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鄒浩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篇初中課文,絕大多數人都背誦過,甚至過了幾十年仍滾瓜爛熟。然而,近日卻有眼尖的網友發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學語文教材中明明寫的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人教社1961年版初中語文教科書(圖片來源:網絡)
到底是“斯人”還是“是人”?大多數網友傾向于前者。“從小到大都是‘斯人也’!我是85後”“斯人!我記得非常清楚,我背‘shi’人的時候老師還糾正我讀音錯了,是‘si’人!因為這個我還多背了幾遍”“斯人也,不接受辯駁”……也有少部分網友認為是“是人”,“我是95後,我記得書上是‘是人也’”“考級時學的是:是人”。更有網友打趣說“觀察以後有所改變的實驗結論?這是量子力學?”
人教社1982年版初中語文教科書(圖片來源:網絡)
極目新聞記者随機采訪了幾位不同年代的人,70後、80後均認為毫無疑問是“斯人”,90後、00後則開始産生分化,有的記得是“斯人”,有的則認為應該是“是人”。
武漢一名70後初中語文老師認為,自己讀書的時候就是“斯人”,“如果是節選時有改動,我覺得改動不妥。從誦讀的角度看,斯為平聲,是為仄聲,這句話七個字一大半為仄聲,讀着不動聽。另外,盡管兩個字同義,但用‘斯人’可以避免與‘世人’‘士人’混淆。”
人教社1991年版初中語文教科書(圖片來源:網絡)
“讀書的時候覺得這篇文章很難,背了好多遍才背下來,肯定是‘斯人’,‘是人’我還是第一次聽說。”新聞專業畢業的80後汪小姐說。
中文專業畢業的90後小王告訴記者,當時學的就是“是人”,“老師教的時候說:是,指代的是一類人;斯,指代的是一個明确具體的人。孟子的這篇文章明顯指代的是一類人,而不是指代具體某個人。”
人教社2001年版初中語文教科書(圖片來源:網絡)
極目新聞記者随後找到一本目前正在使用的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材,其中第六單元第23課《孟子》三章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第138頁寫的确實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但在各類輸入法和搜索引擎中,自動聯想到的仍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現行使用的人教社2017年版初中語文教科書(極目新聞記者拍攝)
對此,也有細心的網友進行了查證,人教社這篇課文自1961年開始,包括1982年、1994年、2006年等各版本均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四庫全書刻本《孟子集注》(宋·朱熹 注),明代刻本《孟子注疏解經》(漢·趙歧 注)均為“是人”。近日,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編輯部工作人員接受上遊新聞采訪時也證實,人教版中學教材自1961年收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篇文章以來,曆套的教材都是“是人”版本,他們也查閱了衆多古籍,查閱的結果也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十三經注疏本《孟子注疏》(張鵬飛教授提供)
極目新聞記者采訪了兩位漢語言文學專家,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古典文學教授、語文課程專家譚邦和認為“是人”是對的,《孟子》的流行版本都是“是人”。但“是”和“斯”都是代詞,都是“這”的意思,理解上沒有差異。湖北大學文學院院長張鵬飛教授特地查閱了《孟子》三種代表性的文獻版本:十三經注疏本《孟子注疏》、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清人焦循的《孟子正義》,都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之前我們的誦讀記憶,很可能是因為在先秦漢語中‘是’和‘斯’作代詞使用是等義的,所以換讀替用了。”張鵬飛教授說。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