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什麼是剩餘價值通俗講

什麼是剩餘價值通俗講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3 17:18:50

什麼是剩餘價值通俗講?再說“剩餘價值”多數人對所謂“剩餘價值”的觀念都是基于“社會财富是怎麼積累起來的”這一基本問題,覺得“社會财富”積累起來了,它總有某一生産者,隻有當這一生産者沒有把它消耗掉時它才能被“積累”起來,也就是才有“剩餘”,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什麼是剩餘價值通俗講?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什麼是剩餘價值通俗講(再說剩餘價值)1

什麼是剩餘價值通俗講

再說“剩餘價值”

多數人對所謂“剩餘價值”的觀念都是基于“社會财富是怎麼積累起來的”這一基本問題,覺得“社會财富”積累起來了,它總有某一生産者,隻有當這一生産者沒有把它消耗掉時它才能被“積累”起來,也就是才有“剩餘”!

那,是誰生産的呢?這個問題成為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馬克思也不例外。他基于此,首先描繪了一幅自己對整個生産過程的觀點和看法:

1、真正對産品發生作用的,隻有雙手直接接觸産品或進行機器生産的人;

2、生産資料參與了産品形成的過程,但隻是把自己原有的價值附加上産品,并不對産品價值的增加發揮作用,故隻能列入“成本”範疇,不能被視為“生産者”;

3、雙手沒有直接對産品發生作用卻仍然能對生産發揮影響的還有很多人,如社會管理者和生産資料所有者等;

4、産品被附加上勞動、被生産出來後,價值增加了;

5、增加的價值不斷積累,從而使社會總體财富得以積累。

于是,馬克思的價值觀和社會生産觀就形成了:

1、所謂“價值”,即包括“價值”的一切可能内涵,皆因勞動而産生;

2、整個生産活動由三個方面、兩類相關人員構成。“三個方面”:一是雙手直接接觸産品或進行機器生産的人,被稱為勞動者;二是雙手沒有直接對産品發生作用卻仍然能對生産發揮影響的人,或可稱為“非勞動者”;三是生産資料。“兩類相關人員”:一是“三個方面”中的第一方面,也被稱為“工人”;二是“三個方面”中的第二方面,也被稱為“資本家”。

3、除了成本外,“工人”的“勞動”創造了産品新的價值,而“資本家”與産品“價值”的增加或變化沒有關系;

4、“工人”雖然獲得了一定“工資”,但因沒有勞動、沒有創造價值的“資本家”的利潤或報酬是因該生産活動而獲得,其财富通過該“生産活動”而獲得積累,這個“利潤”或“财富”自然屬于“工人”勞動所創造“價值”中的一部分。即“工人”的“勞動創造”或“勞動價值”肯定存在“剩餘”,而且被“占有”了;

5、占有“工人”“剩餘勞動”或“剩餘價值”的“資本家”,與在生産活動中“創造價值”的“工人”之間,形成了矛盾對立的生産活動的雙方。這種“矛盾對立”的生産活動,就是“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相應社會就是所謂“資本主義社會”。

——這一過程和思維邏輯似乎無懈可擊,也清晰扼要。

而實際上,馬克思從一開始對生産過程的描述上,就存在了衆多人為概念的假設和“現象”的虛構:

1、對任何社會物品的生産,除了生産資料外,凡對産品得以生産、價值得以形成提供相應社會幫助的,共同構成了産品價值形成的因素。不能用雙手接觸或進行機器操作作為标志,把整個生産過程中各種有助于産品形成的人員簡單地劃分為截然不同甚至對立的“創造價值”和“不創造價值”兩個方面。即不能将生産者簡單地劃分為“工人”和“資本家”,這種劃分在實際的生産活動中是不可能進行具體界定和操作的。而且這種劃分似乎給出這麼一個概念:

前者專事“出賣勞動換錢”,後者專事“用錢購買勞動去創造價值”;“社會生産”被描繪成了所謂“資本家”單方面的和純主觀的社會行為,而所謂“工人”卻變成了除其“勞動”被安排為他人生産“剩餘勞動”外,完全與社會生産及其目的性沒有任何關聯的、孤立而被動的“第三方”了;似乎“工業生産”乃至“工業社會”是“資本家”單純主觀願望或者說利益驅動的産物,與人類社會生産技能、生産技術和生産力的發展無關,與人類社會在新技能、新技術、新生産力的發展和促進下,将帶來社會形态和新社會關系的發展無關。

而實際上,人類社會發展必須以新生産技能、新技術及新生産力發展作為基礎,是掌握新生産技能、新技術及新生産力的新人們的一切生産和生活活動的直接結果;新社會生産、生活内容及其性質,以及以此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新型社會關系、社會形态,正是這些新人們的具體生産和生活活動的體現;沒有這些新人們充滿生機的、具有無比生命力的和不可抗拒的生産、生活實踐,人類社會便不會有新的發展。馬克思把工業社會的到來,以及在新型社會裡掌握着新興生産技能、生産技術及生産力的廣大參與者,描繪成是一些隻知道“用錢購買勞動力”的“貪婪小人”,和一批完全被動參與具體社會生産和生活、隻知道“出賣勞動力”的“工人”;看不到這些新型勞動者,才是新社會生産、生活方式、形态積極奠基者、參與者、擁護者,是新型社會關系、社會形态的社會根本和基礎,明顯是脫離實際的、純粹主觀的想象。

