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浦士培
摘《中國古都研究》
編委會/中國古都學會
荊州方特《屈原》
春秋戰國時期,以楚都郢(今湖北省江陵縣紀南城)為中心,産生了極其輝煌的楚文化,對中國以緻世界古代文明都有着深遠的影響,并顯示出郢都在世界古代都城中的重要地位。楚史專家張正明先生經過一番比較之後,耐人尋味地比喻道:“不妨說,江陵是東方的雅典。也不妨說,雅典是西方的江陵。”①就是這個舉世聞名的江陵,誕生、孕育了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屈原生于江陵,早在漢代已成定論。
漢初,東方朔寫下了追憫屈原的《七谏》,其首篇《初放》的第一句便是:“平生于國兮, 長于原野。”東漢時,王逸在《楚辭章句》中對此句注釋為:“平,屈原名也”,“高平日原,坰外日野。言屈原少生于楚國,與君同期,長大見遠,棄于山野,傷有始而無終也。”從目前的資料看,上迄漢武,下至順帝,大體280年間,對屈原生于“國”的結論,尚無異議。至宋代,以“考證詳審、征引宏豐”、“且對舊解多所駁正” ①而著稱的《楚辭補注》,作者洪興祖完全首肯王逸的上述注解,未加.隻字補駁。王逸對屈原《抽思》中的"有鳥自南兮”句的注釋是:“屈原自喻生楚國也” ,洪興祖的補注與王注完全一緻,作.了更詳盡的闡發。那麼,“國”何所指?湯炳正先生雲: “古人稱‘都城’為‘國’,乃是通訓。‘平生于國’ ,即謂屈原本來出生在都城。”②屈原大約誕生在戰國楚宣、威之交,而此時楚都即郢(今江陵紀南城),此已由文獻記載及考古發掘所證明。因此,屈原生于江陵,無容置疑。始于明代成化年間、修訂于嘉靖年間的《湖廣圖經志書》,把屈伯庸和屈原- -并列為江陵人物,便是情理之中了。
有人認為,與東方朔同時代之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沒有具體地指出他是哪個地方的人。”甚至推想司馬遷未到江陵考察,因而結論“所以江陵之說,當時至少很少有人認可。”❸太史公南遊到了江陵(南郡治),似乎未見到過秭歸。從《史記》成書情況看,據《報任安書》,他約卒于東方朔辭世之後。在屈傳中不指明其出生地,不正好說明太史公與東方朔的看法并無分歧麼?同時,列傳已寫明屈為“楚之同姓”,不僅是貴族,且為楚王“同姓”貴族,不言而喻,屈原長輩當随楚王住在京城,屈原則必生在京城。再則,屈賦中已明确記載其故鄉、闾門,太史公或認為不必贅述,也未可知。怎麼能說屈傳未記其出生地就是江陵說“很少有人認可”呢?
還有,東方朔之言是否靠得住?考東方朔是“與枚臯、郭舍人俱在左右”①的漢武帝近臣。武帝愛騷,從而使東方朔能接觸到許多有關屈原的珍貴史料。加上他“以好古傳書,愛經術,多.所博觀外家之語。”②所謂“外家”,《索隐》釋雲:“非 止經史,即傳記雜說之書。”可見東方朔不僅熟于屈賦,而且博覽群書。所以,湯炳正先生以“平生于國兮,長于原野”句為例,特别指出:東方朔“去屈未遠,遺聞猶存”,“《七谏》或與《史記》暗合,或足補《史記》之缺者,殆亦有所本也”;是他“别有所據’;“《七谏》 據屈賦或其他記載以補苴《史記●屈原列傳》之不足,是有益的。”強調它與之有“相輔相成”之處。③這是很有見地的。
屈原生于江陵,來自屈原的自述。
