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貪玩的辍學少年,如今成了西安解放門街道轄區小有名氣的包子鋪老闆。
少年:放棄初中學業走進技校
侯沈濤,1990年出生,是渭南市白水縣水蘇村人。1997年,侯沈濤成為水蘇村小學的學生。
侯沈濤說,他小學時的成績不錯,尤其數學成績很好,但他始終沒想過學習是為了什麼,也沒有想過自己未來的職業、志向。比起學習,他更喜歡和夥伴們聊天、玩耍。“扇包子”、摸魚、挖螃蟹、捉知了……
2003年,侯沈濤小學畢業,成績不錯的他考入了堯禾鎮初中。堯禾鎮初中離他家5公裡左右,每學年300餘元,學校有上千名學生。因為離家遠,父母在學校附近以每學期70元的價格租了張架子床,他與十餘名學生合住。每周五放學回家,周末再背一包饅頭去學校,這些饅頭是他一周主要的夥食。
初入初中時,他的成績在年級算中上遊,但他上課就困,下課卻精神頭很大,所以成績直線下降。2006年,16歲的侯沈濤在上完初三上半學期後退學。同年,父親将他送至西安一所技校學習汽修。
青年:工資由290元漲到五六千元
2007年,侯沈濤從技校畢業,經同學介紹在西安市西二環的一家汽修廠做了學徒工,每月工資290元,管住不管吃。他每天中午花3元吃碗面,下午花1.5元吃份涼皮。那段日子,他的汽修技術也在不斷精進,也攢了一些錢。2008年初,他的工資漲到了400餘元,之後超過了1600元。
在侯沈濤看來,師傅做了幾十年的老技工,雖然每月三四千元,但要養活一家老少,也很緊張;而自己1600餘元的工資,隻有他一人消費,怎麼都花不完。很快,他和同事迷上了網吧,時不時就去打通宵,然後第二天接着工作。侯沈濤說,那段日子,他仿佛不知疲倦,攢的錢基本都用于上網了。
2009年,汽修廠前任廠長找到侯沈濤,稱他在榆林有朋友開了汽修廠,缺工人,問他是否願意去。工資待遇雖沒有提高,但侯沈濤覺得自己從小除了白水縣、西安市外,其餘城市均未踏足,便決定出去闖一闖。
2012年,随着侯沈濤汽修技術的提升,他的工資已漲到每月五六千元。那一年,他22歲。
放棄:為家庭放棄汽修事業
在侯沈濤工作的榆林某汽修廠東面,有一家加油站。1991年出生的榆林姑娘高海霞,是加油站的一名工作人員。
汽修廠和加油站位置相鄰,兩家單位的員工常常聯誼。2009年至2010年,侯沈濤與高海霞相識,感情也迅速升溫。9月底,他獨自送高海霞回宿舍,一路上,他們誰都沒有開口,在快到高海霞宿舍時,他牽住了她的手。他們在一起了。
2011年,高海霞告訴侯沈濤自己懷孕了,侯沈濤說“咱們結婚吧”。很快,侯沈濤的父母為他準備了11000元彩禮,高海霞的父母為圖吉利,收下了6600元,并為二人準備了被子、衣服等。侯沈濤覺得沒有房、車,委屈了高海霞,但她說,“别急,咱們努力,一切都會有的。”12月,二人在水蘇村舉行了婚禮,30桌賓客為他們送上了新婚的祝福。
2012年5月,他們有了一個女兒。高海霞在水蘇村帶孩子;侯沈濤在榆林汽修廠工作。那是他們在一起後,第一次長時間地分開。2013年初,高海霞說,“回來吧,為了家裡和孩子。”他同意了。
“白水有兩樣特色東西比較知名,一個是蘋果,另一個是包子。”侯沈濤說,父親從西安的親戚處了解到,西安人很愛吃白水包子,于是決定找人教他做“白水包子”。2013年8月,他從榆林的汽修廠辭職,8月底,他在西安解放門街道附近,開了一家“白水包子鋪”。
轉行:從每天賣十多籠包子到賣上百籠
2013年8月底,侯沈濤的内心忐忑不安,因為他從未做過包子,如今卻在西安開了一家包子鋪。店鋪租金每月3000元,他的父親按5000元每月的标準,幫他找了名老師傅教學,他和高海霞都不知道,開店是否能包住開銷。
按照老師傅的教授,侯沈濤和高海霞每天淩晨3時開始準備,5時30分左右開始營業,直到11時許歇業。下午向老師傅請教,一直學習到晚上11時左右,第二天淩晨3時又重新開始準備新一天的工作。
