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沈晶晶 謝丹穎 楊群
亞歐汽車制造(台州)有限公司車間
停頓兩個月後,流水線重啟了。在吉利汽車臨海産業園制造裝備部負責人黃鑫佟看來,這是這個夏天最好的消息。
一輛車,有多少零件?很少有人精确計算,但粗略估算下來,平均每輛車約有1萬多個獨立零件,串聯起上下貫通、體系完整的汽車供應鍊。
2022年上半年,受國内疫情多點散發影響,再加上國際環境動蕩、芯片供應短缺、上遊原材料漲價等原因,以分工精細、運轉高效著稱的汽車供應鍊,面臨重重困局。全力打通堵點卡點,汽車業打響了一場沒有硝煙的供應鍊保衛戰。
擁有吉利、上汽等重量級企業,以及零跑、蔚來等造車新勢力的長三角,是中國汽車工業的“心髒地帶”。長三角汽車産銷情況如何?面向未來,産業鍊韌性如何提升?記者走訪杭州、台州多地,從汽車馬達聲中,觀察産業新動向。
零跑汽車金華工廠
牽一發動全身
“這次遇到的挑戰,遠甚于2020年疫情暴發之初”
近日,記者走進吉利汽車臨海産業園時,最直觀的感受是整潔、安靜。一道道流水線上,生産如夏日般火熱——
焊接車間内,上百台機器人揮舞手臂,精準連接焊點;總裝車間内,AGV搬運機器人将零部件送到指定位置,工人逐一安裝;室外車道上,新下線車輛正進行速度、溫度、耐力性能測試。
據介紹,新款車型剛于5月30日下線,6月底全面上市,截至目前已交付超過1萬輛。眼下,供應鍊趨穩,汽車産能還在快速攀升。
産業鍊複蘇趨勢,也能從數據分析中得到印證。本報聯合杭州允九數據科技有限公司,對企查查、蓋世汽車、百度搜索等公開信息進行挖掘,同時基于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同花順iFind、各地統計局和各車企官網,交叉對比1765家汽車相關制造企業數據發現:
從汽車景氣度看,蘇浙皖總體波動不大,上海在4月、5月降到今年最低點,6月大幅回升,達到今年新高;從長三角汽車制造業增速看,5月降幅逐步收窄,6月小幅上升。
供應鍊逐漸複蘇,黃鑫佟說,他們有更多需要思考的問題——産業鍊上的薄弱環節在哪裡?再遇到類似風險怎麼辦?據介紹,吉利汽車臨海産業園主攻燃油車制造,規劃産能達30萬輛。但2019年以來,燃油車市場需求縮水,新能源汽車發展迅速,基地實際産量逐年下滑。“今年初,經過多方努力,我們争取到了雷神混動新能源汽車項目。”黃鑫佟說,轉型技改緊要關頭,卻遇上了疫情,“新車晚下線一天,市場份額可能就被競争對手搶去一點。”
行業比拼,争分奪秒。但以龍頭企業為核心、“以點帶鍊”修複産能的辦法,這次卻不太靈光。
“鍊太長、太複雜了,我們的下級供應商有幾百家。”采訪中,亞歐汽車制造(台州)有限公司總經理奧斯卡說,4月底上海開始複工複産,但當時僅是“點”的恢複,主機企業能生産了,但主機的零部件配套企業供不了貨,整條“鍊”還是轉不動。
本報聯合允九數據粗略繪制的汽車産業鍊圖譜,能夠佐證汽車供應鍊的長度、上下遊“唇亡齒寒”的關系以及長三角在中國汽車工業中的重要地位。
先看整車,上汽、吉利、奇瑞等龍頭企業彙聚,上半年疫情影響下,三大車企銷量仍位居中國品牌汽車銷量榜前列;蔚來、哪吒、零跑等造車新勢力發展,也引人矚目。
再看零部件,長三角有拓普集團、萬豐奧威、均勝電子等重點企業,2021年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百強排行榜上,長三角占了近40席;遍布各地的兩萬多家中小微零部件企業,更是幾乎覆蓋了一輛汽車所有生産環節。
繼續往鍊條上遊走,長三角還有杉杉股份、中策橡膠等原材料企業,以及芯片設計研發機構等。
對造車而言,任何一個零部件短缺,都會影響整套系統、整條産業鍊。更何況,是長三角這樣的“心髒地帶”受到沖擊。“此次遇到的挑戰,遠甚于2020年疫情暴發之時。”這是記者采訪中汽車行業人士的共識。此前,行業面臨的難題,隻是小部分或特定零件缺失,不會導緻停産,即便停産時間也不會很長,“這一次,形勢一度非常嚴峻。”
