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情燃燒的歲月》這部影視劇中,主人公石光榮以鮮明的性格特征引發了衆多觀衆的關注和喜愛,他的一生不斷遊走在父親、丈夫、農民、軍人的角色之中,可以說是一個十分獨特的形象,或許隻能走近那段歲月,靠近他、了解他,才能夠對“石光榮”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有人說石光榮對待孩子簡單粗暴不講道理,但是在“不近人情”背後,是他對子女“望子成龍”的渴望。在他的影響之下,三個孩子都走上了從軍的道路,但是過程卻各不相同,因此和父親石光榮之間産生了不同的情感故事。
對待長子嚴加管教,因為那是他的希望。
石光榮和大兒子石林之間是典型的嚴父教子,因為石光榮在他的身上看到了太多的自己,機智、勇敢,對軍事有先天的興趣,就連石光榮自己也承認“這小子不當兵就毀材料了”。但随着年齡的增長,石林與生俱來的高幹子弟那種優越感便展現無疑,這讓石光榮看到了危機,于是在石林面臨從軍還是考大學時,他不顧全家反對,幾近蠻橫的為兒子做出了決定,雖然這種專橫不值得提倡,但是他的初衷是好的,他希望除掉孩子身上的“執绔氣”,成長為真正的男子漢。然而它的這種決定在理論上是難以被人理解的,因此才和石林之間引發了十八年的戰争。
雖然兩人内心都是善良的,但彼此的倔強讓兩人天各一方。對于石光榮來說他對石林有深厚的愛,為了讓石林成才,他甯願讓石林恨他,他希望石林會迸發出更多的能量,成為鞭策石林進步的利劍。在夜深人靜時,他在地圖前拿着放大鏡對着石林駐地雞鳴山呆呆發癡;在石林參加大練兵比武時,他舉着望遠鏡在遠處久久遙望;兒子多年不給他寫信,他會在中秋節用發火來掩飾自己的沮喪;在聽到石晶和母親談論石林婚事時他會悄悄地用偷聽的方式展現自己的舔犢之情。
這是一種複雜的情感,石光榮在病床上終于卸下了強硬的僞裝,終于說出了藏在内心已久的話語:“爸想你想的心都壞了”。這場化解父子恩怨的場景是動人的,讓人真切感受到父愛的深沉和厚重。石光榮位高權重,完全可以利用手中的權力給孩子創造出寬松舒适的生存空間,但是他卻做出了相反的選擇,把石林放在最艱苦的地方去錘煉,因為他明白愛孩子就是要為他的未來着想,堂堂正正,特立獨行。
對待長女愛憐疼愛,因為那是他的記挂。
在女兒石晶面前,石光榮展現了父親柔情似水的一面,面對這個乖巧伶俐的孩子,他乖乖地放下自己的權威和尊嚴,樂呵呵的去迎合巴結這個“小棉襖”,所以在他脫下軍裝時隻有石晶都夠走進他的精神世界,目睹父親的的“慘狀”。而石晶能夠得到父親的疼愛原因也很多:首先石晶不同于其他女孩的柔弱,她膽大心細,不怕吃苦,小小年紀就學會了打槍,自然獲得了父親的歡心。二是她了解父親的心思,處理家庭事務講究方法,不論是年幼時陪父親回蘑菇屯老家,還是長大後主動要求去參軍,都迎合了石光榮的心理需要,有了這樣善解人意的“乖乖女”,石光榮甘心情願将父愛柔情的一面全部付給了女兒。
對待幼子面慈心軟;因為那是他的歸宿。
石光榮和幼子石海的感情表現得并不多,也許是因為他在石林身上花費了大量的精力,石光榮對他的管教也沒有那麼嚴厲,無形中和兒子産生了隔閡,就連孩子上大學他也沒有顯得有多少興奮,隻是來句“老兒子有尿性”而已。
石海在上大學後,由于小時候的陰影很少回家,但此時的石光榮已進入暮年,對于親情的渴望越來越濃,所以當石海說學校夥食不好時,石光榮才會一反常态的勸他常回家吃飯,而這種近乎乞求似得話語,透露出一種壯士暮年的孤獨,從此石海才打開心結,主動和父親交流,并選擇去最艱苦最偏遠的西藏當兵,了卻了石光榮畢生的心願。
石光榮對待三個孩子迥然不同的态度也是他作為父親三個不同階段的反映,對待長子他潤物無聲,為了淬煉成鋼,他不惜拉起仇恨;為了能讓石林留在部隊,他丢棄威嚴向下級求情,他為孩子成才步入軍校而朗聲大笑,也會因為孫子的一句爺爺而淚流滿面,好在最後石林懂得父親對他的用心良苦,父子倆的關系也得到修複,一家人其樂融融。
對待長女他溫情似水,同時也因為女兒的善解人意把他堅韌的内心慢慢融化。對于女兒想當通訊兵的要求,他掩飾不住自己的高興,千裡迢迢把女兒送到部隊;女兒因公負傷,他親自守望鼓勵戰勝困難;女兒因愛所困,他蠢蠢欲動,鼓勵追求者大膽示愛。,用濃濃的愛澆灌他精心呵護的鮮花。
對待幼子他倒顯得沒有那麼強烈了,不是他不管而是他累了。因此在石林面前他更多的是孤獨,此時的他已沒有了威嚴,隻剩下老者的乞憐,他渴望親情,他渴望被關心,直到他主動要求石海回家吃飯時,孩子們才感受到父親的不易和脆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