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古代幼兒教師職業道德思想是什麼

古代幼兒教師職業道德思想是什麼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1-24 16:26:23
孔丘的教育思想

古代幼兒教師職業道德思想是什麼(山東教師編考試)1

1.創辦私學與編訂“六經” 孔子一生大部分時間和主要精力是聚徒講學和整理古代文化,對我國社會産生過重大影響,在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貢獻:第一,整理和保存了我國古代文化典籍;第二,開創私人講學之風,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成為我國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論語》二十篇是孔門弟子輯錄的孔子言行錄,也輯錄一部分孔子門徒的言行,是我們研究孔子思想需要依據的主要材料。

2.“庶、富、教” 孔子重視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提出這一思想。認為在實現充分的勞動力、保障人民豐足生活的前提下,必須施行教育,使其知倫理、守本分,最先論述了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

3.“性相近,習相遠也” 孔子從教育與人的發展關系論證教育的作用,他承認人的成長中,教育起決定作用。他說:“性相近,習相遠也”。(《論語·陽貨》)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後來之所以差别很大,是教育和學習的結果。人的聰明才智不是先天的,主要靠後天習行,無論何人,隻要肯努力求學,就一定能獲得成功。他的這一主張肯定教育在人的成長中的決定作用,順應并推動人們思想解放的曆史潮流,具有極大進步性,對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最強有力的思想理論依據,它同時開啟了以後對人性與教育關系的讨論,但他沒有抛棄“上智”“下愚”的老調。

2016年山東教師統考真題(多選題)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對這句話解釋正确的有( )

A.這是遺傳決定論的體現,否認環境的決定作用

B.後天的教育和社會環境才是導緻人的發展差異的主要原因

C.這是環境決定論的體現,抹殺了先天禀賦的差異

D.這種觀點為從平民中“舉賢才”的主張提供了依據

【解析】BCD

4.“有教無類” 孔子在春秋末期面對官學衰敗私學興起,“學在官府”變為“學在四夷”的社會現實,從“性相近,習相遠也”理論前提出發,極力主張擴大教育對象,明确提出這一主張。其基本含義有不同理解,梁朝皇侃稱:“人乃有貴賤。同宜資教,不可以其種類庶鄙而不教也。教之則善,本類也。”就是主張打破少數奴隸主貴族對文化教育的壟斷,擴大受教育對象,使那些願意學習而在經濟條件和時間上又允許的人,不論貧富貴賤以及“國别”都可有受教育的權利與機會。這比較符合他的這一主張。他創辦私學,聚徒講學,廣收門徒,擴大了受教育對象的範圍,順應社會曆史進步潮流,符合教育事業發展趨勢。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并不是主張人人平等的接受教育,而是認為人人有接受教育的機會

5.“學而優則仕” 子夏說:“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比較準确的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主張,曆來對這句話的解釋存在分歧,但基本含義應該是把官職與學習緊密相連。有官職的人應該是受過教育并繼續學習的人;受過教育的人應該得到一定的官職,教育就是培養治國安民的賢能之士。這一主張提出主要是針對春秋末期奴隸主貴族統治腐朽,不學而仕,仕而無學的現象相當突出,私學興起,仕階層擴大,出現學而不能仕的矛盾這種狀況提出。提出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将激勵和競争機制引入教育,對當時的宗法觀念以沖擊,具有進步性。

6.論教學内容 他從培養治國安民的賢能之士這一教育目的出發,特别重視思想品質和倫理道德教育,他繼承六藝教育傳統,親自整理古代文獻,形成“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尤重詩、禮、樂,“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他的教育内容排除了天命鬼神等迷信色彩,“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尤為可貴,對我國文化傳統影響深遠。但他的教育内容有嚴重缺陷,一是忽視自然知識的傳播,二是鄙視生産勞動知識和技能。

7.論教學方法 孔子将教學過程看成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他把如何教的問題建立在研究學生如何學的基礎上。把學習過程歸結為三個緊密聯系的環節,掌握知識,進行思考,見諸行動,即學、思、行。在此基礎上提出幾種基本方法:

(1)因材施教 這項原則主要解決統一要求與個别差異的矛盾,其理論基礎是“性相近,習相遠也”。他本人并未提出這一概念,朱熹根據他的教學經驗,提出“夫子教人各盡其材”,遂有“因材施教”。實現這一原則關鍵是對學生要有全面深刻理解,準确掌握學生特點。孔子本人十分注意觀察了解學生,非常強調學生特點,他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均能準确概括出個人特點。又要善于發現和注意培養學生某些專長,避免盲目,一刀切。如“柴也愚 ,參也魯 ,師也辟 ,由也喭 ”

