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聊聊楷書裡那些有趣的"錯字"—異體字。或許是古代漢字演變本身存在不定性因素,所以書法家對于漢字的處理與傳達,而表現出的作品裡的漢字變幻,非常耐人尋味。難怪有詩曰:
三倉遁變事紛紛,石鼓遷訛出八分;
漢晉各傳書體異,嬴秦枉信字同文。
鐘繇
“點如山摧陷,摘如雨驟;纖如絲毫,輕如雲霧;去若鳴鳳之遊雲漢,來若遊女之入花林,燦燦分明,遙遙遠映者矣。”
鐘繇《宣示表》“度”字多了一撇。姿勢顯得更為奔放。楷書藝術,由三國鐘繇創立,尤以小楷獨領風騷,我們看鐘繇的小楷作品,尤其他對結構的把握,再次證實古人從來就不缺乏創新思想。
“神”字豎劃改作撇,再多一點,确實奇異,要不然怎麼是“神”呢?
“念”字改作兩個橫畫,更加簡約。所謂思念,就是二人之心牽挂。
這個是“翼”字,兩點替代“羽”字頭,也作羽毛狀,足見1700多年前的鐘繇們,并不是拍拍腦袋随便地寫異體字。
删減筆畫是書法裡常見現象,尤以歐陽詢居多。作為楷書藝術鼻祖的鐘繇大神,當然知道簡緻的美感。
很明顯,這個“絕”字是從草書寫法轉化過來的(還保留了一定的草勢),可以說,這是更原始的寫法。
這是“反”字。學過唐楷的一定記得,在唐楷裡“反”字寫法第一筆基本都是橫畫。
歐陽詢
“四面停均,八邊俱備;長短合度,粗細折中;心眼準程,疏密被正。”
注意這不是“分”字,是“介”字。“介”字從八從人,人各有介。人各守其所分也。《傳》介謂辨别之端。這樣的結體表現象形字很有意思。
京字多一橫,是歐陽詢處理字體結構的典型用法,甚至已經成為其标志性結字。
“正上加點”,指在字的正上方增加一點。“房”字的寫法較為特殊。該字出于《九成宮醴泉銘》中,是隸書楷化的寫法。按照隸法,“屍”上之點,多寫作一橫,也可寫成短豎,惟不宜将橫豎畫同時使用。歐公卻長橫短豎二畫并用。這種寫法,在傳統隸書中也不多見。沒辦法啊,人家喜歡這麼寫啊。
“微”字。
這是“亥”字,不是“求”字。
這個“男”字,加上一撇,表現得更穩實,更有“力”。
柳公權
蓋其法出于顔而加以遒勁豐潤,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虛語也。
這是“悉”字。
上部減撇和減點,既可降低字的高度,又給了中豎向上伸展的空間,常見的“流”“鬼”和“卑”字上部筆畫經常被删減。去掉上撇并不影響辨識,是傳統書法的普遍寫法。
“舍”字出頭的寫法很常見,不管是歐顔楷書還是行書(聖教序中也出現),都出現了舍字的出頭寫法。舎的本意是“簡易的居所”,由亼(屋頂)、屮(大柱、橫梁)、口(基石)組成,出頭的寫法,與該字本意并不沖突。舍字,延伸為臨時歇息,作放下意。
“丘”字内部豎筆改作點畫,顯得更加跳躍、生動。
學習小結:
學習這些特别字體和筆畫時,一要注意點畫特點,保證“原味”;二要知道字形寬窄、結構松緊和結字規律,力求形似;三要熟記特殊寫法規律,不緻無根無據之謬誤,使之“正宗”。要做到這些,就需要“察之者尚精”,思之者其理。力求“活學活用”,才能“立竿見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