判斷屈原的故鄉,浦江清先生1952年指出:“應該在郢都。”孫作雲先生1956年指出:“根據屈原自己的話,才是不可動搖的鐵證。”⑥并認定屈原為江陵人。這一看法,得到喻宗漢、吳郁芳兩先生的贊同,譽為“獨具隻眼。”⑤
屈原《哀郢》寫道:“去故鄉 而就遠兮,遵江夏以流亡。出國門而轸懷兮,甲之朝吾以行。發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焉極。”“将運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去終古之所居兮,今逍遙而來東。”“鳥 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公元前278年,即楚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拔郢。曆代注家多認為,《哀郢》是郢都陷落後的作品。以考釋《哀郢》時地而為學者所稱道的王夫之,就認為郢都被圍時,屈原恰巧回到郢都。郢都城破,他和難民一同逃出。《哀郢》是“哀故都之棄捐,宗社之丘墟,人民之離散....而為楚之遷陳也明甚。”①郭沫若先生持同一看法。可見,白起拔郢乃《哀郢》的寫作背景,“發郢都” 則是屈原流亡的起點。《哀郢》上述詩句強烈的感歎、眷戀、悲憤之情,都是“發郢都”時産生的。詩中“國門”、“龍門”、“故都”、“夏之為丘”、“兩東門”等等,.皆指郢都城門、宮殿無疑,故曆代注家對上引詩句的注釋,無不.把“去故鄉”、“出國門” 、“去阊” 以及“去終古之所居”,與郢都聯系在--起。試以郭沫若所譯《哀郢》為例:
離開了家鄉都朝遠處逃走,
沿着江水、夏水不再回頭,
走出國門,我的心裡難受,
今朝是甲日,我也不能久留。
從郢都出發,離開了家園,心中無主,不知要走到何年,船上的人們一齊劃着桡片,一國的君主怕已經死在兵間。
載沉載浮,駕着水上的船舟,或上洞庭湖或往下遊,
離開了祖先百代的老家,迢遙地走向異鄉飄流。
尾聲:啊!我在向四方遠望,
要幾時才能再回故鄉?
飛鳥一定要歸巢,
狐死,頭向着山崗,
我無罪而遭流竄,
日日夜夜心中不忘。①
郭老的譯詩進- -步證明:屈原所說離開郢都,就是離開了他的故鄉、家園,離開了他祖祖輩輩、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特别是屈原借助“鳥返舊巢”、“狐死首丘” 的典故,更表現了他對其出生地郢都的拳拳眷戀和至死不忘故鄉郢都的旦旦誓言。
有人說:“出國門” 未必等于“去故鄉”,“發郢 都”也未必等于“去闾”,它們完全可能是兩個地方。”②這是忽視一個根本前提所緻,即屈原是在描述其離郢時,而稱其離開故鄉、闾門和終古所居的。雖然是在寫詩,但有着明顯的紀實、叙事的特征。況且,屈原此時雖在流放之中,但他畢竟浪籍在楚國國境之内,故并非以首都泛指故鄉。因為一國首都的陷落,不一定就是全國的滅亡,更不一定會使全國民衆均離開故鄉。隻有象屈原這樣生于國都、而國都又陷入敵手,他才有這樣城破家亡的極度哀.傷。有人又說:“去故鄉 而就遠兮,遵江夏以流亡”,是指“他由秭歸到郢都,又到鄂渚以至江南,不是可以說離故鄉越發遠了嗎?”①實在是過于牽強了。試問:如果屈原故裡是秭歸,他離開秭歸到郢都作官,難道屈原會以此與蒙冤流放混為一談嗎?這怎麼能自園其說呢?
