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這樣一個段子:
一個小孩拿着一大包巧克力在吃,一會兒就吃了半袋。
有人出于好心說了句:“小孩子不能多吃巧克力,吃多了會得病。”
孩子卻說道:“我爺爺今年 103 歲了。”
那人問:“是因為吃巧克力嗎?”
孩子說:“不是,是因為他從來不管閑事。”
聽完讓人忍俊不禁,但笑過之後,我想說,段子背後隐藏着一個鮮為人知的道理:
少管閑事,是為人處世的一種修養,也是一種智慧。
尤其是這3種閑事,關系再好也盡量少管,否則你早晚會後悔。
與感情有關的閑事
别輕易插手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曆:
朋友半夜找你哭訴,抱怨另一半這不好那不好,對方聲淚俱下,你氣憤無比,大罵渣男渣女,罵了個痛快後,再一通好言相勸,讓朋友趕緊分手。
結果,第二天朋友就和另一半和好了,還告訴另一半你是怎麼斥責對方的......
半夜不讓你睡覺,讓你幫忙分析問題,倒頭來,還怪你把話說得太難聽,阻礙了他們的感情。
那一刻,你暗暗發誓以後再也不摻和他們的事情了。
有過類似經曆的人,想必更能體會到,在經曆了“他倆吵架——找你傾訴——你幫忙分析、勸分——他倆和好、一起埋怨你”這樣的幾個循環之後,是多麼的心累和無語。
(圖源:@飛天小女警)
前段時間,微博有個話題上了熱搜:#勸分800次最終參加了婚禮#。
視頻裡,參加酒席的幾個女孩一臉無奈和尴尬。
底下有一條高贊評論說道:
“真實,不過我現在已經懶得勸了,生死有命,因果在人,愛咋咋地。我去吃席,我就多吃幾口。”
深以為然。
感情上的事,都說“勸和不勸分”,但我想說,不論勸和還是勸分,都是吃力不讨好。
摻和别人的感情,得不到感激也就算了,還容易弄得自己裡外不是人,很是尴尬。
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少管别人感情上的閑事,過好自己的生活,不為别人的幸福買單。
與工作有關的閑事
别替對方做決定
曾在網上看到,有網友總結了不同年齡層的離職原因:
70後:為什麼要離職?
80後:收入不高我就離職。
90後:領導罵我就離職。
95後:感覺不爽就離職。
雖然隻是玩笑話,但如今90後的離職率的确居高不下,和朋友聚在一起,吐槽工作也成了常見的話題。
說到工作,朋友小雅就跟我分享過一件煩心事。
有一次,閨蜜向她訴苦,說自己的工作錢少事多,公司的福利待遇也很一般,一直在猶豫要不要辭職。
小雅聽到她說的種種不好,就勸她換一個工作,還給她推薦了幾家公司,讓她投個簡曆試試。
閨蜜聽了她的話之後,果斷裸辭,但沒想到的是,因為她自己的能力問題,一直沒有找到滿意的工作。
在空窗期的那段時間,閨蜜經常哀怨地說道:“早知道當初就不那麼沖動離職了。”
雖然裸辭不是小雅的提議,但明裡暗裡還是在埋怨小雅慫恿她離職,小雅聽了,心裡很不是滋味。
兩個月之後,閨蜜終于找到了新工作,待遇比原來更高,但通勤時間也更長,她仍是不滿意,常常在小雅面前,懷念從前可以步行上下班的日子。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在閨蜜後悔的同時,小雅也暗自後悔。
但她後悔的不是自己提了錯誤的建議,而是後悔不該多管閑事。
所以,工作上的事,千萬不要替别人做決定。
若最終結果是好的,對方未必會感謝你的幫助,若結果是壞的,對方可能會将所有責任推給你。
當朋友向你吐槽工作時,做一個傾聽者就好,要知道,每個人的人生都該由自己負責,我們無法替别人的人生做主。
對他人的生活方式
别指手畫腳
知乎上有個問題:室友特别愛管閑事怎麼相處?
網友 @跟屁蟲 分享了自己的經曆。
她有一個室友,不論别人做什麼事,都要評論一番。
她穿得薄,室友說:“我的天,你不冷啊。”
她穿得厚,室友說:“我的天,你不熱嗎?”
她新買了一件價格稍貴的衣服,室友立馬說她的衣服不值這個價,淘寶上三四十就能買到同款。
每天穿什麼,室友要管就算了,連吃什麼對方都要管。
她喜歡吃白米飯,室友就說:“你天天吃米飯不會膩嗎,我覺得米飯不好吃,我們北方人都吃饅頭。”
有一天,她在食堂打了個菜,沒要米飯,而是買了餅當主食,室友又說:“又吃菜又吃餅,你不會覺得太鹹嗎?”
一開始,她還耐心向室友解釋,時間久了,她終于忍無可忍,對室友說:“你能不能别再多管閑事了!”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你認為好的,對方看來未必好,适合你的,也未必适合别人。
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别人,對别人的生活指手畫腳,隻會讓人厭惡。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邊界感”,簡單來說,就是認清什麼是自己的事,什麼是别人的事。
管好自己的事,不幹涉别人的生活,是尊重别人的邊界,也是守護自己的邊界。
有的時候,懂得把自己當外人,把别人當别人,才能擁有舒适的人際關系。
有一句古話是:“各掃自家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初聽覺得這是自私、冷漠、疏離,但細細一想,其實這句話說的是分寸、尺度和自持。
它不是教人冷漠處世,而是要分清自己與他人的界限,尊重别人的生活,理解别人的選擇。
懂得少管閑事,讓别人舒服,也讓自己活得輕松自在。
最後,想送給大家兩句話,可以解決人生中 80% 的煩惱,那就是:
“關我什麼事”和“關你什麼事”。
作者:杜言心,英國倫敦大學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研究心理學多年。心姐想用專業和溫暖,一直陪伴你哦!本文由簡易心理學原創首發,轉載請聯系作者申請授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