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4歲孩子在公共場合吵鬧怎麼處理

4歲孩子在公共場合吵鬧怎麼處理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9 17:15:14

4歲孩子在公共場合吵鬧怎麼處理?編者按:近日,新加坡一家餐廳宣布,将對帶有吵鬧孩子的顧客收取附加費,結果引發了争議,有人舉雙手贊成希望推廣開來,有人又覺得太苛刻,認為孩子吵鬧是天性;前不久,國内某車次的高鐵上,也發生了類似争吵小孩因吵鬧聲音大,被乘客勸說制止,随後遭到孩子家長回怼,雙方互不相讓越吵越烈,這件事也曾在微博引起數萬網友的讨論,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4歲孩子在公共場合吵鬧怎麼處理?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4歲孩子在公共場合吵鬧怎麼處理(公共場合有吵鬧不止的孩子怎麼辦)1

4歲孩子在公共場合吵鬧怎麼處理

編者按:近日,新加坡一家餐廳宣布,将對帶有吵鬧孩子的顧客收取附加費,結果引發了争議,有人舉雙手贊成希望推廣開來,有人又覺得太苛刻,認為孩子吵鬧是天性;前不久,國内某車次的高鐵上,也發生了類似争吵。小孩因吵鬧聲音大,被乘客勸說制止,随後遭到孩子家長回怼,雙方互不相讓越吵越烈,這件事也曾在微博引起數萬網友的讨論。

公共場合中如何安撫好孩子?碰到吵鬧不止的熊孩子,我們應該怎麼辦呢?這看起來是個世界共通難題。不同國家的人們對此态度有什麼樣的不同?有什麼做法來盡可能規避孩子吵鬧帶來的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本期約稿四位生活在不同國家的作者,結合自己經曆來談談情況。

瑞士:

揭秘城際火車上孩子專用的“家庭車廂”

說到在公共場合如何帶着孩子和諧地融入社會,就不得不說說瑞士的“家庭車廂”了。瑞士最快的城際高速火車Intercity(IC)連接瑞士南北兩個最大城市日内瓦和蘇黎世,是瑞士每天乘車人數最多的路線,這列火車前半段是一等座,列車中間是販售餐食的餐車,後半段是二等座,而在列車的最後一節車廂門口有個藍色玩具熊的标志,這就是專門為帶小孩家庭準備的家庭車廂。

最後一節是孩子專用“家庭車廂”

此外還有一節“安靜車廂”

在大多數的IC列車上都有這麼一節車廂。車廂的外面噴繪着瑞士著名的動畫、繪本或者是熱帶雨林動物等卡通形象,色彩缤紛,遠遠地就能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車廂分為上下兩層,樓下一般是可以停靠手推童車和大件行李,還有自行車的行李區。

這個車廂的精彩之處主要是二層的一個遊戲區。遊戲區就是個車内小遊樂場,有滑梯、攀爬架、小船和山洞,還鋪着防摔的彩色地毯,車外的高飽和彩色卡通圖案也延續到車廂内。這一截車廂座位不多,所有的桌上都印有桌遊的面闆。小一些的孩子可以在遊戲區攀爬打滾,大的孩子可以在座位上玩桌遊。查票的列車長到這一節車廂的時候會鄭重其事地給每一個小朋友都發一張免費的卡通兒童票,拿出剪票夾給它們打孔。伯爾尼到蘇黎世車程大約一小時,不少帶小朋友的家長會選擇這個家庭車廂,孩子上車以後鞋子一脫就紮到遊樂區,家長隻要坐在旁邊看着就好。在這裡不怕孩子吵鬧到别的乘客,不少在火車上坐不住的孩子就這樣玩着玩着就到站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實在是對安靜要求較高的乘客,火車還提供了一節安靜車廂。在這個安靜車廂不能聊天也不允許使用任何電子産品,就算是戴耳機聽音樂也不可以。雖然沒人巡視和強迫執行,但所有乘客都會自覺遵守。

