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重工制造業劇《麓山之歌》即将在央視迎來收官。該劇聚焦于2016年智造轉型浪潮之下,新時代國有重工業如何直面發展,突破核心技術長期被國外“卡脖子”困境,最終從“制造”到“智造”實現脫胎換骨的故事。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始,工業題材始終是反映時代發展、經濟建設的重要文藝創作方向,但近些年似乎少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佳作。如何讓年輕觀衆接受工廠戲?“破題”成了關鍵。《麓山之歌》總導演毛衛甯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創作《麓山之歌》的初衷就是想喚起觀衆,尤其是年輕觀衆對工業題材的熱愛,重新關注工業和工人群體:“今天的工業、工廠和工人跟我們過去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曾有一個說法,讓年輕人少送外賣,多進工廠,但是得讓他們知道現在的工廠、工人是什麼樣子的。所以這個命題非常有意義。”
《麓山之歌》海報
楊爍靠執着打動導演
焦俊豔親自焊電焊、開挖掘機
在拍攝《麓山之歌》前,毛衛甯與楊爍、焦俊豔兩位主演都沒有合作過。毛衛甯選擇演員的原則,首先是熱愛這個角色,“你要是不熱愛,條件再好,我都不會選。”而焦俊豔是所有備選演員中第一個來找毛衛甯的。她出身于工人家庭,媽媽是工人,她從小也在工廠長大,對工業的熱愛是發自内心的。同時,所有焊電焊、開挖掘機等專業技術,焦俊豔都花了很大功夫去學習,劇中呈現的每一個畫面都是她親自上手,沒有用替身。拍攝中,飾演高級焊工金燕子的焦俊豔除了效果妝,基本都是素顔,呈現了真實工人的日常面貌。在毛衛甯看來,沒有一定的信念感、決心和能力,很少有女演員能做到如此。
相較金燕子,關于誰來飾演男主角衛丞,毛衛甯猶豫了很久。起初,毛衛甯對楊爍并不熟悉,隻簡單了解過他此前的作品以及觀衆對他的認知,“我也難免有一些固有的刻闆看法。”但當毛衛甯将他暫時排除在演員候選之外時,楊爍還是堅持找過來,一上來就背誦了100位圓周率以及元素周期表。他的執着深深觸動了毛衛甯,“這一點和衛丞非常的像。既然他已經具備了這個角色的重要特點,我們為什麼不給他一次機會,讓他塑造一個有别于以往角色的形象?”
在毛衛甯的觀察中,生活裡的楊爍很腼腆,很敏感,也很内向。毛衛甯在拍攝時不斷挖掘他内心的個性,并與衛丞産生勾連。“第一個階段過去以後,他就已經成了這個人物了,後面就越演越自如了。”
楊爍飾演男主角衛丞。
塑造工人群像
不做披着工業外衣談戀愛的戲
《麓山之歌》的男主角衛丞是麓山大學副教授,高科技人才,卻性格古怪,為了追查父親遭遇臂架泵車臂架折斷的真相而加入麓山重工開展高壓柱塞泵技術研發。毛衛甯表示,這樣的專業技術人員在行業裡非常多,“他們所要研究的東西離我們很遠,因此他們在社交中往往有不被人理解的一面。”
而女主角金燕子性格樂觀堅強,大大咧咧,但最終她卻與略有技術強迫症的衛丞走到了一起。毛衛甯說,拍攝《麓山之歌》前他就定調,所有事件都要圍繞硬核工業、制造業來做文章,絕不做披着工業外衣的戀愛戲。 “如果說衛丞是天上飄着的雲,金燕子是地裡長出來的野草,兩人看起來永遠不可能有交集,但是野草在往上伸展,雲會變成雨水降落到大地,他們還是會有光合作用。現實生活當中也有這樣的伴侶,但不一定多,所以我們要很有耐心地一點點寫他們之間的變化,讓觀衆看到最後,一定相信他們能走到一起,而不是用寫愛情片的橋段去寫。”
焦俊豔飾演女主角金燕子。
