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露巧克力特點有哪些?上周,央視曝光了部分巧克力生産企業用代可可脂“冒充”生産純巧克力,食藥監總局将于近期部署對全國巧克力生産企業開展專項監督檢查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大連市場上頗為流行的“松露巧克力”已成為“名不副實”的典型食品——其中完全不含松露,也因代可可脂含量超标而不能被稱為巧克力食品專家提醒,常年攝入代可可脂易潛藏心腦血管疾病風險,甚至可能造成血栓,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松露巧克力特點有哪些?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上周,央視曝光了部分巧克力生産企業用代可可脂“冒充”生産純巧克力,食藥監總局将于近期部署對全國巧克力生産企業開展專項監督檢查。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大連市場上頗為流行的“松露巧克力”已成為“名不副實”的典型食品——其中完全不含松露,也因代可可脂含量超标而不能被稱為巧克力。食品專家提醒,常年攝入代可可脂易潛藏心腦血管疾病風險,甚至可能造成血栓。
全國清查
網上“松露巧克力”悄然注明“代可可脂”
幾乎是一夜之間,不少網店“松露巧克力”的産品說明上,都被賣主加注了四個字:代可可脂。
這個難以引人注意的細節變化源于近日央視的一篇财經報道。根據央視記者對廠家的暗訪,一些聲稱“純正巧克力”、“真巧克力”、“31%至60%可可脂”、“100%純天然可可脂用料”的松露巧克力,主原料都是代可可脂,企業涉嫌虛假宣傳。目前,食藥監總局已責成上海市、天津市、浙江省和江蘇省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對涉及的4家企業立即進行監督檢查。目前案件仍在進一步調查中。為進一步加強巧克力生産監管工作,食藥監總局将于近期部署對全國巧克力生産企業開展專項監督檢查。
記者在大連幾家大型超市裡看到,在“進口食品區”裡的糖果區域裡都有松露巧克力擺放。不少主營進口食品的門店也有松露巧克力出售。目前市場上在售的松露巧克力品牌有10餘個,每盒(袋)的包裝規格一般在三四百克,售價從五六十元至二三百元不等。記者在西崗區一家大型超市裡看到,一款标注為“比利時進口”的松露巧克力售價78元一盒,産品成分為白砂糖、(部分氫化)植物油、可可粉、可可脂、可可液塊等。而在産品類型一欄中,卻注明是“混合型代可可脂巧克力”。
雖然在實體店有售,不過目前國内銷售的松露巧克力主要銷售渠道還是互聯網電商。在京東商城、淘寶、1号店等大型網店中,松露巧克力都是非常熱銷的零食、糖果類商品。幾十到上百元的價格,将這類巧克力的主力消費人群鎖定在白領階層等一些中等消費人群。
在淘寶中輸入“松露巧克力”能搜出将近3萬個産品,品牌也很雜,包括德菲絲、巧羅、喬慕、拉羅拉等等。雖然目前在産品标題說明上加入了“代可可脂”的标注,但很多品牌在産品介紹中,仍是以“松露”為賣點,宣傳其稀有、珍貴和高價,讓消費者誤以為巧克力中含有松露。目前網上松露巧克力的平均價格并不高,天貓網店中一款8種口味的408克裝松露巧克力售價僅9.9元/盒。該産品成分的标注更加奇怪,既不是可可脂也不是代可可脂,而是聲稱其“可可含量為59%”。
油 糖混搭
“松露巧克力”不是巧克力“升級版”
經常往返歐洲與大連的陳先生是大連一家連鎖進口商品超市的供貨商。他告訴記者,法國市場上确實有松露巧克力,但是其售價是國内這種所謂“松露巧克力”的上百倍。“‘松露巧克力’号稱‘全世界最貴的巧克力’,一顆要250美元,而且數量有限,需要預訂。”陳先生說,在法國、瑞士等國的巧克力專賣店都賣松露巧克力,松露巧克力裡有真正的松露。由于保質期短,并不易買到。
記者查詢發現,确實有國外廠家推出過含法國黑松露的巧克力,每磅2600美元,算下來大約要3.6萬元人民币/公斤。
陳先生說,現在許多進口品牌的松露巧克力,包裝上印制的英文名其實是“松露形”。但被進口商或國内銷售企業“避重就輕”地翻譯成了“松露”。進口松露形巧克力的國内售價一般在每百元20元左右。至于10元以下就能買到400克裝的超低價“進口松露巧克力”,陳先生說,此類産品的“進口身份”恐怕很可疑。
不含松露的“松露巧克力”是否算是巧克力中的高檔品呢?大連市民齊女士是一個經常在網上購買松露巧克力。她說,從口感上,松露巧克力比普通巧克力更為細膩、順滑,幾乎入口即化。所以她覺得,這種巧克力的配料可能确實更好些,貴一點也是值得的。
“松露巧克力的口感好配料高端與否無關。隻是因為黃油含量比例較高而已,換句話說,松露巧克力并不是更高級的巧克力。”中山區一家烘焙店負責人張女士說,她的小店在去年的烘焙課堂上就教過會員們松露巧克力的制法。“這隻是一種簡單的再加工手工巧克力,就是把闆狀巧克力與黃油、淡奶油按一定比例進行再融合之後制作成形,裹上可可粉、抹茶粉等。沒什麼神秘可言。”
張女士告訴記者,即使制作松露巧克力的闆狀巧克力含有可可脂,也會在這樣的加工過程被稀釋。事實上,這種手工制作的松露巧克力成本很高,應該算是良心品質。市場上不少所謂的松露巧克力就是用廉價的氫化植物油打發,再添加糖和香精,這樣生産成本非常低,根本不是巧克力,隻是油糖混合物而已。
利益趨動——
巧克力一“代”之差原料價格差五倍
今年5月,我國《巧克力、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其制品的衛生标準(GB9678.2—2014)》将正式實施,直接用含量界定了可可脂巧克力和代可可脂産品的區别。代可可脂含量超過5%就不能叫做巧克力。
“真正的巧克力核心原料應是可可脂和可可粉,巧克力所具有的獨特風味就來源于可可脂。”大連工業大學食品學院教授、中國食物與營養學會理事農紹莊說,可可脂是一種天然脂肪,适量食用對心腦血管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但代可可脂在性質上與可可脂完全不同,它是以植物油為原料,用氫化或非氫化方法制成的熔點和口感近似于可可脂的配料。在内部結構上屬于反式脂肪酸的一種,長期食用會增加心腦血管的負擔,誘發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種心血管疾病,甚至誘發形成血栓。
農紹莊說,商家用代可可脂冒充可可脂,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利益趨動。“目前可可脂原料的市場價格是代可可脂的五倍以上。”農紹莊認為,目前大部分消費者對代可可脂巧克力含有不利于健康的反式脂肪都有所了解。但巧克力廠家用“100%純巧克力”宣傳字樣迷惑消費者,又用代可可脂偷天換日,實際上已經構成商業欺詐。
大連市消費促進委員會相關負責人提醒消費者,購買巧克力時要注意配料表中可可脂的排名位置。可可脂放在配料表的3位以後,就不能算主要配料了。一般來講,可可脂含量20%以上,算是不錯的巧克力。
半島晨報、海力網記者蘇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