從屈原出生年代及其家族與楚王的伴随關系看,屈原生在京城郢,而非秭歸。
衆所周知,楚武王封子瑕于屈,子孫遂以為氏。屈原是瑕的後代。這種血緣關系,使屈氏家族成為楚國貴族。屈氏在朝,向為顯職。《左傳》在260多年的記事中,列出屈姓官員計10人。清宣統《湖北通志●職官志》,列舉了從屈瑕莫敖到屈丐将軍共11人。姜亮夫先生更統計有:屈瑕、屈重、屈完、屈禦寇、屈采、屈蕩、屈到、屈建、屈生、屈巫、屈狐庸、屈申、屈罷、屈春、屈廬、屈閻、屈子蕩、屈弗忌、屈丐,加上屈原,共20人。其中瑕、重、完、蕩、到、建、生“皆為莫敖,且多為父子相傳”,并考證“左徒即莫敖。”②皮明麻、何浩主編的《湖北曆史人物辭典》,著錄瑕至丐共6人,除瑕外,蕩等5人均标明籍貫。春秋時4人寫明楚郢(今湖北江陵縣紀南城、一說宜城皇‘城)人,對與屈原同朝為官的丐,直接标明郢(今湖北江陵縣紀南城)人。這是屈氏家族随楚王而居的明證。
在封建社會早期,等級制度極其嚴格。楚文王自丹陽徙郢後,楚之貴族不僅理所當然随之遷來,住在郢都,而且和平民、工匠絕對分開。屈氏家族和昭、景兩家族一樣,在郢都有着各自的闾裡,有他們各自的終古所居。對此,屈原已明确記述。在車毂擊,民摩肩,市路相排突的郢都,有屈原祖輩的家室無疑。至于他任左徒後,更是如此。有人推測屈原“任職時間短,又日夜忙于内政、外交,無瑕顧及私事,之後又到處飄泊,所以在郢都便連個正式的宅第也沒有。”①筆者以為,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是肯定的,但大概也不緻于“廉潔奉公”到如此地步吧!左徒也好,三闾大夫也好,不能設想他一直是在“祖宗祠堂”辦公,或寄居于他室吧!
不過,白起拔郢後,毫不例外地誅貴族,遷罪人,毀城廓,把紀南城化成了廢墟。盡管今天考古工作者初步探明城内東南部和東北部應是楚都宮殿區②,或許其中包含了貴族居所。但城内鳳凰山發現大批秦漢墓葬,東漢磚室墓全城皆是,不少墓還建在城垣和楚宮殿的夯土台基之上。足見秦破郢後,郢都變成了荒蕪的墓地!也不難想見,如此忠于楚君的屈原在郢的闾裡,肯定被白起将士破壞得蕩然無存。加上遷罪人的措施,甚至到漢代還把未遷完的屈、景、昭三姓人遷往關中。這恐怕是在紀南城再也找不到屈原遺址、遺迹,以緻後世湮沒無聞的根本原因。以為現在遺址莫辨就等于曆史上并無遺址,則是過于武斷。
我們還不妨看看屈原出生前後的時代背景。自清以來,關于屈原出生的年月日已有8種不同推斷。遊國恩、姜亮夫兩先生均認為浦江清先生之推斷“較為精密”(1)、“比較全面周到”②,即楚威王元年(公元前339)正月十四日圖。若如是,以此上溯十年、下推十年的20年間,除《史記●楚世家》載有宣王三十年,“秦封衛鞅于商,南侵楚”外,楚無其他戰事,而這次侵楚的規模、持續時間、結果及影響均不見之史籍,《史記●商君列傳》及《秦本記》無載,翦伯贊先生主編的《中外曆史年表》亦未著錄。可見對郢威脅不大,無關緊要。此間又無特大自然災害,住在郢都的伯庸,就很難想出有何特别理由要到偏遠的秭歸去生育屈原了。
參考書目:
①張正明《楚郢都與楚文化》,見《中國古都研究》第七輯(即本輯)。
①遊國恩《屈原》,中華書局1963年版。.
②湯炳正《楚辭類稿》,巴蜀書社1988年版。
3.韓緻中《屈原籍考》,載《湖北群衆文藝指導》1989年第2期。
①《漢書●東方朔傳》。
②《史記.滑稽列傳.東方生(朔)》。
③湯炳正《楚辭類稿》。
④孫作雲《屈原的故鄉在哪裡?》,載《曆史教學》1956年第5期;浦江清《浦江清文錄》,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⑤喻宗漢《屈原故鄉考》,吳郁芳《屈原是江陵人,不是秭歸人》,分别見《江漢論壇》1988年第2、5期。
①王夫之《楚辭通釋》,轉引自遊國恩《屈原》。
②《郭沫若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
①《郭沫若全集》。
②韓緻中《屈原籍貫考》。
①韓緻中《屈原籍貫考》。
②姜亮夫《屈原》,載《中國曆代著名文學家評傳》,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①韓緻中《屈原籍貫考》。
②譚維四《楚都紀南城考古概述》,載《楚都紀南城考古資料彙編》,1980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