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論語中的仁對人生的意義?“山積而高,澤積而長”該名句源自于劉禹錫《唐故監察禦史贈尚書右仆射王公神道碑》:“銘日:山積而高,澤積而長聖人之後,必大而昌……”又見于華中師範大學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汪國勝、匡鵬飛、鄧天玉、沈威四位老師主編的《邢福義學術陳列室》(圖文集)封底語言所的資料室裡也挂着邢福義先生所寫的“山積而高,澤積而長” ,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論論語中的仁對人生的意義?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山積而高,澤積而長”該名句源自于劉禹錫《唐故監察禦史贈尚書右仆射王公神道碑》:“銘日:山積而高,澤積而長。聖人之後,必大而昌……”。又見于華中師範大學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汪國勝、匡鵬飛、鄧天玉、沈威四位老師主編的《邢福義學術陳列室》(圖文集)封底。語言所的資料室裡也挂着邢福義先生所寫的“山積而高,澤積而長”。
關于“山積而高,澤積而長”一句,句中的“澤”一般是“沼澤、湖澤”義,是低地聚水而成的。水在低地彙聚而緻澤“大”、澤“深”、澤“廣”,為什麼這裡偏偏用“長”呢?
其實,從整句看,“山”與“澤”相對,“高”與“長”相對。所以結合整句來理解,我們可以得知此處“澤”不是“沼澤、湖澤”之義,而是作“水”解,即指江、河、湖、海等。陳光磊、胡奇光、李行傑編著的《中國古代名句辭典》在解釋“山積而高,澤積而長”一句時就是把“澤”解釋為“水”。如此,我們就能較為準确地理解這句名言了。
“澤”作“水”解的句子并不在少數。僅在我們搜索的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古代漢語語料庫裡含“澤”字的18036例中,把“澤”作“水”解,與“山”對仗使用的就有 826 例。如:
(1)“天與地卑,山與澤平。”(《莊子》)
(2)“元帝建武元年初弛山澤之禁。”(《冊府元龜》)
成語有“深山大澤”“名山大澤”’也能印證“澤”可以泛指“水”,與“山”相對。如:《成語源流大詞典》中也注明“名山大澤”也作“名山大川”“名山勝水”。這裡,“澤”可與“水”換用,指河流、湖泊。
我們都知道,“山”經常與“江河湖澤”等對用或連用,它們都是聚水之處。“山”又常與“水”對用、換用或連用,劉禹錫《望賦》中就有這樣的例子:“龍門不見兮,雲霧蒼蒼;喬木何許兮,山高水長。”對用或連用時,“水”可與“江河湖澤”互訓。具體用哪個詞與“山”相對,似與作者的語言習慣或修辭表達相關。劉禹錫就喜歡用“澤”表示“水”,如:
(3)“私開四窦,澤不及下。”(《全唐文·高陵令劉君遺愛碑》)
(4)“水無心兮人多僻,锢上遊兮幹我澤。”(《全唐文·高陵令劉君遺愛碑)》)
由此可見,“山積而高,澤積而長”一句,“澤”作“水”解也便在情理之中了。
(作者單位:華中師範大學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