父母習慣帶着孩子

一起參加社交場合

瑞士托兒費用昂貴,父母們也不願意因為孩子而犧牲社交,所以小小孩跟着爸爸媽媽出行和社交的情景不少,公共場所遊戲區算是給帶孩子的人提供方便和參與社會生活的方式。這一點和歐洲各國都類似,餐廳、健身房、圖書館、美術館都有兒童活動區。有娛樂區的餐館會更受家長們的歡迎。拿美術館為例,所有大型展覽的開幕式都有專門帶孩子的服務。專門有美術教育職員帶着孩子們看展制作手工,還提供健康的點心。一邊讓家長可以安心看展,同時也培養下一代觀衆。

“累趴那個熊孩子”

是瑞士人帶娃的中心思想

在瑞士,隻要孩子亂發脾氣,忍不住搗蛋,瑞士人第一個反應會是:今年沒出去玩兒吧?戶外活動時間不夠!遊樂設施的品種大多都以肢體運動為主,他們都透露着瑞士人帶孩子的一個重要中心思想,就是要“累趴那個熊孩子”。

所以,幼兒園開學的時候要求每個小朋友準備一雙特别能造的雨靴,一身經髒防水的衣服存在幼兒園,這就是一套不管刮風下雨都能在室外玩耍的裝備。蹦蹦跳跳玩累了才能把多餘的精力耗光,瑞士人家的入門處一般都會堆着糊滿泥巴的徒步鞋和雨靴,還有同樣沾滿泥點子的外套和雨褲。

文/賈淑芬(現居瑞士)

日本:

對吵鬧的熊孩子該不該有點措施?網友分成兩派

針對新加坡某餐廳對帶吵鬧孩子的顧客收取附加費一事,我在日本的社交網站上發出後,日本網友的反應有些出乎意料。

贊成派:

并非孩子的錯,是父母的管教問題

幾位贊成新加坡餐廳收取附加費的日本網友是這麼說的:

“收費是有勇氣的做法,是一件好事。日本的父母對小孩的教育管理變得越來越松懈了,導緻有些孩子的行為不正常。我的印象是新加坡人對小孩的管教比日本人要嚴格得多。”

“培養孩子的公德心是父母的責任,收取附加費是從這個角度出發的一個措施。有些孩子的行為真的達到令人尴尬的程度。”

“我希望日本也采取收費措施!不要誤會我的意思,并非孩子的錯,這都是父母的管教問題。最近我聽說有當母親的深夜把小孩帶到酒吧,孩子瘋狂破壞了酒吧的設備。聽說歐洲人從不在晚上把小孩帶到娛樂場所。”

“有一些愚蠢的父母帶着孩子去唱卡拉OK或去酒吧。孩子不願意一直坐着不動,不停吵鬧奔跑,所以給周邊造成困擾,其實是父母管教不嚴造成。”

“現在不好好教育孩子的父母多起來了,小孩在外大聲喧嘩,大人沉默不管,放任自流。”

反對派:

類似做法可能會導緻出生率下降

還有一些人表示對帶着吵鬧孩子的顧客收取附加費還是要慎重。

“這取決于孩子的年齡。我希望商店和顧客能夠容忍小學低年級以下年齡的孩子。在日本,有許多商店婉拒帶孩子的顧客。我認為附加收費不太妥當。”

“新加坡的少子化問題比日本還嚴重。類似附加收費的做法将讓出生率又下降。民衆對小孩寬容一些為好。”

為讓孩子享受用餐不作妖

日本餐廳“各出奇招”

日本很多餐廳也在下功夫解決小孩吵鬧問題,緻力于為兒童提供特别的服務。日本有一些适合兒童就餐和親子同樂的餐廳。比較常見的方法是設單間、建玩具角等;有些餐廳為12歲以下兒童準備“冒險森林”“城堡探險”類型的小遊樂場;還有為0-1歲兒童準備的遊戲空間和爬行角。小孩有得玩,就不會哭鬧了。

喜歡鐵道和列車的小孩不少,很多餐廳在這方面下功夫。位于東京禦徒町車站附近一棟大樓8樓的餐廳,客人在店内既可以欣賞窗外的列車來往景觀,又可以玩店裡的鐵路模型。小孩喜歡坐在靠窗的座位,可觀賞下面的鐵軌和列車。

