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戰國編鐘所蘊含的民族精神

戰國編鐘所蘊含的民族精神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3 14:56:17

在中國古代曆史上,“音樂”似乎是伴随着人類及社會的發展應運而生的。根據《周禮》記載,遠古時期的人民便有着“聞擊石聲而動,伴擊石聲而鳴”的生活習慣。而後經過人類族群社會的不斷進步,除了維持日常生活之外,智慧的先民們發現生活中不同的敲擊能發出不同的聲音,而不同聲音的組合有的能讓人心情愉悅,手舞足蹈,于是便出現了曆史上第一種樂器:打擊樂。

戰國編鐘所蘊含的民族精神(敢鳴破釜答編鐘)1

遠古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打擊樂是“罄”,先民們将不同大小的石塊吊在支架上,以木棒或石棒進行打擊發出清脆的聲音,這是中國打擊樂的原型。遠古時期的樂器發展主要是以“石”為主,遵循由不定音到定音的發展。而後随着人類由群居遊民的遠古生活發展到“廣域王權國家”的商周時期,樂器的發展已經非常可觀了,種類也随之變得更多。不僅出現了諸如鐘、鼓、缶、編鐘等定音打擊樂器,更是有蕭、埙、笙、琴、瑟等定音管弦樂器,古中國的樂器在這個時期得到了極大的改進和升華。

戰國編鐘所蘊含的民族精神(敢鳴破釜答編鐘)2

今天,小編要為大家講的便是如今被稱為“隻為盛世奏響”的國之重器——編鐘。

“鐘鳴鼎食”:編鐘最早用于宮廷演奏及祭祀活動,民間禁止流傳

編鐘是中國古代最早一批發明出來的樂器之一,屬于鐘的一種,興于夏商,盛于春秋戰國時期,正式的編鐘是若幹個大小不同的鐘依次懸挂于木架上編成的一組或者幾組音律不同的樂器。

早在3500年前的商周時期,宮廷中便出現了最原始的編鐘,當時的編鐘多為三枚一套,其音律也較為單一。即便如此,當時的編鐘也不是誰都可以演奏,誰都可以欣賞的,隻有商周時期的王室貴族平常才有資格這種樂器。除了王室成員日常娛樂之外,遇到大型的祭祀或者慶典活動,官員們才有幸聽到這種樂器的旋律。

戰國編鐘所蘊含的民族精神(敢鳴破釜答編鐘)3

到了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編鐘的構成得到了極大地改善和升華,不僅鐘的組數增加了不少,也開始有了固定的旋律和樂譜,演奏方式也是多種多樣。這個時期的編鐘依然明令禁止民間及官員演奏,而是作為一種等級和權利的象征服務于王室和諸侯。

“鐘鼓之樂”:編鐘的組成及其發音原理是什麼?

自商周時期編鐘興起之後,經過不斷地發展改良,到了戰國時期,編鐘的組成雖然與最初的構成和形态不太一樣,但其基本原理和發音方式其實并未發生多大變化。1978年出土的戰國“曾侯乙編鐘”是迄今為止發掘出最大最完整的一座古編鐘,這套編鐘之大,足以占滿一個現代音樂廳的舞台,被稱為我國古代編鐘之王。

以曾侯乙編鐘為例,整套曾侯乙編鐘由19個鈕鐘、45個甬鐘以及楚惠王送的一件镈鐘一共65件組成,均由青銅鑄造,外觀精美。整座鐘的鐘架為童木結構,橫梁上飾彩繪花紋,兩端以雕刻着浮雕的青銅套包裹。45枚甬鐘分五組居于鐘架的中、下層,中層鐘體較小,音色嘹亮,下層鐘體最大,聲音渾厚。鈕鐘19枚分三層懸挂于鐘架的最上層,鐘體最小,聲音清脆。

戰國編鐘所蘊含的民族精神(敢鳴破釜答編鐘)4

曾侯乙編鐘(整套)

除此之外,編鐘的發聲原理主要是通過鐘的大小不同,敲擊後振動産生的音調不同,鐘體小的音調高,聲音清脆響亮,鐘體大的音調低,聲音沉悶厚重。整套曾侯乙編鐘的總音域達五個八度,略少于現代的鋼琴,通過敲擊鐘的正、側兩面可以奏出升、降兩音。由于有音列結構大緻相同的編鐘,形成了三個重疊的聲部,幾乎能奏出完整的十二個半音,可以奏出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的音樂作品。

