隻是一幅煙鬥的圖像,隻是我們平時對概念的使用一直是那麼的混淆,甚至成為了一種自己完全沒有感覺的習慣。
美麗的世界Beautiful World(1962)
馬格利特也在畫中探讨過許多吓人的主題,其實恐怖在很多時候是一種對我們熟悉思維的跳出,不舒适的感覺讓人恐懼。好比他的那副叫作《肖像》的靜物畫,畫中畫的是最簡單的擺在餐桌上的刀叉、酒瓶、一盤火腿和一個玻璃杯,隻是火腿的中心位置上瞪着一直眼睛……
雙重秘密The double secret(1927)
馬格利特在畫中呈現出了大量毫無違和感的錯位、置換。
如《集體發明中》與美人魚正像反的半人半魚;
集體發明 Collective Invention(1935)
《美麗的俘虜》中畫與海融為一片,連波濤都是相連的;
美麗的俘虜La Belle Captive(1946)
《圖像的世界》中透着窗外黃昏的玻璃窗上,那片片碎落的玻璃也都是黃昏碎片的樣子……
圖像的世界The world of images(1950)
每天Everyday(1966)
馬格利特還有許多畫,畫出了一些違背物理現象的場景。
如《比利牛斯山的城堡》中粗糙巨大卻漂浮在空中了石頭;
比利牛斯山的城堡The Castle in the Pyranees(1959)
還有《收聽室》中巨大到填滿了整間屋子的蘋果,制造出了一種幽閉恐怖的效果,有一種啞然無聲的壓抑感;
收聽室(1953)
《不被複制》裡鏡子中那背對我們站在鏡前的人的影像,竟也是背對着我們的。
不被複制Not to be Reproduced(1937)
在馬格利特的繪畫世界裡,還總是出現一個穿着西裝,帶着圓頂帽,卻不露出臉的男人。
偉大的戰争 The Great War(1964)
在《偉大的戰争》中他面對着我們站着,一隻蘋果擋住了他的臉;《校長》中他背對着我們;《戈爾孔達》中他十分超現實的紛紛下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