該劇不僅有衛丞、金燕子等各類代表性研究員、工人,同時也展現了上到省級領導,企業家,下到一線工人以及家屬在大時代下的選擇。塑造人物時,《麓山之歌》避免了過去工業題材所謂“重點塑造”,隻表達某位企業家或某位技術工人排除萬難,帶領企業脫困的事迹,“我們要展現這些不是靠個人力量能推動的。”毛衛甯舉例,劇中侯勇飾演的方銳舟在劇本之初并非一個從頭貫穿至尾的角色。當麓山重工遇到困難時,原劇本是通過“換人帶來新理念”這個傳統方式讓企業脫困。但經過一系列的讨論,最終該劇将方銳舟塑造為一個複雜的改革者,更全面、真實地展現了企業家在每個階段的不同掙紮,最後又如何去改變自己過往的觀念。
三天隻在工廠拍機器
專業術語讓台詞“燙嘴”
2021年,毛衛甯和《百煉成鋼》的編劇王成剛接到了電視劇《重中之重》(後更名《麓山之歌》)的拍攝任務,意在迎接黨的二十大召開之際,以一部影視作品展現新時代制造業與重工業的變革發展。
上世紀80年代,工業是改革開放的重要體現,工業題材也成為中國電視劇剛起步時的主要創作類型。《赤橙黃綠青藍紫》《喬廠長上任記》以及上世紀90年代的《車間主任》等,均造就了時代經典。但随着經濟結構進一步調整,經濟出現“脫實向虛”的現象,工業題材在近十年也極少再出佳作。“制造業大國工匠永遠是我們的立國之本。現在我們要回到實體經濟上,需要有工人,需要有大量的年輕人從事制造業和工業,前提是他們得了解、重新關注工業。”毛衛甯說。
在時代環境之外,工業題材創作難、有門檻,也是影視行業的共識。最初,《麓山之歌》的劇本除了“重中之重”四個字之外,沒有具體内容。毛衛甯也從來沒有拍過工業題材——他對工廠的了解依然停留在小時候家旁邊的罐頭工廠。幼時毛衛甯每次去罐頭廠附近撿邊角餘料和馬口鐵時,他總能看到工人辛苦的勞作。他也曾萌生出長大後學習自動化,開發機器替代工人的想法。
為了進一步了解現代工業,毛衛甯和主創團隊用了三個多月的時間下生活,走訪了湖南、、山河智能、鐵建重工這些制造業和重工業龍頭企業。新時代的現代化工廠令毛衛甯感到震撼,“你已經看不到工人了,都是機器在制造機器。”但創新之下,工廠也保留着傳統氣息,例如普通的電焊工人、精通傳統技術的老技工等。因此,既往智能化發展,也傳承傳統制造業,成為了《麓山之歌》的表現方向——前半段展現傳統工廠與智能轉型的矛盾,後半段的I5車間則重現了當下最常見的智慧工業。
機器,也是《麓山之歌》的主角。在毛衛甯看來,工業題材一定要把每一台機器視為角色,絕不能隻作為演員的背景闆。所以在《麓山之歌》開機前三天,毛衛甯沒有安排任何戲,隻是讓劇組持續不斷地拍攝了三天機器。從一塊鋼闆如何變成挖掘機,到一隻簡單的焊槍、焊工的頭盔;用航拍展現機器的嚴肅壯觀,讓攝像機在機器之間快速穿越以表現機器密集運行……“我們要讓主創團隊和觀衆都明白,機器是工業的核心。”
工廠之外,技術與專業術語也是工業題材的破題難點。比如“柱塞泵”是機械裡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中國長期被國外“卡脖子”的技術難點。但如何向觀衆解釋,解決“柱塞泵”技術迫在眉睫的原因?對于“燙嘴”的台詞,毛衛甯選擇以真實事件切入,由淺入深地向觀衆解釋技術的重要。“如果工業技術都變成通俗的台詞,就會失去專業内容。在工廠,焊工說的話你都不一定聽得懂,專業知識是他們的職業特點。”
例如,劇中麓山重工和外企巨頭海彼歐為“麓山一号”的專利打官司,對方提出,手工镗銑球窩在十年前,中國是靠人工達不到的,除非現場證明,不然就是剽竊技術。而麓山重工的技術工人宋春霞(丁柳元飾)險中取勝的手工镗銑球窩演示,讓海外行業巨頭的用心遭遇反擊。“首先這些素材和事例是這個行業真的出現過的。然後我們重點要讓觀衆知道,這個事件帶來的結果是什麼,觀衆就會有共情。”毛衛甯說,這部劇不回避工業題材的專業性,也是希望觀衆能夠邊看邊上網搜索,“其實也是喚起大家對工業和工廠的了解。”
新京報記者 張赫
編輯 佟娜
校對 吳興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