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農村,對田間水裡的小動物那是了若指掌,提起泥鳅,估計大部分人都見過,它體型圓,身體短,頭小口小眼小,生活在河裡的淤泥裡,全身光溜,很難握住,小時候,經常拿着水桶、鐵鍬在河裡捕捉,今天咱們說的這種小動物,長的很像泥鳅,卻長有四條腿,一見人就逃,它就是農村田地常見的中華石龍子。
石龍子在我們安徽淮北叫做“麻蛇頭”,有的地方叫做四腳蛇、狗母蛇,喊它蛇,但它不是蛇,而是蜥蜴的一種,它生活在低海拔山區、平原耕作區、住宅附近路旁草叢裡及樹林落葉雜草中,爬行迅速,日常以蟋蟀、螞蚱、飛蛾等昆蟲為食,遇見來人,立刻跑入附近草叢或洞穴中,很難尋覓其蹤影。
小時候,大豆收割完畢,裸露的田地裡,爬行着許多石龍子,它們褐黃色的皮膚與泥土的顔色接近,這也充分發揮着蜥蜴的變色功能,腦袋機警的左搖右晃,人一旦靠近就會逃跑,我們會追它進洞,然後用水澆它的洞,抓住後用繩子拴住它的身子,牽着它爬行,大家嘻嘻哈哈,拉着它賽跑,這家夥也會咬人,隻是牙齒很小,惱怒起來的樣子也挺吓人的。
若是大人看見了,我們就會遭到呵斥,說這種“麻蛇頭”是益蟲,不要捕捉它們,因為它們在田間吃食象鼻蟲、地老虎、步行甲、螞蚱等害蟲,對農作物是有益的,而且它們經常鑽取土地,攝取地下害蟲的同時,也能疏松土壤,增強地力,但是孩提時代的天性,隻要大人不在身邊,照抓不誤,有時它們就會短尾逃生,尾巴在地上翻滾拍打,特别好玩,這一點類似壁虎,過一段時間它的尾巴又會重新長出來,而在兩廣地區,石龍子可就沒那麼幸運了,那裡的人們把石龍子剁碎做成肉餡餅吃,福建地區甚至用石龍子作為湯料及菜肴。
其實,石龍子也是一味中藥材,主治小便不利、石淋等,每年于夏、秋季捕捉,處死後剔除内髒,置通風處幹燥備用,《本草綱目》:“消水飲陰癀,滑竅破血”,但并不是所有石龍子都可以入藥,據《綱目》記載:形純黃色為蛇醫母,亦名蛇舅母,不入藥;生山石間者曰石龍,俗呼豬婆蛇,似蛇有四足,頭扁尾長, 形細,長七、八寸,有細鱗,金碧色,其五色全者為雄,入藥尤勝”,可見外表有磷光的石龍子可以入藥。
可是,近些年,農民生活習慣的改變,也讓曾經随處可見的小動物幾乎消失不見,石龍子更是難尋覓,過量農藥的噴灑,河水的幹涸,樹木的砍伐,讓這些小動物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環境,尤其當人們直到石龍子可以賣錢時,石龍子的命運就岌岌可危了,最貴時一條石龍子20元,一斤上千元,為了保護這種野生小動物,2008年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再捕捉可就違法了。
綜上,長得像泥鳅卻有4條腿的石龍子,一見人就逃,兒時抓來當寵物,如今少見了,類似的小動物還有很多,比如蝈蝈、蜘蛛、蚱蜢等,數量與以前相比差的可不是一星半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