開業一連五天,侯沈濤始終不知道自己的包子是什麼味道,他想嘗一嘗,但每籠24個,每天十多籠的包子,總是還沒出籠,就被顧客訂光了。開業第6天,他拾起一個掉在地上的酸菜包子,吃了口,自言自語道,“味道不錯。”
半年後,侯沈濤和高海霞正式學成出師,他們的包子鋪生意也越來越紅火,逐漸成為解放門街道轄區的知名小吃,高峰時每天能賣上百籠包子。
鄰裡:十年始終如一 實惠且美味
9月24日上午9時,華商報記者來到西安市東七路與尚儉路附近的白水包子鋪,店裡店外擠滿了買包子、吃包子的顧客。
市民孫女士說,她是2018年前後在附近工作的,每天早上經過時,都會買一個包子。2020年前,他們家的包子1元一個,稀飯1.5元一碗,後來食材漲價了,價格上調了5毛錢,“他們家的包子一直都很大,皮薄餡多,我吃一個包子,喝碗稀飯,飽飽的。”
“沒想到如今還有2元錢一碗的稀飯,1.5元還能買到這麼大的包子。”市民張先生說,他是渭南人,小時候經常吃白水包子,豆腐包子、茄子包子是他的最愛,澆上一勺店裡的油辣子,香得很。他一口氣吃了4個包子,“還是小時候的味道。”
在附近居住了二三十年的崔先生說,侯沈濤的店鋪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喜愛,一方面是因為近十年來包子始終如一,個頭一直都是那麼大,餡也一直是那麼多;另一方面是因為,老闆人很實在,大家有啥意見都願意告訴他,他也願意去改進,“常年居住在這裡的人,不僅是把他當包子鋪老闆,更把他當朋友。”
收獲:通過雙手實現了一個個目标
9月24日中午12時許,華商報記者見到了侯沈濤和高海霞。侯沈濤向記者出示了收款碼,當日有近400筆收入,不少收款到賬信息都顯示着顧客已數百次到店消費。侯沈濤說,他每天能賣近2000個包子,其中大部分都是轄區的回頭客,“大家都信任我,我不能辜負大家。”前些日子,他因家中有事關了一周店,“回來時,很多顧客都說,‘幾天沒吃上包子,怪想念的’,那一刻,我心裡暖呼呼的。希望能将這店鋪一直開下去。”
侯沈濤說,從上技校到賣包子,一路走來,他感到很幸福。2010年,他收獲了愛情,2012年,他擁有了家庭。2014年,他和高海霞首付44萬元,貸款35萬元購買了130平方米的新房。2017年前後,他們還完了房貸。2017年,他們又生了一個兒子,他想給高海霞買一枚鑽戒,但高海霞卻讓他将鑽戒折為1萬元錢,将這些錢用于家中的生活開銷。前些年,他們為家中買了輛不錯的車,“當時她說房、車都會有,我還不太信。如今,我們靠自己的雙手實現了一個又一個人生目标。” 華商報記者 張鵬康 文/圖
“我70歲了
要帶着老伴去自駕遊”
修車老鋪要關店 居民不舍
西安一家開了幾十年的自行車維修鋪要關店了,附近市民對它戀戀不舍,“這是幾代西安人的城市記憶。”
店内陳設一直是上世紀風格
近日,西安市民楊先生緻電華商報,他說,位于東羊市路的“長江自行車營業部”快要關店了,“老闆說将不再經營了,我心裡五味雜陳,經常路過那條路,很多西安人都在這裡修車,手藝好價格低,是幾代西安人的城市記憶,很留戀!希望你們能關注。”
“長江自行車營業部”此前被媒體報道過,對西安市民來說,是非常熟悉的自行車維修鋪。
9月24日,華商報記者來到東羊市路,找到“長江自行車營業部”,從店面牌匾可看出,這是一家老店。牌匾上寫着經營範圍為維修、配件零售,涵蓋自行車、電動車、三輪車。店内有自行車輪胎等各類配件,陳設依然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風格。
“櫃台是木頭加玻璃櫃台,一直沒換過。朋友建議我換成鋁合金的,我不願意。櫃台裡放零件的盤子是上世紀西安陶瓷廠生産的,現在在市面上不好找到。店裡結賬一直用的是算盤。”店老闆黃鋼明介紹,“我是1992年接管長江自行車營業部的,就想留着那時的記憶。也沒想通過這個店賺大錢,包住生活就夠了,來店裡的基本都是回頭客。10月15号,我就關店了。”