盡管很多問題靠一市、一省無法獨自解決,但各地采取應急策略,也一定程度幫助企業打通了部分堵點,“搶”出生産時間。得知亞歐工廠斷鍊風險後,台州立刻組建專班,市經信局長牽頭逐級梳理供應商,向江蘇、上海發出協調函,落實車輛運輸通行證,并派專人跟無錫、江陰等地溝通,把工作做到鎮一級,及時拿到控制元件、車架等關鍵部件。據悉,6月該工廠恢複100%産能,7月以來訂單不斷,開始實施雙班制趕工。
浙江富傑德汽車系統有限公司裝配車間
選擇增加庫存
“在生産效率、供應安全、庫存成本之間,盡快找到平衡點”
事實上,2020年以來,不少車企陸續調整策略,或進行數字化改造,或增加備選供應商,以增強産業鍊韌性。
吉利這樣的龍頭企業,更将供應鍊生态看作企業競争力。他們投入上百億元打造的CMA架構,将一輛車切分成車身、底盤、電子系統等基礎模塊。造車就像“搭積木”,不同模塊自由組合衍生多元車型,所有部件在同一平台共享調配。每個關鍵部件,至少對應兩家地處不同區域的供應商,整車端一“下單”,平台就能根據距離遠近、庫存數量及時調配供件。
“統籌調度和上下遊密切配合下,我們一直保持‘低庫存’生産戰略。”黃鑫佟說,大多時候,這一模式行之有效,比如此前安徽蕪湖因疫情封控,他們迅速找到備選台州企業,供上了車身骨架橫梁。
業内專家分析,作為精密、高效供應鍊體系的代表,汽車産業一直奉行“低庫存”“零庫存”管理方式。特别是歐美車企,早期在中國布局時,出于語言和管理成本考慮,喜歡将零部件業務外包,這也成為江浙地區民營汽配供應商的發展起點。
但近期,随着汽車供應鍊斷裂、“運力孤島”問題顯現,再加上國際形勢不明朗,使得電池、鋼材等價格上漲、芯片交付周期不穩。增加庫存,成為更加現實的選擇。
“你不想增庫存,生産線也會逼着你增。”在台州路橋區峰江街道的浙江富傑德汽車系統有限公司,總經理王俊傑告訴記者,半年來,他幾乎每天一睜眼就在算賬。富傑德的核心産品——可變氣門正時系統,用于燃油車、混動新能源車發動機,主要作用是進排氣調節。這款産品體積不大,隻有成年人一個拳頭大小,卻由十五六個配件組成。“生産線一停,設備再預熱需要一天,光用電成本就沒法估量。”王俊傑說。
為此,他們不得不投入千萬元,采購儲備常用的零部件、半成品物料,确保封控條件下生産線也能運轉半個月。
日常支出,由此快速增加。“汽車行業有些特殊,整車廠用一個零件結算一個。我們出貨後,通常要一年才能收到錢。”王俊傑說,現金流不充足的企業,很難翻越建倉庫、加庫存導緻的成本“高山”。
“吉利汽車臨海基地的倉儲成本,達到了億元級。”采訪中,黃鑫佟提到,除了成本,到底哪些零件要儲備,也要謹慎抉擇。有時,一些不起眼、不在意的零部件突然不足,也會“卡”住整條生産線。他至今記得,4月上海寶山封控後,基地的冷卻風扇斷供了,總裝車間被迫停下。浙滬兩地政府和企業采購部門多次協調,供應商終于同意讓人打開倉庫、運出模具。
第一次派車,路況估計不足,17米長的貨車無法進入工廠前小巷。第二次嘗試,模具超出廂車高度,再度無功而返。直到第三次,一輛平闆車順利将模具運到浙江。等風扇供上,已是5月中旬了。
保供就像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鬥。黃鑫佟告訴記者,6月以來的每天上午,集團産能協調部召集會議,預判風險,梳理庫存。他們目前的策略是:動力系統等核心部件,總部統一調配;車身、内飾等重要部件,基地适量儲備;台州和周邊城市供應商的部件,無需刻意囤貨。“大家都希望能在生産效率、供應安全、庫存成本之間,盡快找到平衡點。”
這一過程中,各地政府千方百計全力保障市場。記者注意到,近期長三角各地密集出台纾困政策。比如,上海将年内新增非營業性客車牌照額度增加到4萬個,階段性減征部分乘用車購置稅,并對置換純電動汽車的個人消費者給予補貼;浙江将新能源汽車作為重點支持行業,杭州、甯波等地對符合條件的新能源汽車給予購置補貼,同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部署新建公共充電樁10000個、充換電站650座等。
