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及歐式西餐,尤其是晚宴(dinner),大家往往想到的都是各種繁雜的餐桌禮儀和尺寸造型各異,用途不盡相同的刀叉、酒杯。盛裝男女相間而坐,輕聲輕語的進行着優雅的談話。
《唐頓莊園》中,英國伯爵家的一次考究的dinner
其實,這種所謂的歐洲傳統餐桌禮儀和用餐工具,曆史并不算多悠久。17世紀前,大部分歐洲人,包括貴族階層,并不屑于使用專門的刀叉進食,特别是男性,總認為那屬于一種“娘娘腔”的生活方式,非常的不man.
早在古希臘羅馬時代,無論王公貴族、普通老百姓或是底層奴隸,他們的雙手就是自己的“進餐工具”。比如,當年羅馬貴族最“潮”的吃法,是美美的躺在床上,直接用手抓取食物。
躺着吃“抓飯”屬于一種身份的象征
不過,這時候,即便都吃抓飯,怎麼“抓”,也是要區别身份的。
在使用手指頭進食時,羅馬的平民是五指齊下,有教養的貴族隻用三個手指,無名指和小指是不能沾到食物的。而且,手指沾了汁水也不能像平民一樣舔吮或直接往衣服上蹭,而是要在奴隸的伺候下,用專門的布來擦拭。這塊布,可以被看作早期的餐巾。
而且,上述這種以手指多寡來區别身份的用餐規則,并未随着羅馬帝國的消亡而成為曆史,竟然一直延續到17世紀,直到歐洲人漸漸接受了叉子,并用作了日常餐具。
在漫長的歐洲人吃“抓飯”的時代,勺子和刀作為進餐工具,很早就出現了,但叉子的使用,卻要晚的多。
畢竟,在歐洲的氣候條件下,畜牧業比農業更容易發展。所以,他們的動物制品占比高的飲食特點,也決定了刀具在進餐過程中的重要地位。
加之,普通歐洲人的主食質量太差,那些裡面總是混着麥麸和砂土的黑面包,硬邦邦的像闆磚一樣,還特别幹。吃的時候,隻能使勁掰下一塊,然後蘸一些湯汁,把面包泡軟,撕扯過程中還得注意挑出裡面的小石子等雜質,以免硌牙。
顯然,這段歲月中,面對如此粗糙的主食,最實用的工具當然就是手。
而叉子登上西方人的餐桌,還要等到17世紀。
最早把叉子用作餐具,是10世紀的拜占庭帝國。
此時,東羅馬的上流社會人士覺得穿着華服,卻用刀把肉食切割後直接送進嘴裡,顯得非常不“文明”,于是,開始用帶有兩齒的叉子進食。
随後,這一“發明”很快傳入了意大利,成了吃意大利面的重要餐具。
此前,對于來連汁帶水的意大利面,人們也都是用手指去抓着吃的,吃完後還總會意猶未盡的把沾了湯汁的手指舔淨,發出陶醉的吮吸聲。
為了改善這種不雅的吃相,他們選擇了拜占庭帝國的餐叉——把面條卷在叉齒上,再一團一團的送進嘴裡。
然而,這種“文明”的用餐工具,卻遭到了中世紀教士們的質疑和反對。
他們認為,人類的食物都屬于神的“恩賜”,而避免用手指直接接觸食物的用餐形式,那明顯屬于一種對上帝“賜飯”的傲慢無禮的回應。
比如,中世紀的一個德意志傳教士,直接将叉子斥為“魔鬼的奢侈品”,還說“如果上帝要我們用這種工具,他就不會給我們手指了。”
據記載,某威尼斯貴婦在用叉子進餐後,不久死去。現在推測可能是高血壓或是心髒病的引發的暴亡,而當年的神職人員卻聳人聽聞的解釋說,她就是因為用了叉子而遭到天譴,并以此為案例,告誡大家一定要繼續保持吃“抓飯”的傳統。
中世紀貴族宴會
直到中世紀後期,在文藝複興運動的沖擊下,教廷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力愈發式微,餐叉才從意大利逐漸傳播到了歐洲各地。
到了17世紀,“太陽王”路易十四的法國宮廷首先開啟了一手操刀,一手持叉的用餐模式,并制作了大量銀質精美餐具。而且,為了表明自己更“講究”,法國人的餐叉比意大利人又多了兩個齒子。這種四齒餐叉的造型跟當今的西餐叉,已經區别不大了。
即便17、18世紀,歐洲中上層階級都接受了用叉子進食的模式,但大部分勞動人民,還在繼續吃“抓飯”。
全歐洲人都開始用叉子,那得是19世紀初的事兒了。拿破侖時代的法國,四處征伐,除了傳播資産階級革命思潮外,也在賣力的播撒着“法蘭西風情”。就這樣,順手把餐叉也給“普及”了。
到了19-20世紀的工業革命時代,富裕起來歐洲人開始越發講究餐具和用餐的“儀式感”。
很顯然,一刀、一勺、一叉和一個高腳杯是無法滿足這種“儀式感”的。于是,出現了下圖中各類繁雜的“規矩”。
截圖為美國PBS的紀錄片《唐頓莊園中的禮儀》,制作組專門請來此劇曆史顧問,詳細講述大英帝國20世紀初的貴族社交禮儀。
每一個管家手裡都要有把專用尺子,來測量盤子和桌子、餐具之間、桌子和椅子之間的距離……
刀叉和高腳杯對應着專門的食物和酒水。同時注意,一定要從外往内拿餐具。
隻是,很難聯想到,這些餐桌前衣冠楚楚,舉止優雅的紳士淑女們,再往前捋順數代人,他們前輩也曾經一邊吃“抓飯”,一邊陶醉的吮吸着手指上的湯汁油水,并堅信,這種直接“上手”的吃法,能幫助他們更“接近”上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