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一生,背負了無數的罵名。其中最重的一條,就是他謀逆篡漢。在他生前,劉備和諸葛亮就聲稱曹操,名為漢相,其實漢賊,說他要篡位稱帝。但是,終曹操一生,他也沒有稱帝。倒是他的兒子曹丕,在曹操死後,繼位為魏王,不久就迫不及待的讓手下去逼迫漢獻帝退位,将帝位禅讓給自己。在接受禅讓後,曹丕建立了魏朝,終結了漢朝的統治。那麼,為什麼曹操一輩子也沒有稱帝,曹操一死,曹丕反倒立刻就稱帝了呢?
一、曹操為何不稱帝。
曹操一生沒有稱帝,既有主觀的原因,也有客觀的原因。主觀的原因是他自己沒有稱帝的勇氣,而客觀的原因是當時的條件還不夠成熟。
曹操和那些割據勢力不一樣,在剛起兵的時候,曹操确實是有匡扶漢室的心思的。在發動讨董的戰争中,他能夠不計較個人得失,雖然自己是聯軍的發起人,還是将盟主之位讓給袁紹。在董卓撤往長安的時候,聯軍的其他人都天天置酒高會,隻有曹操一人前往追擊。在荥陽一戰中,曹操被董卓的部下徐榮打敗,幾乎遭遇不測。
在漢獻帝逃難關東的時候,隻有曹操去奉迎了困難時期的漢獻帝。曹操采納部下奉天子以讨不臣的主張,建立了大義的名分。曹操在漢獻帝的政權中,錄尚書事,假節钺,成為集軍政大權于一身的人物。這也給了那些攻擊他的人以口實。
但是,随着曹操勢力的增長,他的心态也有了變化。他在自己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中,表明了自己的思想。他闡明了本來自己隻是想做一個匡扶漢室的臣子,可是世事變遷,到現在走到了這個位置。自己已經不可能回頭,交出手中的權力,那樣自己隻能是自取其禍。
不過,雖然曹操内心有了稱帝代漢的心思,可是多年的思想束縛使得他不敢、不想也不能邁出那一步。本來想作為漢朝的忠臣的人,卻成為漢朝的掘墓人,曹操實在難以走出這一步。所以,曹操最後還是決定自己不稱帝,而是把稱帝的事情交給兒子去做。曹操曾經說過一句話,那就是如果真的天命所歸,那麼自己就做個周文王一樣的人物。
在曹操的主觀因素的影響下,曹操不自覺的為自己找着推脫稱帝的借口。他奉迎漢獻帝是為了占有奉天子以讨不臣的大義名分,用它為政治旗幟來征讨四方。所以,在他認為稱帝的時機沒有成熟的情況下,他是不會放棄這個最有力的政治武器的。
在曹操起兵之後,他的發展壯大有着他個人的政治和軍事能力,也有着他打着匡扶漢室的旗号吸引力。在這個旗号下,曹操最大可能的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人才。在他的手下有大批心懷漢室的人們,這些人在曹操的最初發展時期,是曹操有力的幫手。可是,當曹操想要代漢的時候,就成為了他的巨大阻力。曹操一方面要借助他們的力量統一天下,一方面還要推進自己的代漢的事業,這是一個困難重重的過程。這個過程到了曹操去世的時候,曹操也認為沒有完成。
除了曹操集團内部的矛盾,讓曹操更看重的矛盾是對外的劉備和孫權的敵對勢力。當時,劉備和孫權打着匡扶漢室的旗号,指斥曹操是漢賊,用來争取大義的名分,團結心懷漢室的人群的擁護。曹操不稱帝,他們的指責就沒有基礎。反過來曹操倒指責他們是不臣于漢室的逆賊。這樣,在政治上曹操能夠占上風。
而到了曹操生命的最後時刻,孫權襲取了荊州之後,還上書勸曹操稱帝。曹操一邊看信,一邊說孫權是要把自己放在火上烤啊。這個時候,天下的局勢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曹操不是沒有稱帝的機會。可是,這個時候聽取孫權的建議稱帝,就會把劉備的打擊方向轉到自己身上。作為軍事家的曹操自然不會這樣做,而且當時曹操的身體已經病入膏肓,自知自己時日不多的曹操,就沒有再去做代漢稱帝的打算了。
二、曹丕為何稱帝這麼迅速。可是,曹操雖然沒有稱帝,他的兒子曹丕在繼位為魏王後,卻當仁不讓的迅速代漢稱帝,建立了魏朝,取代了漢朝的統治。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在曹丕繼位後,當時的形勢已經和曹操在世的時候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從内部形勢和外部形勢上,都逼迫着曹丕做出決斷,以穩定曹家的統治。
曹操一死,曹丕繼位,但是曹丕的才能比較低,不足以像曹操那樣控制住錯綜複雜的局勢。當時,他手下的青州兵就發生了兵變,鳴鼓而去,沒人阻攔。在人心浮動的情況下,曹丕隻有快刀斬亂麻,将曹操留下的漢朝和魏王的雙重統治模式打破,徹底确立曹魏的統治。這樣才能消除人們心中的混亂思想,穩定自己的統治。
而在當時,曹魏的内部環境也已經具備了代漢的條件。曹操雖然說自己沒有代漢稱帝的念頭,可是他以周文王自居,當然要為子孫打算,掃清阻擋曹魏代漢的障礙。他一步步培植忠于自己曹家的勢力,對于那些忠于漢室而不忠于自己的人,毫不心慈手軟,一律剪除。
在這些人中,最典型的就是荀彧。荀彧是曹操稱為是自己的張良的人,在曹操的事業中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曹操對他也十分器重,不但給他高官厚祿,還将自己的女兒嫁給荀彧的兒子,和他結為兒女親家。可是,就是因為荀彧心懷漢室,在曹操晉位國公加九錫一事上明确反對,曹操就将他軟禁在軍中。後來,曹操送給荀彧一個食盒,荀彧打開後一看是空的。領悟了其中意思的荀彧随即服毒自盡了。
曹操連荀彧都根本不手軟,何況其他人呢?經過曹操長期的努力,終于逐漸肅清了内部的反對勢力,等到曹丕的時候,内部要求他稱帝的呼聲不可遏制。這一切都是曹操為曹丕留下的有利條件。
而外界的環境上,由于孫權襲取了荊州,擒殺了關羽,劉備和孫權已經反目成仇。為了防止自己陷入兩面作戰的危險局面,孫權被迫向曹丕投降稱臣。在這種情況下,曹丕稱帝的話,最多隻有劉備對自己發動攻擊,而自己和孫權兩個勢力共同壓制劉備,劉備也難以取得什麼實質性的戰果,對自己威脅不大。
因此,為了穩定自己的曹家江山,順應手下改朝換代的呼聲,同時又擁有内部和外部的有利環境,曹丕毫不猶豫的以禅讓的方式取代漢朝,建立了曹魏的政權。
結語:曹丕稱帝後,首先是達到了自己的目的,穩固了自己的統治。從此,在曹魏的控制區,政治上的兩元化變成了一元化,所有的人不是忠誠于曹魏的都是敵人。而曹魏也是從這時起,将劉備建立的蜀漢視為最大的敵人。所謂漢賊不兩立,劉備視曹魏為賊,而曹魏也視劉備為賊。雙方成為不共戴天的仇敵。
而曹丕的稱帝,也帶動了劉備和孫權的稱帝。劉備是以繼承漢統的名義稱帝的,而孫權則是以漢室已亡,自己也有資格稱帝的名義稱帝的。自此,三國進入了真正的三國鼎立的年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