還有餐廳把餐券印成“火車票”的模樣,咖喱的辛辣程度用慢車、快車、特快來表示。将咖喱飯用微型火車運到座位,讓小孩歡喜不已,店裡還提供一歲的孩子可以吃的甜味咖喱。

在東京、埼玉和神奈川縣都有連鎖店的“釣船茶屋”餐廳也是小孩喜歡的,店内有魚池,小孩和父母一起體驗釣魚,然後享用自己釣的魚。

朋友的孩子在餐廳哭鬧不止

竟被店員毫不客氣警告

在我的印象中,飛機、電車、新幹線等交通工具以及餐廳等公共場合,若是小孩哭鬧,家長一般來說會顯得很慌張,千方百計哄小孩,而且會很謙恭地對周圍的人說對不起,害怕給别人帶來麻煩。

有朋友帶兩歲的孩子去大衆餐廳,沒想到孩子開始哭鬧,店員毫不客氣地告訴朋友,孩子哭鬧對其他顧客來說是噪音,這讓她很尴尬,不得不帶着小孩倉皇逃離。

我看到寶媽們在網上交流帶小孩出去的經驗時,有年輕母親說:“孩子吵鬧時,如果你努力安慰孩子,周圍的人看到多少會體諒的。”再用一位網友的話總結:“一個理想的充滿溫情的社會應該是這樣的:小孩在公共場合哭泣,父母趕快安慰小孩,然後對周圍的人說,不好意思,給你們添麻煩了。而周圍的人微笑着說,沒關系,小孩就是有活力。”文/黃文炜(現居日本)

美國:

管教孩子屬于“自律行為”

我老公從來不相信“他還是個孩子”這一套說辭,如果發現孩子行為上的不軌,他會嚴肅地糾正過來。前幾天,我們在停車場聽到一孩子在大聲尖叫,娃爹很有自信地說“我們家的孩子可不敢這樣”。我運氣很好,在與娃娃們相愛相殺的十年中,沒有多少聲色俱厲的時候,因為在早期教育中,他們便知道“公共場合喧嘩”是絕對不被允許的行為之一。“你并不想成為在場最大聲的那個人”,這是娃爹很早就給娃娃們定的規矩。

兒子問“如果遇到危險了呢?”娃爹答“那是你們唯一可以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的時候”。

旁敲側擊比孩子喧鬧本身更難堪

我所在的地方一般不會出現“父母不管教孩子,社會來替你管教”。我小姑也曾經提起,有一天在餐館進餐時,有一個孩子非常吵鬧,大概六七歲的樣子,其實已經到了可以安靜下來的年齡,但在場的衆人也都容忍着,隻有一個大叔,坐在大廳的另一頭,試圖對孩子的母親隔空喊話,用的都是“幸好你隻有一個孩子”,“等到他十幾歲了,看你怎麼辦?”之類暗搓搓的話語,一時氣氛變得十分尴尬,大家都感覺這種旁敲側擊比孩子喧鬧本身更加讓人難堪。

當衆教育自家孩子的情況并不常見

我曾經在國内麥當勞裡見過媽媽大聲當衆訓兒子,這種示衆行為并不太符合當地的世态人情。在這邊,父母往往會把失去了控制的小孩帶離現場,也許是去到車裡,進行一番私下的訓誡。所以有時也會見到做媽媽的“威脅”小朋友:你等着我們一會兒去車裡。從現場抽離,用私下解決的方式處理公共事務,是更符合人情世故的方式。

對孩子表現的期待值會随年齡變化

培養孩子體諒他人的能力是這個話題的核心,父母作為引導者,設置好期待值是重要一步。

在嬰幼兒時期,孩子哭鬧不止大家都會表示理解。我們教堂裡有一個隔音的安靜室,寶寶們如果哭鬧不止,爸爸媽媽們就會帶着寶寶去這個小房間裡。我家小朋友嬰幼時期,我們在這個小房間裡度過不少星期天的早晨。

從孩子懂事的時候開始,父母則會不斷教導孩子要能夠體諒他人,時時注意自己的言行不會對他人産生困擾,讓孩子們了解父母以及社會對他們言行舉止的一個期待。我的一些朋友,想起小時候在公共場合不知不覺變得大聲時,都會提起一個共同點:父母的“那個眼神”,立刻自覺不妙,自然而然便安靜了下來。