高峰期學生修車可以“插隊”
黃鋼明,1952年出生,西安人,今年70歲,臉上總是帶着笑容。他給記者講述了這個店的曆史。
1973年,21歲的黃鋼明進入西安一家自行車零件廠工作,做過電焊、鉗工、維修,幹過8年電工,也幹過生産調度、車間主任。1992年,長江自行車營業部當時的經理退休,黃鋼明接管,1995年,黃鋼明盤下了長江自行車營業部,這家店成為個體性質。1998年,黃鋼明在東羊市路租了這間門面房,一直營業至今,共24年。而他從事自行車行業工作要從1973年算起,至今已有49年。
“開這個店,我第一重視的是信譽。現在,換一個電機60元,一般情況下換一個自行車輪胎30元,打氣服務根據不同的車,有5毛、一塊兩塊的,定價低,不還價。店裡每月收入夠交房租、給工人發工資、管我生活就行了。”黃鋼明說,“高峰期時,如果有學生需要修車,我都是優先學生,因為孩子們時間緊張,要回家吃飯,還要上學。遇到學生忘帶錢,我就讓孩子先回家,上學路上再帶來。”
黃鋼明說,幾十年來,自己的店有很多回頭客,“有的老顧客從長安區、高新區等過來,騎車一個半小時來我這裡修車。我也就是喜歡幹這一行,對自行車有感情。”
顧客稱“價格不貴,手藝也好”
華商報記者采訪店老闆黃鋼明時,有兩位顧客正在修車。14歲的高同學,正在上初三,他來修自己的山地車,他說:“這輛山地自行車以前是我媽上班時騎的,有十幾個年頭了,現在我也經常騎。自行車有啥問題,我家都來這家店修。這裡修車價格不貴,一般十幾塊。我也推薦同學過來。”
家住附近的薛女士正在給電動車後輪裝暗鎖,她也是這家店的老顧客。薛女士說:“店裡的夥計很負責,每次修車前都會幫忙檢查下車子整體情況,修一次的價格不貴,手藝挺好。”聽說下個月這家店要關門了,薛女士說:“已經習慣在這家店修了,很放心!以後自行車、電動車有啥問題了,還真不知道該上哪兒去修。”
“房租到期,我也就關店了”
從業這麼多年,黃鋼明見證了“自行車曆史”。“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騎自行車的人多,能有一輛二八杠自行車,很了不起。後來,汽車多了起來,再加上公交車也越來越多,自行車就變少了。不過,再後來,電動車越來越多。這幾年,自行車又多了。”9月24日,黃鋼明說,“現在自行車設計時尚,種類多樣,騎行愛好者越來越多。不過,我還是對二八杠自行車有感情。”
為了與時俱進,電動車多起來後,黃鋼明專門買了書學習,加上有基礎,他很快清楚了電動車的構造,也學會了怎麼修理電動自行車。
“10月15号,房租就到期了,我也就關店不營業了。自行車工作幹了49年,我今年70歲了,想休息了。準備帶着老伴自駕遊,明年開春計劃去新疆、西藏旅遊。”黃鋼明說。 華商報記者 任婷 實習生 陳澤雅 文/圖
編後
從這兩個草根人物身上,我們體會到了“平凡”——平凡人的奮鬥,平凡人的幸福,平凡人的執着。
侯沈濤和高海霞兩口,結婚不久就來到西安經營包子鋪,他們靠自己的雙手,起早貪黑,拜師學藝,誠信經營,堅持了近十年,終于收獲了自己的幸福,買了車,買了房,他們是打工人進城的縮影。我們體會到了滿滿的幸福感,這種幸福,平凡而悠遠,平淡而感人。
黃鋼明,開自行車修理鋪24年,從事自行車行業49年。他價格合理,手藝又好,回頭客多。聽說店鋪馬上關門,附近的老主顧很是不舍,他們舍不得幾十年的“城市記憶”。從21歲的小夥子,到70歲的老人,修理自行車已經融入了深深的情懷與濃濃的執着。祝福老人旅途愉快、一路順風,帶着老伴去看看遠方的詩和風景。
我們相信,西安這座古城的不平凡,正是平凡如侯沈濤和高海霞、黃鋼明這些草根人物的執着、誠信,日積月累、集腋成裘鑄就的。
願平凡者幸福。 餘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