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錄于話題#文化生活類3個内容
文人相輕這個成語,老早就知道,整句話是:“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可是,我熟視無睹,隻是知道以及略知大意而己。文人為什麼“相輕”,為什麼“自古而然”,近日潛心閱讀才更加明瞭。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語出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這一古代文學理論名篇。曹丕是當時的政治家、文學家。在該論文開篇就說,文人之間相互輕視,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篇中記述了一個故事,是關于“文人相輕”的。
傅毅(字武仲)和班固一起編寫史書,兩人文才相當,不分高下。然而班固看不起傅毅。他在寫給弟弟班超的信中說,傅武仲因為能寫文章當了三台令史的官職,然而一旦下筆寫作就失去控制,不能自己停止。
文人為什麼相互之間看不起?因為文人容易短視,總是善于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但是,文章有多種體裁,很少有人各種體裁都擅長。而人們總是以自己所擅長的方面來輕視别人所欠缺的方面。這就是輕視他人的原因。
曹丕還說,當今的名流如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玚、劉桢,他們七人對于學問無所不懂,對于文辭出口成章。他們在文壇上都很有成就,并駕齊驅。但是讓他們互相欽佩,也是一件難事。
怎樣克服“文人相輕?”有識之士首先審視自己的不足,然後再去衡量别人,這樣才有可能做到。
正如戰國•荀況《荀子•非十二子》曰:不知則問,不能則學,雖能必讓,然後為德。
就是說,自己不知道的就詢問,自己不會做的就學習,自己即使有才能,也必須恭敬謙讓,這樣才能有德行。
(2021-07-13)
【配圖攝影 獵影 全文632字 細讀需3分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