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孩子總是膽怯不自信怎麼辦

孩子總是膽怯不自信怎麼辦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9 03:47:38

孩子總是膽怯不自信怎麼辦(孩子總是畏畏縮縮不自信)1

一、悲觀的孩子,是後天養成的

有一則寓言:

沙漠中,口渴的旅人找到了半杯水。 樂觀的旅人說,“啊,我終于找到水了,雖然現在隻有半杯,但這是個良好的開端,我一定能找到更多水!“于是,喝了水繼續前行,找到了綠洲。 悲觀的旅人說,“怎麼就隻有半杯水?半杯水有什麼用?“,還在一氣之下碰倒了水杯,最後,渴死在沙漠中。

樂觀者在每次危難中都看到了機會,而悲觀者在每次機會中都看到了危難。

曉樂認為,自己就是那個悲觀的旅人,遇到事情,她都會先想到糟糕的結果,也不願意嘗試着想辦法解決,消極思想很嚴重。她不希望孩子像自己一樣,于是,經常會給兒子歡歡講一些勵志故事,鼓勵他遇到事情積極去面對。

但是事與願違,曉樂覺得,歡歡的性格和她越來越像。

她和幾位媽媽帶着孩子們去爬山,歡歡和另一個小男孩撿到了一些沾着蟲卵的樹葉,四隻小手開始發癢。在媽媽幫他們洗手時,歡歡抽噎着說:“早知道我就不來了,我玩什麼遊戲都會倒黴”。另一個小男孩卻說:“我們在撿樹葉的時候,應該先用小樹枝把樹葉翻過來檢查一下,這樣我的手就不會粘到蟲卵。”

學校開運動會,歡歡報名了50米短跑,比賽開始前,歡歡無意中發現,自己的一隻運動鞋破了個小洞,他便難過得哭了起來:“鞋子破了,我跑步肯定會摔跤的,不但得不到獎牌,還會讓其他小朋友笑話,我不參加了…”任憑曉樂和老師怎麼勸他,他都堅決退出了比賽。

孩子總是膽怯不自信怎麼辦(孩子總是畏畏縮縮不自信)2

悲觀的孩子畏畏縮縮,懷疑自己

看着本該是朝氣蓬勃的孩子,畏畏縮縮,懷疑自己,曉樂一籌莫展,難道悲觀,真的會遺傳嗎?

美國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曾說,

“父母是樂觀或是悲觀的,對孩子人格形成影響巨大。父母對自己生活的解釋風格,會影響孩子解釋風格的形成,父母對孩子發展的解釋更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自我判斷與評價。

孩子的悲觀性格,并不源于父母先天的遺傳,但卻是在後天,由父母一手”培養“的!

二、悲觀源于父母潛移默化的教導

很多家長應該都記得,自己家的孩子,在嬰兒時期,是非常有韌勁兒的。

他們的小手,努力抓住一切可以抓的東西,顫顫巍巍地想辦法站起來,有時候,一屁股蹲兒又坐回去了,就休整一下再來。他不斷地摔倒,爬起,跌跌撞撞地練習行走,遇到障礙物實在過不去,他也會繞過去,想各種辦法,繼續前進。

生命之初,幾乎所有孩子都是樂觀的、積極的、主動的,那後來,到底發生了什麼,讓孩子越長大,越悲觀了呢?

1、失控的“掌控行為”,讓孩子習得性無助

前面提到的,孩子練習站立和走路,以及學着自己穿衣服、扣扣子、拿勺子吃飯等行為,都是他們可以通過努力學會的,并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對各種事情的控制力,這就是孩子的掌控行為。

孩子總是膽怯不自信怎麼辦(孩子總是畏畏縮縮不自信)3

孩子通過不斷練習,獲得對事情的掌控力

馬丁.塞利格曼提出,掌控行為是學齡前兒童形成樂觀心态的關鍵。掌控行為的建立,可以幫他們建立起面對困難不退縮的習慣。

但是,孩子的掌控行為,被很多家長的“一片好心”,弄成了失控行為。

歡歡小時候,很喜歡玩樂高的小顆粒,曉樂也給他買了很多,每次看着兒子認真地研究設計圖紙,小手努力組裝的樣子,她總會給歡歡鼓勁:“加油兒子,你能行!” 有一些小關節,歡歡怎麼也湊不好,着急地哭了起來,曉樂不忍心看到兒子哭,馬上放下手中的事情,三下兩下幫他湊好,遞給他說:“看,做好了,我兒子最棒了!”,然後再去忙自己的事情。

曉樂自認為幫到了孩子,還鼓勵了他,但這種做法不僅是錯誤的,而且起反了作用。

為什麼這麼說呢?

為了讓歡歡高興,曉樂直接上手,幫歡歡完成了他自己做不到的東西。這個事情給歡歡傳遞出來的信息是:

“你怎麼都做不好的東西,媽媽一下就做好了,你真是沒用。”

這實際上是在教歡歡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簡單點說就是通過事情失敗的經曆,獲得了一種不管怎麼做都不會成功的無助感。

這種習得性無助,會讓孩子形成一種消極的思維,放棄繼續嘗試的勇氣和信心。

失敗本身不可怕,讓孩子習得性無助才可怕

2、錯誤的“解釋風格”,形成孩子的悲觀模式

解釋風格,就是家長在面對事情時,常用的思考和歸因方式。歸因在心理學上中,是關于結果産生原因的評價。

比如,今天送孩子去上學的路上,路遇大塞車,可能會遲到。

如果家長說,

”唉,我怎麼這麼倒黴,本來出門就晚了一會兒,想的路上千萬不要堵,結果遇上大塞車,我看今天肯定要遲到了!“

這其實都是把不好的事情的歸因于自己,歸因于永久性、普遍性的原因,這就是一種悲觀的解釋風格。

但如果家長這樣說,

“前面發生了擦挂事故,我看警察已經來處理了,肯定很快路就會通的,經過這段,後面都很通暢,到學校很快,應該不會遲到。這個事情,還是提醒咱們,下次再早一點出門,就不會這麼緊張啦。“

