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考标題自身義(表層含義)和在文中的含義(引申義、比喻義、象征義等)。
2.思考題目是否點明寫作對象的特點或寫作内容。有的作品的标題,直接點出了作者所寫作的對象。解答時特别關注其對象的特點,探究作者為何寫這一對象。有的則在對象前添加了修飾或者限制性詞語,組成偏正結構的标題。解答時,更要注意通過對象前面的修飾語,結合文章内容仔細揣摩其内在的含義,明确作者的觀點和态度。
3.思考題目是否表達作者主觀的感情和态度。在這些題目中要特别注意表達感情的詞語,這些詞語往往是作者對對象的主體特征内在感情的一種概括,要結合文章内容準确理解其含義。
4.思考題目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有些題目是以句子為标題的,常常就是主旨的表達或哲理的啟示。
5.思考題目是否是文章的線索和結構思路。從構思看,寫景狀物的散文如果以寫作對象為标題,這個寫作對象常常就成為了文章的線索,并能夠設定全文的結構思路。
圖片
★ 答案呈現思路
1.表層義2.深層義(象征義、主旨義)3.情感(主旨)義
圖片
圖片
散文“題目含義” 題(一)——2015年福建卷
紙上故鄉
鄧琴
故鄉給了我一顆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夢中打探故鄉的消息。
我的家鄉在千裡之外的贛南,它的每一寸肌膚都浸潤在紅色文化裡,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間地頭悠悠的歌聲裡。它是貧窮的,但它又是富碩的。它沒有飛馳的動車,沒有轟鳴的機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說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潤澤萬物;也不說成片的稻田如一張巨大的地毯靜卧天地間,恩惠萬家;就說梅嶺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絕。
離家多年,到過很多地方,心中始終揮之不去的是家鄉的景象。在秋收的季節裡,打谷機工作的聲音,一聲一聲鼓動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鄉的孩子。内心深處的一絲不安也被催生出來,那就是當年因對外面世界的向往而離開了家鄉。如今,我雖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紛世界裡,但我奮鬥的每一個腳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卻都被打上了“外鄉人”的烙印。我對故鄉的情感,隻能在詩人的詩歌裡、鄉土作家的文字裡尋找慰藉,隻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那些遙遠的記憶,飄過了我最不懂鄉愁的年華,飄過了故鄉的山頭,飄進了書頁裡,卻厚重得讓我無法高言闊談。
兒時最熟悉的影像,莫過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樹抽出新葉,新葉從老葉中間小心翼翼地探出頭來,好奇地張望這個美麗的地方。隻有我們那群孩子才知道,這個美麗的地方究竟有多麼貧窮。一到周末,我們就跑茶場,學着大人的樣子采茶葉,茶葉一毛錢一斤,動作快的一天能摘個四十斤。四塊錢在當時,可是一筆巨大的收入。在那貧窮的歲月裡,茶山無疑給我們蒼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而農人與生俱來的勤儉生活态度,也開始滲透到我們的思想裡了。
故鄉給予我們的,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影響。這也是我們不管走到哪裡,都放不下故鄉的原因。我想,窮盡我一生都無法忘記那些年在田地裡幹活的場景。小時候,一家子在稻田裡收稻谷;長大了,一個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書在曬谷場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的年華裡,那樣的日子其實苦不堪言。現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勞累而辛勤的歲月,感謝那片土地,是它們給了我最寶貴的精神财富。如果說今天的我,有那麼一絲不怕苦的精神,能夠寬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謝那片紅色的土地。
這片土地也是受過苦難的。當年紅軍在這裡打遊擊,留下數不清的戰鬥故事,家鄉從此有了一個革命老區的身份。在這片土地上成長起來的人,從小就在紅色文化中接受靈魂的洗禮,接受家鄉文化思想的滋養,也因此對苦難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整個童年時期,都在聆聽裡面的故事;我的整個少年時期,都在這書中的文字裡徜徉、震撼。有時候,一觸碰到這紙上的故鄉,思念就如潮水般湧上心頭。
記不清從什麼時候開始,我不再滿足從别人的紙上去想象我的故鄉,不再滿足在扉頁中思念故鄉,而是自己在紙上書寫心中的故鄉。記憶在紙上慢慢鮮活,對故鄉的依戀在紙上漸漸清晰。我這個家鄉人眼中的知識分子,總算也為家鄉留下了點東西。這也算是我對自己十年前離開家鄉心存不安的一種補償吧!