文/小裴(現居美國)

澳洲:

偶遇一場“推嬰兒車的人們”快閃活動

前幾天,我偶遇了一場快閃活動,主題剛好跟帶娃有關,看完這次活動,也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澳大利亞一家兒童劇院Polyglot于10月22日和23日在墨爾本博物館廣場上舉辦了共計5場“推嬰兒車的人們”主題快閃活動。任何推嬰兒車出行的、孩子在3個月以上的父母都可以免費報名。這些推着嬰兒車的普通人組成的快閃表演,吸引許多人駐足欣賞。

用快閃表演的形式

表達城市對這一群體的理解和尊重

活動過程中,家長們被組織方安排戴上耳機,播放的是音樂配詩意的獨白,引導家長開啟沉浸式體驗。三名專業的表演者在60分鐘的快閃舞台裡循循善誘,帶領着父母們行走、穿梭、停留、凝視。嬰兒車和每一位參與者身上都系着五彩的絲帶,随着推車的移動和人們的走位,明麗的色彩輕快地起伏。嬰兒車在此刻成為一個符号,這些推嬰兒車即興表演的一群人扮演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也是所有哺育新生命的年輕父母的文化群像。

組織者想用這種充滿感染力的快閃舞台的形式,來表現這座城市對這個群體的理解和尊重,也隻有理解、尊重并善待這些推嬰兒車的人們,社會才能湧動着愛與生命力。将推嬰兒車的普通人搬上舞台,以跳躍的色彩、詩意的獨白,以音樂相襯,是在肯定他們對這座城市的意義。

随處可見的兒童遊樂設施

熊孩子“放電利器”

帶過孩子的人都懂,孩子的活潑和好動并不是他們的錯,他們那旺盛的精力隻是需要一個合适的出口。我所在的城市,無論是市中心還是郊區,從室内到室外,到處都可以找到專為孩子們提供的遊樂天地。那些色彩鮮豔的滑梯、秋千、跷跷闆、攀爬架、蹦蹦床、沙坑等根據各個年齡段的孩子進行設計,難易不同,大小孩們都能找到喜歡的設施盡興地玩耍。通常這些遊樂設施附近都有一排排椅子,供陪伴的家長休息。

公共場所裡母嬰室的普及

為特殊人群提供便利

墨爾本作為澳洲第二大城市,像世界許多大型城市一樣,大部分的公共場所,如動物園、博物館、商場、圖書館等都配有母嬰室。在這個私密的空間,家長可以方便地給孩子喂奶、更換尿不濕、加熱輔食以及休息。

尤其當孩子鬧脾氣、可能潛在地影響其他人時,家長就可以帶孩子進入這裡安撫孩子情緒,避免影響他人。

家長有自知之明的同時

周圍人的态度也起重要作用

縱使基礎設施再怎麼完善,“熊孩子”撒野也是無法避免的。作為一個2歲半孩子的母親,我深知這個年齡孩子的“糟糕”狀态。過剩的精力、總是唱反調、情緒轉折快,這些天性在讓人羨慕的同時,也着實消耗甚至透支成年人的耐心和體力。面對在公共場合失控的孩子,我們作為父母除了溝通、引導之外,周圍人的态度對整體事件的走向也有重要作用。

我本人就經常在帶娃出門的過程中感受到來自其他人的理解和包容。當孩子歡脫地在超市的貨架上忙碌“采購”時,路過的老太太會停下來,笑盈盈地感歎我的孩子真可愛,讓她想起自己那兩個活潑的孫子;當孩子在博物館淘氣地擺弄廣告牌上的零件時,館内工作人員趕緊迎上來,我一臉愧疚,她卻說沒關系,隻想确認孩子的手不會受傷;當我帶孩子在餐廳吃飯,而孩子莫名總是喜歡湊到鄰桌,看着他們吃飯,甚至哼起歌來。我幾次過去跟那些客人道歉,他們都笑着說,“不要感到抱歉,他隻是個孩子;他是那麼可愛!”

這些小事時刻總是溫暖着我,也不斷提醒我,要把這一份寬容和溫度傳遞給其他需要的人。

文/狂奔的樹懶(現居澳大利亞)

來源: 北京青年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