據悉,古代編鐘的演奏一般以五名樂工為準,其中三名樂工分别負責以丁形木錘敲擊上中兩層的“甬鐘”和“鈕鐘”,相互搭配出樂曲的主旋律,另有兩名樂師各執大木棒敲擊下層的“大甬”,配以和聲。

從樂器到裝飾物:編鐘由盛轉衰的沒落曆程

編鐘最早出現在商周時期,興盛于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自漢之後,編鐘逐漸走向了沒落的過程。商周所處的青銅器時代,編鐘主要也是由青銅鑄造的,但由于其發音不準确,敲擊後産生的音效也不太好。為了追求更好的音效,到了西周中期銅器興盛時,古代的鑄鐘者(西周時稱其為“凫氏”)便以銅錫為原材料鑄鐘,這種鐘的發音效果遠比青銅鐘要好太多。

戰國編鐘所蘊含的民族精神(敢鳴破釜答編鐘)5

西周時期的“戎生編鐘”

商周時期的編鐘其形狀較為簡潔,多呈上窄下寬的橢圓形,在其鐘頂有便于懸挂的繩孔。根據《周禮》記載,當時還并沒有專門收錄樂譜的方法,所以商周時期的編鐘上除了簡單的浮雕之外,大多都在其上刻着演奏的樂譜,以方便樂工的排練和演奏。

戰國編鐘所蘊含的民族精神(敢鳴破釜答編鐘)6

春秋時期的青銅龍首編鐘

戰國末期—秦朝時期,為追求精美的外觀,編鐘的形狀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除了由原來上窄下寬的橢圓結構改變為整體為圓形之外,大多數的鐘所能發出的聲音也由原來的正、側兩種變成了一種。編鐘的形狀改變了,其聲音效果和樂曲也就不同于商周時期,而秦朝對于樂禮的不重視使得很多先民留下的鑄鐘方法和樂譜失傳。

戰國編鐘所蘊含的民族精神(敢鳴破釜答編鐘)7

先秦時期的“甬鐘”

到了漢朝之後,編鐘的鑄造工藝較先秦時期更是有了很大的退步,除了在形狀結構上更矮更寬之外,也徹底失去了先秦編鐘雙音的效果,在消音上也不及先秦時期。這個時期的編鐘,已經逐漸走向沒落,很多工藝手法和演奏方法都已不複存在。

戰國編鐘所蘊含的民族精神(敢鳴破釜答編鐘)8

“矮胖”的漢式甬鐘

秦漢以後,編鐘的鑄造技術已經被改的與以前大相徑庭,大多隻在意編鐘的美觀性和裝飾,對于音律和演奏效果不甚重視,在經曆了500多年黃金時代後,編鐘由盛興而衰退。

自宋朝至清朝這段時期,由于其他傳統樂器的發展和西洋樂器的流入,使得編鐘逐漸在宮廷演奏中被淘汰,編鐘的鑄造技術已經鮮為人知。清代宮廷中的鑄鐘藝人所鑄造的編鐘不僅在形狀上與傳統的編鐘相去甚遠,在音律上也大不相同。自宋至清這段時期的編鐘,更像是皇家宮廷的一種藝術品。

戰國編鐘所蘊含的民族精神(敢鳴破釜答編鐘)9

清朝“景泰藍編鐘”

編鐘雖然作為一種最古老的的打擊樂器,但無論是旋律還是音色都絲毫不輸現代樂器,不過随着時代的發展,這種古老樂器的原始工藝已經失傳,現如今所留的大都是自宋之後各朝各代宮廷藝人改造後傳下來的工藝。

戰國編鐘所蘊含的民族精神(敢鳴破釜答編鐘)10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在曾侯乙戰國墓出土之後,中國文化局主持成立了曾侯乙編鐘複制研究組,經過反複的研究和試制,在1984年成功複制出全套曾侯乙編鐘,複制品不僅在外形構造上與原件相同,在音律效果上也基本契合。在無數工作人員的努力下,這種制作工藝手法被逐漸還原出來,沒有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之中。直到如今,編鐘的技術和音律已經受到廣泛關注,編鐘也被譽為“隻有在盛世才可演奏的國之重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