我是栖息在遠方的一隻候鳥,常會飛回故鄉去尋找屬于我的溫暖。(摘編自《散文選刊》2015年第4期)
根據文本,分析标題“紙上故鄉”的含意。(6分)
圖片
★ 散文“題目含義” 題(二)
圖片
圖片
2017年全國2卷
窗子以外
林徽因
話從哪裡說起?等到你要說話,什麼話都是那樣渺茫地找不到個源頭。
此刻,就在我眼簾底下坐着,是四個鄉下人的背影:一個頭上包着黯黑的白布,兩個褪色的藍布,又一個光頭。他們支起膝蓋,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牆上休息。每人手裡一件簡單的東西:一個是白木棒,一個籃子,那兩個在樹蔭底下我看不清楚。無疑地他們已經走了許多路,再過一刻,抽完一筒旱煙以後,是還要走許多路的。蘭花煙的香味頻頻随着微風,襲到我官覺上來,模糊中還有幾段山西梆子的聲調,雖然他們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鐵紗窗以外。
永遠是窗子以外,不是鐵紗窗就是玻璃窗,總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動的顔色、聲音、生的滋味,全在那裡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隻不過是永遠地在你窗子以外罷了。多少百裡的平原土地,多少區域的起伏的山巒,昨天由窗子外映進你的眼簾,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動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麼麥黍,都有人流過汗;每一粒黃的什麼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間還有的是周折,是熱鬧,是緊張!可是你則并不一定能看見,因為那所有的周折,熱鬧,緊張,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裡罷,你坐在書房裡,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裡兩樹馬纓,幾棵丁香;榆葉梅橫出瘋權的一大枝;海棠因為缺乏陽光,每年隻開個兩三朵——葉子上滿是蟲蟻吃的創痕,還卷着一點焦黃的邊;廊子幽秀地開着扇子式,六邊形的格子窗,透過外院的日光,外院的雜音。什麼送煤的來了,偶然你看到一個兩個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臉;什麼米送到了,一個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過屏門;還有自來水,電燈、電話公司來收賬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裡推着一輛自行車;更有時廚子來個朋友了,滿臉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進門房;什麼趙媽的丈夫來拿錢了,那是每月一号一點都不差的,早來了你就聽到兩個人唧唧哝哝争吵的聲浪。那裡不是沒有顔色、聲音、生的一切活動,隻是他們和你總隔個窗子,——扇子式的,六邊形的,紗的,玻璃的!
你氣悶了,把筆一擱說,這叫做什麼生活!檢點行裝說,走了,走了,這沉悶沒有生氣的生活,實在受不了,我要換個樣子過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勝,又可以知道點内地純樸的人情風俗。走了,走了,天氣還不算太壞,就是走他一個月六禮拜也是值得的。
沒想到不管你走到那裡,你永遠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錯,許多時髦的學者常常驕傲地帶上“考察”的神氣,架上科學的眼鏡,偶然走到哪裡一個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無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檢查他們的行李,有誰不帶着罐頭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證明你還在你窗子以内的種種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們的皮包,那裡短不了有些鈔票;一到一個地方,你有的是一個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裡望,所看到的多半則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層玻璃,或是鐵紗!隐隐約約你看到一些顔色,聽到一些聲音,如果你私下滿足了,那也沒有什麼,隻是千萬别高興起說什麼接觸了,認識了若幹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過!(有删改)
