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這是我農村老家每年過春節時最常見的一幅對聯,也是對我影響最大的家風家訓。
我的老家在山東半島一個偏僻的村莊。我父母都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生人。父親為人忠厚,上過兩年私塾,喜歡讀書看報;母親雖不識字,但很有見識,深明事理。我們的家風好,在村子裡為人稱道。
我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生人,那時候的中國農村普遍貧窮。我們家經濟條件不好,加之是姊妹六人,生活尤為困難,有時吃飽肚子都成問題。在那樣的條件下,父母一直都教育我們做人要誠實善良、忠厚老實,并盡最大努力供我們上學讀書。
改革開放前,遇到農村年景不好時,讨飯是很常見的現象。在有些人家,看到上門讨飯的,會不客氣地趕出去。我們家裡那時雖然也很窮,但每次看到讨飯的,父母都會盡量給予接濟。每當有親戚和朋友上門時,母親都會把平時不舍得吃的東西拿出來招待。在我們姊妹之間因吃的用的發生争執時,母親總是會說,争着不足,讓着有餘。無論同家人還是外人,一定不要隻顧自己不想别人,要注意為别人着想。父母的心地善良、樂于助人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是我們良好家風的重要内容。
我上小學時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由于我們姊妹年齡間隔不大,有段時期是四個人同時在校學習。經常是每到開學時,父母都會為我們的學費發愁。有時是賣掉家裡一些糧食或其他東西,有時則隻好向别人借錢。那時有不少生活困難的家庭,父母主動要求孩子辍學,而我們父母一直堅持支持和鼓勵我們上學。
上初中時,有段時間農活忙,我在家裡幫着幹了幾天,落下了課。加上那時自己比較貪玩,學習成績也不好,所以就産生了厭學情緒。于是就回家跟母親說,自己不想上學了,在家裡幫着父親幹活吧。母親一聽,勃然大怒——我從來沒見母親發那麼大的火——她拿起笤帚,一邊哭一邊打,将我趕回了學校。此後,父母再也沒有讓我請假在家裡幹過農活,而我也再沒敢産生過辍學的想法。母親雖然不識字,但她深知教育的重要。正是母親的明智和遠見,使我從一個偏僻的小村莊來到了首都北京,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我小時候印象最深的一本小人書是《神筆馬良》。那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冬天,父親出夫(集體外出幹勞力活)去挖膠萊河時給買的。那時候的農民,在沉重的出夫勞動結束後,或是拖着疲憊的身體急急回家了,或是用身上不多的錢買點吃的用的。像我父親這樣,能惦記着給孩子買書的,實在是很少有的。由此看出父親對書的熱愛,對文化的重視。那本小畫冊《神筆馬良》,是我人生中擁有的第一本自己的課外書。四十多年過去了,至今記憶猶新。
“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我仔細想一想,這既是我們家的良好家風,其實也可以說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正是這一優良傳統,使中華文明數千年生生不息,不斷發揚光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