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言:水滿則溢,月盈則虧。
水盛滿了,就會溢出來,月亮圓了,就會開始虧損。
其實,世間萬物都是這樣的。
凡事不能太滿,過猶不及。
一半一半,不求太滿,方為圓滿。
01
半苦半甜
人人都希望人生可以永遠一帆風順,生活可以一直美滿幸福。
但現實與理想,往往存在着巨大的落差。
因為人生本就不是百分百完美,生活也不可能事事順如人意。
正如梁秋實說的那樣:
“有喜有悲才是人生,有苦有甜才是生活。”
縱觀蘇轼的一生,亦是如此的跌宕起伏。
當年,他遭人陷害,被流放到海南。
那時候的海南,還是一片荒蕪之地,許多人被貶到海南,都覺得是死路一條,早早就給自己備好了棺材。
蘇轼得知這個消息時,也心灰意冷過,但他換了個角度想想,竟在這絕望之境看到了希望。
海南沒有被開化,蘇轼前去,可以順道把中原的文化帶過去,發揚光大。
蘇轼到達海南以後,和兒子在草屋中抄經教書,吸引了許多人前來學習。
就這樣,蘇轼把貶谪之旅,過成了傳道之路。憑着他的努力,海南文化漸興。
這塊原本與世隔絕的地方,終于不再荒蕪,再後來,還出了南海第一位進士。
有句話說得很好:
這世間,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無論人生路上會經曆怎麼樣的挫折,都不要向眼前的艱難低頭。
即使你現在正一帆風順,但你永遠不知道自己能得意多久;
即使你現在正四處碰壁,但當轉過身也可能遇到新的機遇。
李叔同的遺言中,就曾留下過這四個字:悲欣交集。
人生從來不會完美無暇,總會有笑有淚,苦甜參半。
花開一季,人活一世。
與其事事苛求十全十美,不如學會原諒和接受。
02
半得半失
常言道: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
人這一生,得與失,都是天注定的。
是你的,不用求;不是你的,強求不來。
人生路上,得也好,失也罷,不過都是浮雲,順其自然就好。
記得看過一個故事:
在一座深山中,住着一位農民,靠農耕為生,生活很艱苦。
有次,他遇到一位外地來的商人,送了他幾顆種子,跟他說是果樹種子,種下一年,就可以結出果實。
農夫十分高興,想着他隻要種下種子,等果樹結果了,他就可以拿出去賣了換錢。
于是,他找到一片荒僻的山野,種下了這幾顆珍貴的種子。
一年過去了,農夫興高采烈地上山去采果。
可當他看到光秃秃的果樹時,心情一下子跌到了谷底。
果子被這山上的飛鳥吃光了,隻剩下一地的果核。
眼見自己的财富夢破碎,農夫心灰意冷地離開了。
過了幾年,農夫再一次上山,卻驚奇地發現,這山上竟開滿了果樹,樹上挂滿了果子。
原來,當年被飛鳥吃掉的果子,吐出來的果核,後來悄悄發芽,長成了這片茂盛的果林。
農夫喜出望外,這片果林能讓他賺不少錢,從此不需要再為生活發愁。
不禁想起俗語有言: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很多時候,看似是失去了,但其實在另一處又得到了。
人生有起有伏,生活有得有失,半得半失,方為圓滿。
《莊子》中有句話說:“得而不喜,失而不憂。”
得到的時候,不要太歡喜;失去的時候,也不要太憂傷。
為人處世,得之坦然,失之淡然,才能活得從容自在。
03
半醉半醒
何為人生?
有人認為,人生如茶,或苦或甘;
有人認為,人生如花,花開花落。
而我認為,人生應如酒,半醉半醒,一半糊塗,一半明白。
就像有句詩說的那樣:醒也罷,醉也罷,半醉半醒為最佳。
很喜歡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如酒般的待人處事方式。
有一次,他的生意合夥人愛德華·貝特福在南美經營一筆生意,可是經營不善,公司因此損失了百萬美元。
貝特福内心無比愧疚,不知如何處理,他早已做好被洛克菲勒批評的準備。
那天,貝特福走在路上,發現洛克菲勒走在他後面,他不敢面對洛克菲勒,隻想加快腳步離開。
可洛克菲勒把他叫住了,對他說:“太棒了,貝特福,我們已經聽說了你的事情。”
貝特福以為他要指責自己,解釋說:“損失很大,我們隻保全了60%的投資。”
誰料洛克菲勒完全沒有提及此事的錯,反而稱贊貝特福說:
“多虧你及時補救,我們還能保存這麼多投資,能處理得這麼好,超出我們的意料了,我們很感激你。”
洛克菲勒寥寥幾句話,讓貝特福卸下了心中的重擔,得到了莫大的鼓舞。
此事之後,也讓他們互相更信任彼此。
洛克菲勒心裡知道貝特福的錯誤,但事已至此,再追究毫無用處。
該糊塗的時候,糊塗一點,既給别人留及顔面,也彰顯了自己的大度,何樂而不為?
古語有言:“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挺直的樹總是最先被砍伐,甘甜的水總會最先被取盡。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同樣如此。
很多時候,心裡明白就好,不必事事都要擺到明面上,讓彼此都難堪。
半醉半醒,明白存心中,糊塗過人生,才是最高明的處世之道。
季羨林先生曾說:“每個人都想争取一個完滿的人生。”
但其實,這世上,從來就沒有什麼是百分百完美的。
就像有副對聯寫的那樣:
“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隻求半稱心。”
不完美才是人生。
人生不求處處皆圓滿,凡事但求一半的稱心。
一半一半才是剛剛好的人生,知足才能常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