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杆菌一類緻癌物?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季媛媛 上海報道 近日,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發布了第15版緻癌物報告,其中新增了8種緻癌物包括幽門螺杆菌慢性感染被列為明确緻癌物、三氧化二銻被列為合理懷疑的緻癌物,以及6 種自來水消毒後的鹵代乙酸副産物被認為具有緻畸、緻癌副作用,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幽門螺杆菌一類緻癌物?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季媛媛 上海報道 近日,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發布了第15版緻癌物報告,其中新增了8種緻癌物。包括幽門螺杆菌慢性感染被列為明确緻癌物、三氧化二銻被列為合理懷疑的緻癌物,以及6 種自來水消毒後的鹵代乙酸副産物被認為具有緻畸、緻癌副作用。
特别是幽門螺旋杆菌,在日常生活中極為普遍。根據《HP感染率與不同環境因素相關性的調查研究》報道,幽門螺旋杆菌(Hp)是人類最常見的慢性細菌感染,在全球自然細菌感染中超過50%。其中發展中國家感染率超過發達國家,越是經濟落後、文化水平落後的地區地區感染率越高。根據2001-2014全國幽門螺旋杆菌調查顯示,我國的幽門螺旋杆菌感染率在40%-90%之間,平均為59%。
世界衛生組織2020年統計的數據也顯示,我國新發胃癌病例和死亡病例占全球的比例分别為43.9%和48.6%。換言之,我國的胃癌新發和死亡病例均占到了全球的一半左右。更可怕的是,在這些胃癌患者中,有90%的患者存在幽門螺旋杆菌感染。其實,早在1994年,幽門螺旋杆菌就已經被列為人類胃癌第一類緻病原。
那麼,如何實現幽門螺旋杆菌早期診斷?如何早期預防胃癌?面對腫瘤如何做好疾病管理?
癌症已經成為全球人口發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國是一個癌症大國,2020年新發癌症病例約457萬,癌症死亡病例300萬,是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引起人類死亡的第二大殺手。目前我國惡性腫瘤的5年相對生存率約為40.5% ,與10年前相比,生存率提高約10% ,但與發達國家仍存在一定差距。
以胃癌為例,2020年,中國胃癌的新發病例和死亡人數分别占全球的44%和49%,且約80%的胃癌患者發現時即處于進展期乃至晚期。如何實現早診早治成為一大關鍵。
胃癌的發展具有一定的過程,其中,幽門螺杆菌感染就是導緻胃癌的一大關鍵因素。在美國衛生與公衆服務部 (HHS)發布的第 15 份緻癌物報告中,幽門螺杆菌導緻的慢性感染被列為明确人類緻癌物。此外,近年來,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幽門螺杆菌感染會顯著增加胃癌風險,同時人們找到了幽門螺杆菌誘發胃癌的多種機制。
除了幽門螺旋杆菌,此次最新的緻癌物還包括三氧化二銻,這是一種無機化合物,被廣泛應用于塑料、紡織品以及其他化工産品,用作阻燃劑。制造三氧化二銻的工人可能會在工作中長期接觸該物質,同時劣質家具或地毯中可能也會釋放該物質,長期接觸可能誘導癌症的發生。
此外,6種自來水消毒後的鹵代乙酸副産物,如溴氯乙酸(BCA)、溴二氯乙酸(BDCA)、氯二溴乙酸(CDBA)、二溴乙酸(DBA)、二氯乙酸(DCA)、三溴乙酸(TBA)也位居其中。不過,根據相關調查研究分析,自來水屬于符合國家标準的生活用水來源,再加上消毒技術以及過濾等技術的進步,可以顯著降低水中鹵代乙酸含量,可以放心使用。
實際上,針對“緻癌物質”,早在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就根據與癌症的相關性大小,整理公布了4類緻癌物的清單,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最全的“緻癌物清單”。梳理這一清單可以發現,具體包括:1類是對人類為确定緻癌物;2類是對人類緻癌性證據有限;3類是對人類緻癌性可疑;4類是對人體可能沒有緻癌性的物質。
其中,1類緻癌物(最高級别緻癌物)共120種,包括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酒精飲料、鹹魚、大氣污染、太陽輻射和吸煙等。但需要強調的是,接觸這些物質不一定就會緻癌,而是代表着具有較高的風險。但也有證據表明,長期接觸1類緻癌物可以增加患癌風險。
不得不說,幽門螺旋杆菌是緻癌的高風險緻癌原因已是一大共識,這也是由于許多人都知道,不良生活習慣以及幽門螺杆菌感染往往會導緻胃癌的發生。事實也是如此,幽門螺杆菌是慢性活動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和胃癌的主要緻病因素。
有相關研究表明,Hp感染率受到種族、年齡、性别、地理位置、生活經濟狀況、飲食情況等因素影響。對于職場人群,頻繁聚餐、外賣等,緻使他們感染幽門螺杆菌的風險相對較大。最新Meta分析也顯示,Hp感染人群中胃癌的集中度是17%。而在這龐大的人群背後,必然是沉重的經濟負擔,為此,篩查治療成為改變現狀的重要途徑。
