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文學家和政治家,時人尊稱他為“荀卿”。他生活于戰國末期,是孔子、孟子之後最著名的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他曾擔任齊國官職,後到楚國蘭陵為官。令他的全部思想理論,留存于一套名為《荀子》的書籍中。
荀子對社會的貢獻,還在于他培養了兩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學者——李斯和韓非。李斯用從荀子這裡學得的“帝王術",幫助秦始皇建立了統一的大秦帝國。韓非則從荀子這裡學成之後,成為了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
荀子畫像
《荀子》在先秦思想界以及文學界的地位:
展現荀子思想精華的《荀子》一書内容十分豐富,博大精深。這是一本是先秦學術思想成果總結性的著作,展示了他在哲學、邏輯學、倫理、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科學、文學、藝術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
同時,《荀子》一書又是先秦諸子散文創作中的佼佼者。展現孔子思想的《論語》,展現孟子思想的《孟子》基本都是語錄體,記錄事情和思想的聯結。而到了《荀子》這裡,則已形成嚴謹的論文了。荀子的文章渾厚嚴謹,說理透徹,且多用比喻句,以及對比和排比、引用名言等等,觀點鮮明論據充分,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具特色。《荀子》與《孟子》、《莊子》、《韓非子》這四部著作,被譽為先秦諸子散文中的四大支柱。
同時,荀子還是第一個使用賦的名稱,以及最早用問答體寫賦的人。他同屈原一起被稱為“辭賦之祖”。
《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1.性惡論:同為儒家學者,孔子孟子主張性善,荀子卻主張性惡。孔子是儒家創始者,他的思想主張是維護周朝的禮制,推行仁道。孟子從“人性善”的思路出發,提倡後天教育養成的意義,注重個人的心性修養,主張君主應實施德性教化,并以民為本。
但是,荀子認為人性本惡,主張禮法并用,尤其在亂世時更應如此,唯有重法,才能富國強兵。
荀子的“性惡論”是其最主要的思想主張之一。這一思想主要反映在《荀子·性惡》篇中,荀子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荀子還認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聖人之所常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僞。是性、僞之分也。”(《荀子·性惡》)
荀子所說的“性”,是指與生俱來、自然而成的“自然之性”或生理本能。“僞”不是“真僞”、“虛僞”的“僞”,而是“人為”之義。因此,禮義等善良的品性和德行,是靠後天的人為的努力得來的,而不是天生就有的。
記載荀子思想的《荀子》書籍
2.天人論:荀子主張“天人論”,即主張“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這是荀子學說中最具進步和積極意義的理論。
《天論》篇開頭寫到:“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這種思想完全否定了古代社會中的“天命論”——一切都是老天爺安排好的,人們生而為人隻能聽天由命,這種消極厭世情緒一掃而光。作為帝王中的堯帝和桀,是截然相反的兩位帝王。堯帝開創禅讓制,治理水患,頒授農耕時令,發明圍棋......做了很多利民好事;而桀帝是荒淫無度,暴虐無道的代表人物。荀子認為,這兩個帝王的後果說明,如果以禮義來配合(天)就會吉祥,(人)以暴亂(不以禮義)來配合天就會兇險。這裡強調了人為的因素。
3.社會道德觀:荀子認為人之性惡,需要用禮義和法度來加以制約。他同時主張要使國家強盛,必須行“勝人之道”——在人生觀上主張積極有為與正義的原則,主張修身為本,強調“學”,提倡"思”,重視“行”等等。
荀子在《禮論》篇中說:“禮起于何也?日: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争;争則亂亂則窮。荀子又在《大略》篇中說:“禮之于正國家也,如權衡之于輕重也,如繩墨之于曲直也。故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家無禮不甯。
荀子與弟子們
荀子為後人常常引用的的名句:
1、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荀子.榮辱》
2、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知君子。——《荀子.大略》
3、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荀子.天論》
4、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荀子.勸學》
5、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荀子.勸學》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勸學》
總之,荀子是先秦時期的一位十分重要的思想家,他的理論确實值得後人研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