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有感
〔唐代·白居易 〕
自河南經亂,關内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時難年荒世業空,
弟兄羁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幹戈後,
骨肉流離道路中。
吊影分為千裡雁,
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
一夜鄉心五處同。
這是一首感情濃郁的抒情詩。全詩意在寫經亂之後,懷念諸位兄弟姊妹。
此詩讀來如聽詩人傾訴自己身受的離亂之苦。詩的前兩聯就是從“時難年荒”這一時代的災難起筆,以親身經曆概括出戰亂頻年、家園荒殘、手足離散這一具有典型意義的苦難的現實生活。接着詩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離散各在一方,猶如那分飛千裡的孤雁,隻能吊影自憐;辭别故鄉流離四方,又多麼像深秋中斷根的蓬草,随着蕭瑟的西風,飛空而去,飄轉無定。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羁旅各西東、”時難,即指題目中所說的“河南經亂,關内阻饑”。到白居易和産業,經過這場戰亂已蕩然無存,骨肉兄弟們為了生計也不得不背井離鄉、各奔東西。
“田園寥落幹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寫戰亂結束後的凄涼景象。戰亂紛争終于結束了,然而,田地荒蕪,雜草叢生,骨肉親人仍流離失所,漂泊者相望于道。這兩聯以作者的親身經曆,描寫了戰亂給人們帶來的災難。曆來,戰争帶給人民的都是無窮無盡的災難,親人們有家不能回,戰争一起,田地、産業個部付諸東流,勞命傷則一,所有的不幸都得由人民來承擔,興、亡,最苦的都是百姓。
“吊影分為千裡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兩句,一向為人們所傳誦。詩人以“雁”、“蓬”作比:手足離散各在一方,猶如那分飛千裡的孤雁,隻能吊影自憐;辭别故鄉流離四方,又多麼像深秋中斷根的蓬草,随着蕭瑟的西風,飛空而去,飄轉無定。“吊影分為千裡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兩句,一向為人們所傳誦。詩人不僅以千裡孤雁、九秋斷蓬作了形象貼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飛與辭根離散這樣傳神的描述,賦予它們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飽經戰亂的零落之苦。
所以結尾,詩人用“明月”這一自古以來就容易引人遐思的美好意象點明了題意。孤單的詩人凄惶中夜深難寐,舉首遙望孤懸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聯想到飄散在各地的兄長弟妹們。他想:如果此時大家都在舉目遙望這輪勾引無限鄉思的明月,也會和自己一樣潸潸淚垂吧!這一夜之中,流散五處深切思念家園的心,也都會是相同的。詩人在這裡以綿邈真摯的詩思,構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鄉愁的圖景,形成了默契。從而收結全詩,創造出渾樸真淳、引人共鳴的藝術境界。
全詩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話語,抒寫人們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實情感。清劉熙載在《藝概》中說:“常語易,奇語難,此詩之初關也。奇語易,常語難,此詩之重關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這首詩不用典故,不事藻繪,語言淺白平實而又意蘊精深,情韻動人,堪稱“用常得奇”的佳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