這是把不好事情的歸因,限定在特定的因素裡,而不是永久性的原因,或者都是自己的錯,這就是一種樂觀的解釋風格。

孩子總是膽怯不自信怎麼辦(孩子總是畏畏縮縮不自信)4

同一件事情,可以有不同的解釋風格

塞利格曼說,“孩子就像海綿,他們不但吸收你講的話,還吸收你講話的方式,他學習到的不隻是你解釋中的特定内容,還有你的普遍解釋風格,并且将你的風格變成他自己的。

當父母不自覺地用永久性、普遍性、個人化的解釋風格時,孩子就開始獲取了自己的悲觀模式。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一直在潛移默化地“教導”孩子。

三、家長以身作則,幫助孩子建立樂觀模式

那我們該怎樣做,才能打破這種惡性循環,讓孩子習得樂觀呢?

馬丁.塞利格曼在《教出樂觀的孩子》中提出了幾個有效的方法,家長可以試試看。

1、幫助孩子“表現滿意”,獲得掌控力

現代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提出了關于自尊的兩個概念:感覺滿意和表現滿意。

感覺滿意,指的是,認為自己有權利高興和享受努力之後的成果。比如歡歡自己搭好樂高後,内心會獲得的成就感。

表現滿意,指的是相信自己有能力應對日常挑戰,比如歡歡内心相信自己擁有搭好樂高的能力。

詹姆斯提出,沒有任何方法可以繞過表現滿意,直接獲得感覺滿意。

也就是說,孩子隻有掌控挑戰,克服挫折,才能獲得自尊和愉悅感。

所以,家長需要的不是鼓勵孩子感覺滿意,而應該教他們表現滿意的方法,使孩子獲得掌控的能力。

2、建立樂觀的“解釋風格”

幫助孩子習得樂觀,家長自己先要獲得拒絕悲觀的技能,建立樂觀的解釋風格。

解釋風格有三個重要的維度:永久性與暫時性,普遍性與特殊性、個人化與非個人化。

孩子總是膽怯不自信怎麼辦(孩子總是畏畏縮縮不自信)5

解釋風格的三個維度

樂觀的解釋風格,就是把一件好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原因解釋成永久的、普遍性的和個人化的。

比如,莉莉這次數學考試,考了第五名,而她以前一直在班級十名左右徘徊,媽媽可以這樣表揚她:莉莉,你這次考試,很用心地準備,所以考得很棒,你擁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媽媽為你驕傲!“

悲觀的解釋風格,就是把一件壞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原因解釋為暫時性的、特殊的和非個人化的。

家長在發現孩子犯錯,批評孩子時,對犯錯事情的解釋風格要着重于特定和暫時性的原因,避免責怪孩子的個性和能力。

“你總是。。。”“你就是。。。。“是特别要注意避免的詞語。總之就是,對事不對人。

家長建立積極的解釋風格,并帶動孩子建立自己樂觀的解釋風格,對于樂觀教育的實效性至關重要。

3、用“三問法”進行反攻

如果孩子已經形成了悲觀的思考方式,我們需要用“三問法”引導孩子思考,接下來要怎麼做,才能化解不愉快的事。

孩子總是膽怯不自信怎麼辦(孩子總是畏畏縮縮不自信)6

教孩子使用“三問法”

遇到不好的事情,先讓孩子問自己三個問題:

“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是什麼?”

“可能發生的最好情況是什麼?”

“最可能發生的情況是什麼?

阈值,在心理學中,指人類心理所能容納的界限值,

當我們設想并接受了最壞的情況,相當于調低了心理阈值,對事情的容納度就會提高。

當人一旦接受了最壞情況的發生,其他問題都将不再是問題了。

然後,家長可以幫助孩子,為每一種可能性制定反攻計劃。

跳繩這件事情,可能面臨的最壞結果是什麼?

腿傷遲遲沒好,無法參加體育考試,影響期末成績。

那麼反攻計劃可以這樣制定:由媽媽聯系學校,告知孩子受傷的具體情況,并向學校申請延期補考。

可能發生的最好情況是什麼?

應該是腿傷很快就痊愈,可以循序漸進地開展跳繩練習,不但可以參加體育考試,還很可能取得不錯的成績呢。

可以将反攻計劃制定為:注意休息養傷,痊愈後,正确熱身,開展訓練,争取最好成績。

最可能發生的情況是什麼?

可能腿上的傷恢複得沒有那麼快,但是順利參加考試是沒有問題的。

反攻計劃制定為:養傷,參加考試,在體育考試的其他科目發力,拉高總分。

這就是化解災難的思考方式。當孩子能夠熟練運用之後,就可以在悲觀思想妨礙做事的時候,就立即反擊,把不利的想法扼殺在搖籃裡。

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曾說,

樂觀是希望的明燈,它指引着你,從危險峽谷中步向坦途,使你得到新的生命、新的希望、支持着你的理想永不泯滅。

擁有樂觀、積極的性格,對孩子一生的成長,都有極大幫助。家長應該從自身做起,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對悲觀的免疫力,習得樂觀,并用樂觀作為武器,應對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