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要做成一件大事,往往要天時地利人和齊全。
那三國之時,曹操劉備孫權裂分天下,他們分别得到了什麼呢?
在高曉松的一期節目裡,講到魏得天時,蜀得地利,吳得人和。
這個其實是有道理的,比如講魏得天時,就是曹操最大的優勢是時機比較好,黃巾之亂時,他正好是校尉,可以通過打黃巾拉隊伍,董卓亂京時,他是西園八校尉之一,也是這個事件的見證人,三國矛盾最突出,也就是創業最佳的時候,正是曹操精力最為旺盛的中年。
像孫權家,創業一代是孫堅,他的天時就不行,一是底子薄,祖上是賣瓜的,而且一直在偏遠地帶比如湖南等地活動,跟中原有點遠。等他殺到中原,建立名望時,又被刺殺了,可謂時不濟矣,他的兒子孫策同樣如此,正要北上跟曹操袁紹跟天下,又被刺殺了,這就是沒得天時。
這是曹操得到的天時,是劉備孫權無法匹敵的。諸葛亮為劉備出計,魯肅為孫權劃謀,都強調了,曹操手上有天子,一時勢大,不能跟他争,就是曹操占盡了天時。
那劉備是占了地利,他的益州自古以來就是一塊稱霸的地方,尤其是得到漢中之後,退可守,進可攻,劉邦就是從這裡得的天下。到了諸葛亮時期,還往往采取攻勢,隻是沒有拿下長安,不然這個地利的優勢就更明顯了,到了鄧艾破蜀,是蜀國自己亂了手腳,不然以蜀之地利,鄧艾鐘會還未必能夠拿下,就連司馬昭當時也沒有想着就成功,隻是因為殺了皇帝,要拿點業績,然後稱個王,為自己登基造聲勢而已。
那為什麼不說劉備得人和呢?
這是因為劉備的團隊其實一直都不太穩定的,早期融入陶謙的兵馬之後,裡面就有張飛跟陶謙舊部曹豹的紛争,呂布來投,結果發現是引狼入室,到了益州,兵馬多了,那紛争更多了,内部有三大集團,一是荊州部,一是元老部,一是益州部,在這些派系之間搞平衡就費了老大的勁,劉備拿下漢中之後,軍事上出現很多奇怪的事情,比如不救關羽,劉備執意征吳,其實都透露出蜀國的内部開始分化。
那為什麼說東吳得的是人和呢?
首先這個功勞是孫堅的,當年聯軍讨董卓,孫堅力戰,功勞第一,這為老孫家争取到了人心。到了孫策孫權時,也是會拉攏人心的,處理妥當了外來豪傑跟本地豪族之間的關系,尤其是孫權,可謂三國用人第一,他起用的人才源源不斷,從周瑜到陸遜,内部不像曹操一樣,有擁漢派跟擁曹派的鬥争,也不像劉備一樣,有益州派跟元老派之間的鬥争。
這就是三個集團天時地利人和的說法,其實這是一個新的解讀,以前不是這樣說的,比如三國平話裡,就講曹操得天時,孫權得地利,劉備得人和。
三國演義繼承了這個說法,諸葛亮就分析道:“将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将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後即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也。”
這是什麼意思呢?
曹操得天時是沒變的,孫權得地利,這是因為江東也是一塊割據的好地方,有長江淮河為界,北方兵不習水戰,不容易打過來,曹操号稱八十萬大軍來了,周瑜也自信三萬能夠應付。
那劉備得的什麼人心呢?當然是人家是漢室宗親,而且舉起了仁義的大旗,這是他得人心的地方。
這是三分的情況,但仔細考察一下,這樣說有過于簡單之嫌,因為三國的形成,在中國曆史上很特别,原因很複雜,它是多種因素造成的。是地理、經濟、人才、政治外交以及天時的三分。
比如地理,中原、蜀地、東吳以山河為界,把天下分成了三份。比如經濟,蜀中自然不必說,天府之國,可以撐起一個小朝廷。而南方因為經濟的發展,也能夠在經濟上與曹魏抗衡。
比如人才,三位大佬下面各有一些優秀的人才,沒有誰能夠獨占人才,因為沒有誰是真正占有絕對正義的。每個人才都可以理直氣壯的選擇一方。比如諸葛亮就不願意去曹操那裡。
更重要是的外交,孫劉的聯合,可以說是三國形成最大的基礎。孫劉如果不聯合,東吳早在赤壁就被幹掉了,而我們的劉備兄,大概在南方泡越南妹子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