激活市場消費潛力很受企業歡迎,從生産端的角度來看,如果消費端失靈,庫存壓力将層層傳導,造成供應鍊波動。從上汽、吉利等代表車企銷售數據看,6月汽車行業銷量已恢複到今年3月的九成左右。尤其是新能源車,從“沒車可賣”到“車不夠賣”,使車市和夏天氣溫一樣火熱。
裝配下線的零跑新能源汽車
大力補鍊強鍊
“核心技術和關鍵部件,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
在不少人感歎“行業寒冬”之時,總部位于杭州濱江區的零跑汽車,卻好消息不斷——
4月,汽車供應鍊普遍受疫情影響下,他們仍完成交付9087台,拿下造車新勢力月交付榜首位;5月更是逆勢上揚,交付量創曆史新高,達到10069台;截至6月底,零跑汽車的累計交付量,已超過去年全年總量。
不尋常的走勢背後,有何秘訣?
“核心技術研發和關鍵部件制造,我們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零跑汽車市場公關部總監周穎透露,2015年創立之初,他們就強調全域自主能力,從電驅系統,到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系統,生産線上重要環節幾乎全靠自己研發、自己制造。
在零跑位于金華的工廠,記者發現,與一般整車廠将來自天南海北的零部件拼裝成車不同,除了沖壓、焊接、塗裝、總裝四大傳統車間,還設有專門的三電車間,年産能超過20萬台車。
“憑借自研自造模式,我們減少了中間環節和外部依賴,遇上突發事件時,産業鍊更加可控。”周穎告訴記者,即使哪個零件真的缺了,因為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反應調整也更迅速。
例如,今年3月,零跑的音響供應商,因買不到芯片斷供。由于音響是自主研發的,他們很快找到了替代方案。加大研發投入、掌握核心技術、布局全新産業,成為不少車企試圖增強供應鍊韌性的現實選擇。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富傑德就已投資千餘萬元,規劃建設沖壓車間。目前,可變氣門正時系統外罩殼實現了自主生産,供應鍊安全大大提升。
“繼續補充距離更近的供應商,也是增強供應鍊穩定性的有效辦法。”奧斯卡說,近年來亞歐汽車制造(台州)有限公司秉持一個理念,在賣車的地方造車。像台州工廠,以前有部分零件要從美國到印度,再從印度到美國,最後來到台州裝配,不确定因素很多。如今,亞太地區産業鍊布局變了,中國尤其是長三角地區供應商占了大頭。
大數據分析也證實了這一變化,記者針對1143家吉利汽車供應商數據進行分析,其中長三角企業占比已達66.9%,浙江最高,占比40.3%,上海其次,為14.1%。
“我們從去年開始實施本地化戰略,花了小半年在台州成功開發4家供應商,同步彼此的設計理念、工藝流程、質量标準,6月實現批量供貨。”王俊傑說,越是困難、越要攜手,他希望更多龍頭企業能站出來,建立産業鍊命運共同體,讓上下遊企業共同進步。
尋找新企業、重建供應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台州市經信局高端裝備與新材料處相關負責人介紹,上海因疫情封控後,整車企業立刻将一些零部件和供應商名單發給他們,試圖找到替代産品,“像軸承,粗看本地有企業可以配套,但實際拿出來的産品,在進行精度、高速、高低溫、耐久性、穩定性、可靠性等測試後,發現很多無法匹配。”在當地,無論整車企業,還是零部件企業,都對今年4月台州與比亞迪簽訂的新能源刀片電池項目,以及正在規劃、旨在打造産業鍊全生态運行場景的“未來汽車城”,寄予厚望。
人們期待,通過補鍊、強鍊,能夠牢牢握住駛向未來的汽車方向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