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 維
曾因給天文館糾錯走紅的9歲男孩嚴弘森,最近給全校同學上起了航天課,被大家親切地稱為“火箭男孩”引發全網關注。
提及科學,許多人想到的是枯燥的公式、繁瑣的圖表、複雜的推演。但科學其實很美,小至DNA的雙螺旋結構,大至浩瀚的星雲宇宙,科學美在大道至簡,也美在其不确定性——多少人小時候信誓旦旦,立志成為科學家呢?
做好知識的“轉譯”,讓科學走近日常生活,是科普的意義所在。孩子們普遍求知欲旺盛,相較于口頭上的灌輸,讓他們親眼所見親身所感,無疑是更理想的“現實版教科書”,更能激發興趣。嚴弘森和航天的結緣,得益于四年前父親曾帶他現場觀看火箭發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為航天,嚴弘森愛上了天文學和軍事;因為需要電腦查閱資料,他又愛上了電腦和編程。一次“偶然”的科普,讓夢想的種子産生了“連鎖反應”,“火箭男孩”的成長軌迹,正是無數個追夢少年的縮影。
讓科學之美被看見,需要“引路人”,也亟待讓科普活起來、燃起來的生動課堂。縱觀近期幾起和科普有關的熱點,無論是航天員王亞平的“天宮課堂”,還是讓學生“學中玩、玩中學”的“21世紀車間”,還是被數十萬人催更的81歲退休老師的物理直播課,它們無不是打破了科學的沉悶,換一種更接地氣、更易接受、更有參與性的方式和人們相遇,用一顆熱愛科學的靈魂,去點燃另一顆靈魂。“火箭男孩”身上,或許也展示了這樣的可能性。
從中可以看到,科普存在多種形态,不僅僅是科技工作者的分内之事。像嚴弘森的父母那樣,尊重孩子的飛天夢,鼓勵他在探索中成長,也是科普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身居一個科技發展一日千裡的時代,讓科普和科創“比翼齊飛”,是時之所趨,也是“國之大者”。讓“火箭男孩”們的夢想照進現實,有趣有料的科普應該成為“标配”。
【作者】 高維
南方評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