2、如果産品價值得到改變,顯然與生産勞動有關。但生産勞動卻不一定使産品價值得到增加。産品價值的認定,必須以供需雙方的交換作為根本和标準,即必須以社會的檢驗、認可——價格作為依據。馬克思看到了勞動與産品價值變化的關聯,但卻忽視了包括産品在内的所有社會物品之所以具有價值的本質所在,把勞動等同于産品的價值了。這導緻馬克思的價值觀念最終拒絕社會的檢驗和認可,回避甚至不承認供需雙方的交換價格是決定産品價值的根本和基礎,看不到人類社會在以勞動為外在形式和途徑的基礎之上,還存在一個使自身區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質屬性——意識性的不斷社會化沿展、深化和升華,誤入了計算“勞動時間”、“勞動量”及其“有效性”等無窮無盡的概念循環之中,試圖以此獲得一個先于社會檢驗而存在的“價值量”,使自己不幸陷入“先念價值論”的怪圈——反複計算着一個自己就沒有給出本質内核和本質屬性的概念,其結果自然擺脫不了不斷用“新的概念”去替換、填充和計算“舊的概念”,周而複始,永無休止。

3、生産者被人為劃分成“勞動”與“非勞動”兩類,産品價值被主觀想象成“勞動量”的附加,因而隻要有具有“勞動的附加”,就不能設想“價值”的不增加。而如果“價值增加部分”被“勞動者”及“非勞動者”所分享的話,自然“非勞動者”就侵占了“勞動者”的“勞動創造”,自然就産生了所謂“剩餘價值”。

馬克思“剩餘價值學說”,以及整個推演過程,就是這樣一個從開始到結束都以主觀分類、性質臆想、結果假定作為基本思想方法而進行的。不難想象,其結果隻不過是杜撰了“剩餘價值”這樣一個虛設的概念而已,除了同樣用主觀想象去作所謂“社會調控”外,毫無社會實踐的具體可操作性。

4、“非勞動”而又作用了生産活動的那部分人,由于得到“剩餘價值”,發生作用的因素被完全确定在“生産資料”上。“生産資料”被活靈活現地描繪成“能自動為其主人獵取‘剩餘價值’的鷹犬”:“非勞動”而又獲取産品價值的,隻能是“生産資料”的唯一的主人,或者反過來,擁有“生産資料”的,隻能是“非勞動”者;而“勞動”的,隻能是“出賣勞動”者,不能是“生産資料”的哪怕是間接的主人,或者反過來,與“生産資料”沒有關系的,必須是“出賣勞動”的“勞動”者。對于那“勞動創造”出來的“産品價值”,“勞動”者沒有任何主動權和支配權,隻能完全被動地聽任“非勞動”者擺布,“産品價值”便這樣“血腥”地流入了“非勞動”者的腰包。

這樣純粹而主觀地想象出來的“社會生産活動”及其“生産結構”,完全置“生産活動得以産生的社會根本和社會基礎,是生産者的社會需要”于不顧,把實際生産活動完全“設計”成“非勞動”者借助“生産資料”肆意侵占“剩餘價值”的遊戲,極端的情況下甚至把知識、技能和技術等都視為“幫兇”,進而凸顯“勞動量”作為“價值本質”的特性。在接下來的“社會改造”中,生産資料的“所有制”自然成為一切社會思想和行為的核心,不再顧及所對應的生産機制、體制和制度,以及生産整個過程,也不再考察生産行為與生産活動的相互關系、相互作用,以及對社會關系、社會性質的影響和作用了,一切便以“生産資料的所有性質”為根本。

馬克思關于“生産資料所有制性質”的社會改造思想,實質是打破了根本的價值規律,切斷了勞動與價值的關系,切斷了生産技能、技術及生産力與社會生産及其價值創造的關系,而主觀拼湊出來一種社會想象,隻不過是為其主觀決定一切生産行為、主觀決定社會價值及産品價值,臆造了一個思想條件,實際并不能改變人類社會固有價值存在的本質,也不能改變人們在實際社會生産、生活中與所有社會物品的關系,尤其是改變不了人們通過勞動與産品建立起來的相互關系。

5、随着人類社會不斷發展進步,形式上看“财富”也在不斷積累。馬克思“剩餘價值學說”及其“價值觀”認為,這是“有效勞動”得到了不斷積累,并把它對應成所謂“财富”,不再辨别那“有效勞動”的實質是什麼。

馬克思的“價值觀”無疑盲目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本質性,不僅提示了一個錯誤的社會觀念,更主要是将使人們喪失正确觀察社會、作用社會的思想方法、角度和立足點,不利于人類社會按照自己“意識性不斷社會化沿展、深化和升華”本質去發展。

重申人類社會“意識性不斷社會化沿展、深化和升華”的本質,并不是為了放棄勞動,更不是為了歧視勞動,恰恰是為了使勞動能适得其所,使勞動真正能為人類社會的發展,發揮積極的和有效的作用。

2022.5.3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