(2)啟發誘導 這項原則主要解決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和調動學生積極性的矛盾。他十分重視調動學生積極性,第一次十分精辟表達了啟發式原則“不憤不啟,不悱步伐,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論語·述而》)根據朱熹注解;“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就是說隻有當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狀态時才适合誘導、啟發,幫助學生打開知識的門扉,端正思維的方向,即“開其意”、“達其辭”。能否調動學生積極性是教學成敗的關鍵,其核心是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精神。據此,首先要理解學生認識規律,掌握學生心理狀态,适時施教,“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隐,未見顔色而言謂之瞽”,教師要做不失言的智者,而不能成為躁者、隐者和瞽者,還要注意教學要“當其可”,難以适當,防止過難過易。這種教學方法包括三個基本特點:第一,教師教學要引導學生探索未知領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仁愛之人,自己決定對人建立仁愛之心,别人才會對你仁愛,自己決定對人豁達(寬容),别人才會對你豁達(寬容),由此激發強烈的求知欲,積極去思考問題,并力求能明确表達。第二,教師的啟發工作以學生的積極思考為前提條件,重要作用體現在“開其意”、“達其辭”。第三,使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擴大認識範圍。

(3)學思并重 這項原則主要解決學習與思考,或掌握知識與發展思維的矛盾。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隻學習不思考就會迷亂不明,隻思考不學習就會乏而不實。單純的學或思,都有片面性。在學習過程中,必須先掌握豐富的知識材料作依據,才可能提供這些材料進行有效思考,二者相關,學習居先,是基礎,是主要方面,在有知識材料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抓住事物本質,使認識深入和提高。

(4)由博返約 這項原則主要解決教學廣度與深度的矛盾,或者說解決知識的廣博與專一的矛盾。知識面應廣,但不能雜亂無章,必須有一個加以統帥。他強調“博學于文,約之以禮”(《論語·雍也》)。見識多,思路廣,對于事物的理解深刻全面,解決問題左右逢源,能夠“一以貫之”,就能以簡馭繁。

顔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細加品味,正是概括了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學思并重、由博返約等四項主要教學原則。

8.論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孔子全部教育活動和整個教學工作的中心。道德教育以“禮、仁”為核心,以孝為基礎。禮是社會關系的基本準則、規範和儀節,仁是基本準則、規範和儀節的基本精神,是“愛人”和“忠恕”。把禮仁推及到社會各個方面,使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人人之間各有其禮,各尊其德。例如:《論語-述而》記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也有記載“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遊于藝”。《學而》記載:“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些記載都是孔子論述道德教育的典型語句,需要認真識記。

孔子在長期教育實踐中摸索出不少規律,提出許多道德原則,如立志樂道、自省自克、身體力行、改過遷善等,對今天仍有可借鑒意義。(1).立志樂道。“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立志樂道要經過長期的培養和艱苦的磨練,要“磨而不磷,涅而不缁”,磨了以後不變薄,染了以後不變黑。比喻意志堅定的人不會受環境影響。“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到了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孔子認為,人是要有骨氣的。作為有遠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樣,不會随波逐流,而且能夠經受各種各樣的嚴峻考驗。(2).自省自克。“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與别人發生矛盾,首先要“求諸己”,尋找自己的的缺點和錯誤。要自我省察,“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内自省也”。“克己複禮為仁”也就達到道德修養的最高标準了。(3).身體力行。“敏于事而慎于言,呐與言而敏于行”要多幹少說,說到做到,“言必信,行必果”。隻有處處身體力行,“無終食之間為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才能逐步登上道德修養的高峰。(4).改過遷善。““君子之過也,如明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過則勿憚改”“不貳過”。

2015年山東教師統考真題(多選題) 下列說法正确的是( )

A.荀子主張“性善論” B.孟子主張“性惡論”

C.墨子主張“兼愛非攻” D.孔子重視“仁”、“禮”的思想

【解析】CD

2016年山東教師統考真題(單選題) 孔子在教學中主張培養德才并重的“君子”,強調在德育實踐過程中形成“君子”的根本品德。下列體現“君子”根本品德形成過程的是( )。

A.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B.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C.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D.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解析】A。A譯文: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颠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B譯文:質樸多于文采,就像個鄉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質樸,就流于虛僞、浮誇。隻有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才是個君子;

C譯文:略

D譯文:略

2018年山東教師統考真題(單選題)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教師的楷模。他在教學中注重培養人内在素養和外在表現的統一,以德才兼備,溫文爾雅的君子作為其教育目标。下列選項中,展現德才兼備的教學思想的是( )

A.學而出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B.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遊于藝

C.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D.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解析】B。A譯文:略;

B譯文: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憑藉,活動于(禮、樂等)六藝的範圍之中;

C譯文:當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時,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會跟着行動起來;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麼,縱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會服從的;

D譯文:質樸多于文采,就像個鄉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質樸,就流于虛僞、浮誇。隻有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才是個君子。

9.論教師 孔子作為我國古代教育史上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以自己的親身體驗,談了許多有關教師修養的問題,如(1)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将至”;(2)熱愛學生,對學生無私無隐。“愛之能勿勞乎,終焉能無誨乎”“二三子以我為隐乎?吾無隐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3)以身作則,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強調身教的重要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