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貞元三年,十六歲的白居易離開家鄉,到京都長安參加科舉考試。
我們知道,唐朝科舉考試是不封上考生名字的,換句話說,就是閱卷老師能看到考生個人信息的。所以當時就通行一種推廣方式——行卷。即是在考試前兩三個月,考生把自己從前的滿意作品做成軸卷,拿給當時社會有名望的一些人看,請求他們為自己宣傳,向主考官推薦。就像岐王李範推薦王維;水部張籍力推朱慶馀一樣。年輕的白居易也是如此。他找的人是顧況——著名的詩人和著作郎。
顧況看了封面的"白居易"三個字,開玩笑道:"長安米貴,'白居'恐怕不'易'"。但當他看到白居易的這首《賦得古原草送别》後,大加贊賞。遂改口說:"有這樣的好文采,住哪兒都不難呀"!于是顧況不遺餘力地宣傳推薦白居易,不久,白居易的大名就享譽京城。
果然,這年白居易科考及第。書寫了"慈恩塔下提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豪言。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賞析這首為白居易争得無上榮譽的一首詩:
《賦得古原草送别》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别情。
直譯為:
古原上長滿了茂密的野草,年年歲歲枯萎又春華。
任憑野火焚燒也無法燒盡,春風吹起又蓬勃生長。
遠處芳草的馨香彌漫着古道,陽光下草色青翠連接着荒涼的老城。
又送遊子遠行踏上這茫茫古道,萋萋青草恰似滿腹離情。
通過對古原野草的描寫,讴歌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以及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賦得:就是應考習作,限定題目,即是命題詩。唐朝科舉作詩是一大項,所以這是一首高考模拟詩作。
開篇點題。離離即萋萋,形容草茂盛,化用了《楚辭》中《招隐士》的":"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隐含着送别和離情。詩題中的三個意象:古原,草,送别全部點到。"枯榮"而不是"榮枯",說明是春草而不是秋草,即由衰到盛非由盛到衰。"榮"彰顯春草的勃勃氣象。
颔聯:寫草,寫草的頑強生命力。
一副流水對,自然至極。一句寫"枯",一句寫"榮","燒不盡"與"吹又生"相對,工緻天然,卓絕千古。
古原的草,就是野草,它不同于奇花異草。任腳踩刀割都不會滅絕。但是詩人并沒有說腳踩刀割,而是選取了"野火",野火燎原,它有吞噬天地的摧毀力量,野火經過,野草瞬間"燒盡"。但是,春天到來,一場春風化雨,野草又恢複了無限生機,重新綠遍古原,所以才是"燒不盡"。
這一聯意象極好:火是剛猛的,但是火終究會熄滅,會化為焦土;野草是柔弱,但它能讓焦土重新煥發生機。野草以柔克剛,以柔弱勝剛強,正和中國古老的道家思想相合,而道法自然也正是中國哲學的重要理念。所以讀到這句,很能讓人汲取力量,道理就在于它根植于我們中國傳統的哲學之中。
烈火中再生,生生不息,這就是野草的性格,這就是野草的精神。
頸聯:寫古原,由上聯古原的草轉為重點寫古原,以引出"送别"。一副工對,精工至極。芳是味道,翠是顔色。
草用清香的味道,把古道占領,用青翠的顔色,把荒城連接。古原上清香彌漫可嗅,陽光下綠草秀色可見。盡管古原很古老,荒城很荒涼,青草卻使它們恢複了青春,恢複了活力,使它們生機勃勃,一片盎然。"侵"與"接":盡顯野草蔓勢擴展之勢。
尾聯:送别。就在古原,就在萋萋青草的古原,演繹着一個送别的場面。"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些意象都是滿含離愁别恨的。眼前的一切讓一句"萋萋滿别情"脫口而出。
朋友越走越遠,他的身影漸漸消失在荒城之外,消失在古道盡頭。目之所及,唯有碧草連天。無限的傷懷籠罩着詩人,情如李煜那句"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意味深長。點明"送别",結清題意。
全詩"古原","草","送别"融會自然,意境渾成。
借草取喻,以野草的茂盛隐喻詩人與朋友間依依惜别的綿綿情意。起承轉合自然,對仗工整,雖是命題詩,卻能融入真實的生活感受,情景交融,别具一格,因而被譽為"賦得體"中的絕唱,不愧是白居易的成名之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