“我國胃癌患者數量在近年來逐漸增多,而Hp與胃癌已被證實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根除Hp可以降低胃癌風險,且越早根除就能使患者越早獲益。”此前,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消化内科主任李兆申院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指出,隻要是成年人都應該建議進行Hp檢測。因為Hp可以通過家庭成員間的吃飯、接觸進行傳染。
“Hp篩查治療是早癌篩查及胃癌防控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公衆進行幽門螺杆菌的科普教育、篩查,特别是對于當下職場年輕人遠期胃癌發生風險的降低,有着重要的意義。”李兆申院士如此說道,近年來逐步推廣的超聲胃鏡利用超聲探頭對胃部病變進行檢查,也有助于明确病變深度,而一些具備條件的内鏡中心還可進行色素内鏡、放大内鏡、共聚焦内鏡、内鏡窄帶成像技術等特殊的胃鏡檢查技術,提高早期胃癌的檢出率。
此外,除了胃鏡之外的其他診斷方法也可以提升早期胃癌的診斷率,具體包括:
鋇餐檢查。鋇劑能附着于胃黏膜表面,利用鋇在X線下顯影的原理,可以顯示出胃黏膜的輪廓,通過觀察黏膜作出診斷。早期胃癌主要改變為黏膜相異常,進展期胃癌的形态與胃癌大體分型基本一緻。
腹部CT。腹部CT是一種無創檢查手段,能夠通過發現胃黏膜增厚和其他器官轉移瘤而有助于胃癌的診斷和術前臨床分期。
腹部超聲。在胃癌診斷中,腹部超聲主要用于觀察胃的鄰近髒器(特别是肝、胰)受浸潤及淋巴結轉移的情況。
腫瘤标記物。血清CEA、CA50、CA72-4、CA19-9等腫瘤相關抗原升高可能與胃癌相關,但敏感性和特異性均不高,有助于判别腫瘤的預後及化療療效。
“40歲以上、有幽門螺杆菌感染、胃癌患者一級親屬、有不良生活習慣及胃炎、胃潰瘍以及做過胃部手術的等具有癌前疾病的患者,應盡早做早期胃癌篩查。”李兆申院士強調,早期胃癌篩查通過簡單抽血,即能檢測評估胃癌風險。對于胃癌中高危人群,才需要進一步内鏡精查,大大減少了不必要的内鏡檢查,提高篩查體驗和準确度。
除了胃癌還有哪些腫瘤可以通過篩查的方式提前預防?
此前,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副院長曾木聖教授指出,有1/3的癌症可以通過生活方式、運動方式、飲食習慣等等進行預防,關鍵是普通市民能否做得到。
一是,乳腺癌。乳腺癌在我國女性惡性腫瘤的發病率中高居第一,而且發病年齡比西方女性早十年。乳腺癌的高危人群包括未生育或年齡大于35歲的初産婦;有親屬在50歲以前患有乳腺癌;有對側乳腺癌史或經乳腺活檢證實為重度非典型增生或乳管内乳頭狀瘤病者;曾接受胸部放射治療史超過10年者等。
在篩查方面,一般建議高危人群20歲之後就要每年做一次臨床體檢,30歲後就要做乳腺磁共振檢查。除了體檢篩查外,在日常生活中,女性預防乳腺癌還需要做到遠離煙酒、保持健康的體重,堅持鍛煉,适時生育,母乳喂養,營養均衡。
二是,肺癌。肺癌是我國發病率增長最為迅速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排在我國的第一位。肺癌的高危人群包括年齡40歲以上的人合并下面至少一項則為高危,例如,吸煙大于20包/年,其中包括戒煙時間不足15年者;被動吸煙者;有職業暴露史(石棉、铍、鈾、氡等接觸者);有惡性腫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彌漫性肺纖維化病史。
在篩查方面,一般建議肺癌高危人群每年次低劑量螺旋CT篩查,如果檢查出肺内結節則需要至少在12月内進行第二次的複查,一般對于肺内結節的患者不推薦使用PET/CT作為篩查肺癌的方法。除篩查外,普通市民首先做好戒煙或不吸煙,若有職業暴露危險,應做好防護措施,有呼吸系統疾病也應盡早正規治療。
三是,肝癌。據統計,世界一半的肝癌患者都在中國,死亡率僅次于肺癌。肝癌的高危人群一般為35歲以上的男性和45歲以上的女性;有乙型肝炎病毒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學證據;有肝癌家族史;肝硬化患者;藥物性肝損患者。
在篩查方面,一般建議男性年齡35歲以上,女性45歲以上的高危人群需聯合血清甲胎蛋白和肝髒B超檢查,每6個月篩查一次。此外,慢性肝炎患者盡早接受抗病毒治療以控制肝炎病毒的複制,減少飲酒,食物盡量清淡,減少油膩食物攝入,防止發黴食物的攝入。
四是,前列腺癌。臨床上,超過7成的患者被發現時已處于晚期。前列腺癌的高危對象包括年齡大于50歲的男性;年齡大于45歲且具有前列腺癌家族史;年齡大于40歲,且基線PSA高于>1ug/L的男性。
在篩查方面,一般建議對于40歲以下的男性不進行人群篩查,但身體狀況良好,且預期壽命在10年以上的男性開展PSA篩查,且醫生應詳細向篩查對象闡述前列腺篩查的風險和獲益。預防前列腺癌,男性要戒煙戒酒,減少高動物脂肪食物的攝入,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攝入,避免過于辛辣的食物,日常生活中還要多飲水,避免憋尿,久坐不動的惡習。
更多内容請下載21财經APP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