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萬慶濤 王鴻傑
勞,會意字,繁體字寫作勞,讀作láo。本義火灸使病人發汗治病。
為什麼這麼說?這就要從勞字的甲骨文字形中尋找答案。
勞字演變
勞字甲骨文字形有三種:一是上下結構,上部為炏[yán](熒字省略),下部為衣,衣中間有三個點∵;二是上中下結構,上為炏,中為衣字的上半截亠,下為衣,衣在中間有三個點∴;三是将第二種字形衣字中間三個點省略。
很顯然,這個形象是人穿着衣服在肩頭火灸的樣子,火灸使人體發汗。在肩頭火灸隔着一層衣服可能造成燒燙傷,于是就在肩部再加一層隔開,讓人體可以接受這種高溫灸療。
艾灸肩部(網絡圖片)
金文字形有:一是春秋時期《齊镈[bó]春秋》金文字形基本承接甲骨文字形第二種,但是把炏與衣連接起來書寫;二是戰國時期《中山王鼎》金文字形把衣字下半部訛變為心,義為心力憔悴,勞心。
戰國時期竹簡字形有:一是承接甲骨文字形第二種(包山楚簡);二是上下結構,隻有衣字下半部(包山楚簡);三是發生訛變,字形成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保留炏,下部的衣字變成上下兩部分,為冖[mì],下為力,與現代繁體字一樣。
篆文整齊化,隸變後,楷書寫作勞,簡化字進一步訛變,把炏變為艹,寫作勞。簡化字使的勞字與甲骨文字形相去更遠,無法體會火灸治病的本義。異體字有労(日本簡化漢字)、{炏 冖 米 心,上下結構}、{炏 冖 悉}。後兩個異體字中的米或釆明顯是從甲骨文字形衣字中間三點水訛變而來,心字則把甲骨文字形中的衣字下半部的訛變。
甲骨文字形明顯是用火灸使病人身體發汗(衣服裡的三個點是汗水)。秦簡字形的訛變,使勞字完全失去了甲骨文字形,把後人對字的理解引緻錯誤的方向,以訛傳訛,然後約定俗成,逐漸固定下來。當然,也可以說,秦簡字形反映的是當時人們對勞字的認知,甲骨文本義火灸治病已經由其他表達方式,導緻勞字的本義消失,于是,就把衣字中有汗水變成了冖 力,甚至認為出汗是因為辛苦勞作引起的。
遠古原始農業時期,勞動工具簡陋,人們必須付出艱辛的勞動,才能獲得較好的收成。這個過程中,人的身體會酸痛。或許在偶然的機會,人們發現在人的肩部點火會減少疼痛。于是,中醫的艾灸療法的雛形就出現了,經過千萬年的繼承和改進,終于成為今天的樣子。
家務活造成肩膀酸痛(網絡圖片)
《說文解字》認為,“勞,劇也。從力,熒省。熒,火燒冖[mì](覆蓋物,房頂之類),用力者勞。”意思是,勞本義為(用力)劇烈。從力,熒省火。熒的意思是火燒房頂等覆蓋物,人們需要用力去撲救,這就是勞。顯然,許慎沒有見過甲骨文,因此他的解釋是以篆文而不是甲骨文為基礎,因此其正确性就大打折扣。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也說不清,稱{炏 冖 米 心(或悉)}字義“未可知也”。
火灸療法,是傳統中醫療法之一,又稱火療、灸療、灸法,是中醫針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曆史和鮮明的民族特色,至今仍然為人們的身體健康服務。《黃帝内經·靈樞·官能》中有“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的記載。《扁鵲心法》亦指出:“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餘年壽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