結合全文,說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分)
圖片
★ 散文“題目含義” 題(三)
圖片
圖片
水在滴
蘇滄桑
上午十一點半,徐師傅等人都吃飯去了。撈紙房像被突然摁進了寂靜的井底。
有兩種水聲,在空曠的寂靜裡,纏繞回響。
第一種,滴答,滴答,滴答……不急不慢,不變的節奏和密度,這是榨紙聲—-徐師傅上午做的幾百張濕紙抄在杉木仝闆上,摞成一尺多高的濕紙垛,用千斤頂壓上去,把水榨出來,在曬紙房裡經過曬紙的工序,就成為一張真正的元書紙。
水順着紙垛邊緣滴下來,滴在鋪在底下的竹簾上,迅速彙集在竹簾的四角,滴落在青石闆上,滴答,滴答,滴答……讓人想起赤腳踏在青石闆上的腳步,想起南方屋檐下慵懶的雨滴,想起小滿時節前三天的山林,嫩竹拔節,萬物萌動。雨滴在每一棵竹子的頭上,被它們吮吸進身體,滿山的嫩竹——元書紙的前世——的身體裡,便流動着霧岚的氣息、草木的幽香、覆盆子的酸甜、筍的青澀,流動着砍竹的當當聲、竹子順着坡道滑到山腳的嘩嘩聲、殺青的唰唰聲、砍竹人的咳嗽聲,以及路過的山民呼出的煙草味、他或她的汗味、飯菜的味道、家的味道,年的味道……一棵竹,裹着整個山林的日月精氣,一張元書紙的胚胎,在滴答聲中漸漸成形。
另一種水聲,是流水聲,細弱又清亮。它來自幽暗的撈紙房某個角落,水從一隻裝滿紙漿的槽缸裡溢出來,匍匐進地面。幾近難以察覺的流水聲,被無邊的寂靜擴大了。水聲泠泠,像由遠及近的銀鈴聲從雲霄灑落大地。
這兩種水聲,在此地,已經回響了一千多年,也許更久遠。冬去春來,世事更替,水聲從未停息,改變的,是水聲漸漸從繁密到稀疏。
此時,在村的另一頭,作坊裡年紀最大的撈紙師傅徐師傳,用手端起了飯碗。那雙手已經在紙漿水裡浸泡了四十五年,比白紙更白的手掌,已看不出掌紋和指紋,老繭連着老繭,有些地方已經開裂,又被紙漿水浸泡得更白。這雙手,放進發酵搗爛的竹紙漿裡,不細看根本分辨不出來。
這雙手已經不痛了,但很怕冷。數九寒天時,一天十幾個小時,在結冰的紙漿水裡進進出出,冷到骨頭裡的冷。冷了,就往電飯煲熱水裡蘸一下,暖和一下再做。
痛的是肩膀、腰。一站十多個小時,一擡臂二十公斤,一天幾百上千次。撈紙得用巧勁,抄得輕,紙太薄,抄得太重,紙又會嫌厚。每一張紙,重量誤差不超過幾克,要有手法、經驗和耐心、細心。
一縷陽光在吱呀一聲裡改變了形狀,撈紙房的門被推開了,徐師傳回來了。剛才纏繞回響着的兩種水聲迅速遁迹,代之以一些更清晰明亮的聲音——淅淅瀝瀝叮叮咚咚的濾水聲、竹架子的咿呀聲、一個老男人偶爾的咳嗽聲。“搖頭晃腦”的下午開始了。
“搖頭晃腦”是每個上年紀的撈紙師傳的習慣。撈紙就是《天工開物》記載的“蕩料入簾”。徐師傳手持紙簾浸入水漿,紙簾随手腕晃動,使漿液勻開,慢慢向前傾斜,晃出多餘的水漿,那層漿膜就是一張紙。随着傾斜、上提、放紙、揭簾這些動作的起承轉合,他低頭、轉頭至右邊又轉到左邊,然後點頭、擡頭,一氣呵成。紙簾提拉出水的最後一下,他的頭點得很快,像在用勁,又像在對自己說“對,對,對”。
午後的撈紙房,淅淅瀝瀝叮叮咚咚的水聲是唯一的聲音。他喜歡安靜,連收音機都不願意聽。
他并不關心紙是不是有生命,是不是有靈魂,他聽不懂回歸、傳承、情懷這些字眼。他不知道那些紙去往何處,紙上會被寫下或畫下什麼,哪怕是一個沉重的囑托、一張生死狀、一個孩子的夢想,或是一個罪人的忏悔……
“做生活,不管喜歡不喜歡做,總歸要好好做”這“生活”關系到他一天有多少收入,關系到他們平淡無奇卻無比重要的日常,更關系到心裡安與不安。
偶爾,他也會想,接替他操起這張竹簾的會是誰。他沒有徒弟,年輕人都不學這個了。剛才,穿過村莊回撈紙房時,他碰到了一群人,一個在外地做生意回家過節的鄰居,叼着煙,眉飛色舞地說着在新馬泰旅遊的事。鄰居以前也做紙,後來和村裡大多數人一樣,出去掙錢了,再也不碰紙了。
徐師傳與他們擦身而過時,聽到了一陣哄笑。他呵呵笑了幾聲,頭也不回走上了通往撈紙房的田埂,重新将自己安放進淅淅瀝瀝叮叮咚咚的水聲裡,感覺世界又回到了他喜歡的樣子。
(節選自《紙上》,原載《人民文學》2017年第5期)
本文标題“水在滴”寓意豐富,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6分)
★ 附答案如下:
《紙上故鄉》閱讀答案:①他人關于故鄉的文字創作,使“我”從中獲得慰藉;②“我”關于故鄉的文字創作,纾解了“我”厚重的鄉愁;③“我”用文字構建的“心中故鄉”,是我對故鄉的回報,也是“我”的精神家園。(意思對即可)
《窗子以外》閱讀答案:①有形的各種窗子;②無形的窗子,指人的内心與外在世界的隔膜;
《水在滴》閱讀答案:①“水在滴”是指撈紙房的水聲從未停息,象征元書紙制作工藝的延續;②水聲漸漸從繁密到稀疏,暗示元書紙制作工藝的日漸式微;③“水在滴”反映了徐師傅單調重複的生活狀态,表現了匠人們對傳統手藝的堅守;④水滴聲的變化,體現了徐師傅享受工作和全情投入的狀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